你的校服需要重新设计商周特写
撰文:施钰涵 编辑:张娅 又到开学季了,早已过了准备好新文具,等待发新课本的年纪,却依然怀恋,希望重回校园感受久违的气息。抱着书本,脚步匆匆的白衣少年,一如当初努力的自己。蓝白相间的运动校服洗好了吗?是不是叠得整整齐齐的摆在床头,散发肥皂香。藏蓝的校服裙是否依然翻着温柔的折角,你是否一边抱怨校服的丑陋一边偷偷改短了裙边?记忆中的校服宽宽大大,搭配群魔乱舞的广播体操和渐渐褪色的青春故事。作为“美育”重要环节,中国校服的时尚性和美观性却一直被隐藏,到重新设计校服的时候了吗?九月伊始,商周记者带你一起走进校服的故事。 开学了,全国的中小学校飘动着不同颜色、款式、风格的校服。在文化人士看来,校服是集体约束、身份界定的象征。在商业人士看来,校服是一片被普遍忽略的销售热土。在时尚人士审视下,校服是中国设计和美学提升几乎最滞后的领域。 已经存在了几十年,大部分人(包括家长、企业家、设计师)熟视无睹的校服,作为一门生意、一种商机、一个产业,竟然还是时尚引领者米歇尔·奥巴马提醒国人的。年3月末,中、美第一夫人在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旁听几何机器人课和书法课,还小试了乒乓球。但这些“创新”或“传统”都不如另一项“中国特色”的吸引力大——站在米歇尔两个女儿旁边,接待学生身穿后来被网友热烈讨论“丑到爆”的蓝白运动校服。 文化批评家保罗·富塞尔在《品味制服》中写到:制服是消费社会的一种“硬时尚”,即“带有强制性和稳定性的时尚”。从年代开始,中国先后流行过列宁装、中山装、工装裤、花式布拉吉、蓝灰绿色军装、海魂衫……尽管年代偶尔会有学生穿白衬衣、海军装的校服,但此间几十年,中国的学生装面目非常模糊。能够称得上拥有校服文化的时期出现在一个世纪之前——民国时期,立领、吸腰款式的学生装常搭配皮鞋和西裤。林徽因和同学身穿校服合影的照片温婉动人,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国民气质。 带着某种怀旧感,大部分人记忆犹新的是,从经济腾飞的年代起,中国学校忽然都开始采取肥大、拖沓、大多蓝白相间的运动校服。创造出“校服”(制服英文为uniform)一词的日本在19世纪末引入西式校服,用深蓝色诘襟服和西式水手服替代和服正装、和服样式褶裙。流行文化杂志《知日》做了一期“制服特辑”,出版人苏静说,他们研究发现,日本在经济全盛时期的年代掀起了“校服革命”;年代,日本电影里常见的泡泡袜、超短裙和对襟毛衣标志着校服革命达到高潮。在日本女子校服三大“神器”盛行的同时,松垮的红白、蓝白、绿白运动装“面口袋”在中国校园大行其道。 校服没在中国引发消费革命和时尚革命,反倒更像一个隐秘的边缘生意,很少人知道这个行业产值近千亿人民币,也有着在海内外收入及创新模式表现不俗的“隐形冠军”。校服也是典型的监管与自由冲突的政治经济学题材,虽然并无大案暴露这个行业可能的腐败,但有些灰色地带似乎大家都心知肚明。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年中国校服产量达一亿零六千套;国家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年中国的校服消费金额约为亿元。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数据,年全国中小学生总人数约2.08亿。校服有夏季、春秋和冬季三类,假定平均每个学生一套三件套的标准制式校服、每套校服元计,年市场整体容量在亿元左右,若以每人两套算,则有亿元的潜在市场。 这令人想起那个经典的商业笑话:两个推销员被派往太平洋的一个岛屿去卖鞋,发回的电报分别是:“此地无人穿鞋,没有市场,明天返回”;“好极了,此地无人穿鞋,市场潜力巨大,快送万双鞋子过来!”但要挖潜并做大这个“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的庞大成长市场,却并不容易。 指导校服庞大市场运作的,是年国家教委印发的《关于加强城市中小学生穿学生装(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这份21年前出台的通知是目前为止教育部门专门规定校服问题的唯一文件,其中除了对学生装的设计原则提出“朴素、大方、明快、实用”的要求,对生产、定价、招标和销售没有任何规定。即使是设计要求本身,也反映出学生装的模糊定义:城市中小学生穿学生装(校服)是指在一个城市范围内所有中小学生统一穿着的学生服装,它不是时装、礼仪服或运动服,而是日常穿着的学生服装。 似乎也没有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监管校服。全国各地有勤工办、后勤办、后勤装备协会等独立于教育局的事业单位管理校服,但如果校服出现问题,它又变成了教育局、物价局、工商局、质监局等诸多部门都需要参与或撇清的事情。 在官方指导和监管都不明确的环境下,中国几千家校服生产商、几十万所学校和几亿位家长参与完成了校服的生产和购买。一如中国其他的制造业,不可统计的校服家庭作坊和体量庞大的代工厂各自默默分一杯羹,即使是其中最大的玩家,也才占据不到1%的市场份额,还是在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才出现的。在这个以全国41万所中小学校作为服务对象的高度分散的行业,南京一家名叫“伊顿纪德国际校服”(EtonKidd)的生产商为全国多所学校提供英伦风格制式校服(制式校服与运动校服相对应),还开始向海外拓展。在国际校服业,伊顿纪德被称作“世界校服工厂”,年销售额为人民币1.8亿元,年预计达3亿元;年产量为万件,销售额和产量在中国校服行业排名第一。 在青春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中,学生的衬衫左胸口标有“精诚中学”和学号,男主角是,衬衫右胸口标着“柯景腾”,女主角则是,衬衫右胸口标着“沈佳宜”。出于职业习惯,伊顿纪德的员工看了这部电影,判断这样的校服目前在内地无法生产——单是中国父母爱给孩子选大一号的衣服所导致的校服调换,校服库存量就很可观了,如果再加上校标拆装的程序,成本会更高。中国家长选择校服受经济实力、传统的审美观和家庭成员的影响,“有些孩子的爷爷奶奶还说,孩子在学校穿5年,要买大两号的。”伊顿纪德渠道总监王勇说。 社会对于校服的集体无意识正在发生改变。不合身也不美观的运动校服流行数年,没人思考质疑。在所谓“美育”中校服原本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也被严重低估了。如同本刊去年的《全球圣经工厂》封面,南京这家“世界校服工厂”的故事,也反映了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制造”品牌再造和美学升级的努力及冲突。 制式vs.运动8月和9月是校服的发货高峰期。几百万件校服从位于南京市六合区横梁镇王子路的伊顿纪德仓储配送中心发往全国28省的中小学校。在这个盛产雨花玛瑙石的小镇,伊顿纪德隶属的江苏苏美达轻纺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有6家工厂,其中之一苏美达创元制衣有限公司负责生产校服主要品类。伊顿纪德有25个足球场大的仓储配送中心紧挨着这家工厂。 比起其他流行服装,校服的季节周期性更明显。暑假是仓储配送中心最繁忙的时候。《商业周刊/中文版》记者看到,还没配完货的衣服散落在蓝色塑料筐里,配好信封和纸盒的校服打包在成堆的褐色纸箱里。塑料筐和纸箱成批摆放在成衣主仓、淘宝仓(为天猫旗舰店备货)、电商仓(为唯品会和聚划算备货)的货架上和地上。工人们在隔壁的生产品控中心埋头缝制校标——学校标识几乎是校服生产中最烦琐的工作。每一天,伊顿纪德的工人平均要完成件服装的校标缝制。30家面料供应商和10家辅料供应商陆续送来的面料摆在面料仓的地上。同成衣一样,校服的面料订单也是多批次、小数量,小到几百米,多到几十万米,而且校服面料涉及了几乎所有针织和梭织服装品类所需的面料(大概只有皮草尚未用到)。 伊顿纪德在名字中放了一个令人遐想的词——“伊顿”。不过,它并没为著名的英国公立中学伊顿公学提供校服,后者的供应商是年成立的NewLingwood。伊顿纪德总部位于南京长江路,毗邻原中华民国总统府,内部装修都是英伦风格。它第一次被国际媒体白典风医院怎么样北京中科医院骗人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guoxiaofua.com/gjxf/1795.html
- 上一篇文章: 世界各国校服盘点,中国为啥这么丑
- 下一篇文章: 俄罗斯学生穿苏联时期校服庆祝毕业女生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