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头望,春夏秋冬又一春
文:北岸 忙完车展,最近重温了金基德的《春夏秋冬又一春》。杀戮,欲望,忏悔,修行与救赎,轮回的四季,正似尘世里循环的因果,贯穿着金基德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真实得可怕。 电影的结尾,当又一个春天悄然而至,新来的小和尚把石块塞进青蛙的嘴里,任其自生自灭。这一幕和开头的春天形成呼应,和男主角玩弄小蛇于股掌间的残忍相比,新来的小和尚有过之而无不及。 转念一想,世人总视春天为希望的开始,仿佛一切都是新的。可春天有时候并不代表冬日的终结,而是另一个残酷周期的启程,下一个冬天,极有可能会更冷。 再寒冷的冬天,都逃不过周期率的影响。 该来的迟早会来。大家惊于车市凌冽的寒风在年骤然而至,殊不知这股寒流早在三年前就该如期袭来,只是国内的SUV热潮和购置税减半的政策把至暗的真相掩盖起来,硬生生延后了2-3年而已。 南北两大车展,都在乍暖还寒的春天。 去年春天的北京车展,很多人被眼前浮于表面的东西迷住了,寒冬即将侵袭,可大家依旧穿着短袖夜夜笙歌。直到6月,本世纪车市的第一次负增长突然而至,手忙脚乱之下,年终的批售数据已下滑到接近20%。 今年的上海车展亦是如此,只是这个春天,冬日未尽的寒风似乎还刮在脸上,开春的数据已悄然出炉。很显然,这并不是一道温柔的风景。 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年第一季度的汽车产量下滑了10%,消费量则减少4.4%,另一方面,汽车整体制造业营收则同比缩水了4.2%,利润总额更是减少足足整整%。 而根据主办方的官方数据,年上海车展的观展人数突破万人次以后,今年的展会这一数据已下滑到约94万人次。 悲观者预测,本届上海车展也许是车展的最后一次巅峰了,从明年开始,这种狂欢极有可能逐渐走向平淡,或者,随着不明朗的车市开始走下坡路。 也有乐观者则认为,车展风向标的意义依旧显著,随着新能源、智能互联以及无人驾驶的悄然推进,车展依旧在用焕然一新的方式不断给我们制造惊喜。 只是,当我们回头望去,喧嚣和热闹中透出的丝丝寒意,春夏秋冬又一春,亘古不变的轮回与周期率,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旁观者。生灭成坏之下,唯有应变与修正才是永恒。 生死·淘汰 上海车展刚结束,菲亚特克莱斯勒集团中国区首席运营官、广汽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裁郑杰确认离职,未来去向暂不可知。因为广汽菲克销量近年持续大比例下跌,郑杰“被离职”的消息也随之见诸报端。 郑杰是汽车圈“车企女高管第一人”,其行业影响力丝毫不亚于前上汽通用的任剑琼、以及长城汽车的王凤英。她曾两次救JEEP于水火,可遭遇转型瓶颈期的广汽菲克依旧难逃销售失利、品牌逐渐边缘化的至暗时刻。 伴随着郑杰时代的落幕,广汽集团和FCA联合宣布将进行运营机制调整,原有的广汽菲克和广汽菲克销售公司“一体化”运营,整合两个公司的职能部门。 很显然,这是壮士断腕的无奈之举。 根据乘用车联合会数据,Jeep品牌在刚过去的年累积销量为15.54万辆,同比下滑45%,其中,自由光同比下滑60%,自由侠则下滑55.5%,由郑杰主导开发的新车型大指挥官月销量也仅在千辆左右徘徊。 比较有意思的是,前菲亚特克莱斯勒集团CEO马尔乔内曾在年抛出“未来汽车行业只有6家公司”的言论,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他一定不曾料到,麾下的菲亚特和克莱斯勒竟也面临挥泪离开中国市场的命运。 上述的两难,只是边缘品牌绝地求生的一个缩影。 在中国市场奋战了25年,铃木不得不选择战略性撤退,早在去年的北京车展,长安铃木破天荒地未带来一款全新车型,“复古穿越”的展台俨然成为退出中国的一个先兆。 此届上海车展,无论现场,还是线上报端,已再无这个品牌的任何痕迹。伴随着铃木的推出,离开我们还有吉姆尼、奥拓、雨燕、维特拉等一个个无比熟悉的名字,恍惚中,似乎还有昔日铃木修面对中国市场的豪言壮语。 东风日产的展台上,十四代轩逸雄姿英发,在刚过去的年,夺得紧凑型家轿销量冠军的它把朗逸拉下神坛,掌声和鲜花簇拥的背后,这样的市场成绩,是在价格大幅下探的基础上硬生生换回来的。 东风日产的这一类市场打法,受伤最深的其实是韩系和法系。当东风日产的价格下探到昔日韩系与法系的核心价格区间,水深火热中的韩系、法系们又不得不价格下探,直接逼近自主品牌的竞争腹地。 低价自救,韩系和法系都异常艰难。 短暂性的销量胜利,实则是无奈下的一剂砒霜,更是其近年来长期溃败的根源所在,随着长城、吉利等自主的崛起,这些在欧洲与韩国本土各领风骚的起亚、现代、标致和雪铁龙们,在中国市场的噩梦才刚刚开始。 我们无法想象,诺大的中国,法国的DS全系车型,在刚过去的年单月累计销量竟然只有一百多辆。这个骄傲的法国品牌或许至死都无法理解,中国市场的很多问题,不是欧洲逻辑可以轻松复制的。 铃木之后,下一个退出中国的品牌会是谁?触底的DS想必赫然在列,而讴歌、路虎、捷豹们,这几年的日子也难言轻松。而在此届车展现场观察了一圈,东风裕隆纳智捷已不见影踪。 无论下一个冬天是否更加残酷,这些在生死边缘苦苦硬撑的品牌们,也极有可能提前倒在迎接寒冬的路上。 暗潮·涌动 此次上海车展,突发的经销商集体维权事件让观致汽车面子上非常难看,在经历多次股权转让和管理团队换血之后,新产品上市未兑现、恶意拖欠经销商款项等“罪状”,无疑让深陷销售泥沼的观致雪上加霜。 终端惨淡,最先感受到寒意的是经销商,批售量还是其次,那些硬生生压在经销商库存表单里的“销量”,才能真正解释屡见报端的退网,维权,亏损,究竟什么是压死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上海车展前几天,西安奔驰女车主维权一事成了大家茶余饭后最喜欢调侃的热点,经销商心照不宣的购车与服务猫腻自然让消费者深恶痛绝,可另一方面,车市整体下滑的环境下,制造商与经销商间相爱相杀的微妙关系,早已暗潮涌动。 刚过的年,我国乘用车市场整体销售整体增长同比下滑了6%,但豪华车市场的同比数据却呈现了8%的高增长,且增长幅度几乎每个季度都稳定在5%左右,成为继新能源汽车市场逆势飘红后的另一大亮点。 销量强劲的背后,是经销商的一片哀鸿。 本刊记者曾在去年底对上海地区豪华品牌经销商的生存现状做了详细调研,以价换量的销售模式让经销商利润很难得到保证,这一现象在凯迪拉克、奥迪、沃尔沃等品牌身上尤为严重。库存超高,流动资金短缺,部分制造商甚至以停止供应适销车型相逼,让经销商咬牙增加进货量。 可是,昔日财大气粗的品牌制造商们,经济寒冬中的日子也难言好过。大家普遍勒紧腰带,控制成本,并在年开始逐渐缩减市场预算。这种压力,也逐渐影响到媒体和广告代理公司身上。 昔日的汽车媒体,离钱太近了。 国内新媒体的净利润能占营收的10%已非常不易,可这对于车媒来说却很容易做到,很多同行的占比数据甚至已接近50%,只要能找到1-2家关系不错的汽车品牌,无关内容质量,滋润地养活一个团队就不是问题。 如果把汽车制造商、汽车媒体和广告公关代理公司共同组成的汽车传播链条形容为一幅浮世绘,可以肯定的是,愿意一笔一画潜心作图的媒体已经越来越少,大家早已习惯了大笔泼墨般的快钱模式。寒冬已至,才发现这幅浮世绘早已被糟蹋得面目全非不忍直视。 此次在车展和朋友聊了一圈,很多车媒第一季度的营业收入都下滑严重,部分同行甚至遭遇断崖式腰斩,大家都很焦虑。当然,也能陆续听到很多小媒体停更、团队解散、或是转手被卖的消息,可这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因为随着洗牌的加剧,优质内容的价值才会在大浪淘沙中放大凸显。 遭遇类似困境的还有那些一度无比风光的国际、或本土4A广告公关公司,随着汽车营收的下滑,裁员和缩减规模已屡见不鲜。 上海这座城市和北京、广州不同,传播与市场营销机构生态的发达多少得益于汽车行业的兴盛,一个稳定的汽车大客户所创造的收益,在昔日完全可以与一大堆的快消、IT、房地产企业一争高下。 车市一片哀鸿,最顶尖的团队,也不得不重新考量生存和转型的问题。 为了维持团队生存,项目利润少,有代理商愿意做,亏本也依旧有人做。除了裁撤团队,有能力的代理商会选择上市来对抗风险,而部分市场营销集团则更愿意通过不断收购小公司、做规模化来度过营收危机。 新生·洗牌 车展前的一个礼拜,我回大学母校看樱花。在四平路的一间咖啡屋里,和几位从事汽车行业的校友聊天,一位师兄随口说了一句,“海亮总这几年,其实挺不容易的。” 本刊曾在《生死大考将至,造车新势力谁主沉浮?》简单提起投身造车新势力的传统汽车品牌高管们,造车之路坎坷不平,张海亮是其中比较折腾的一位,从上汽到乐视,再到电咖和天际,聚光灯下承载的压力,也仅仅是车企高管们转型阵痛中的一个缩影。 如果说年的上海车展,SUV是当仁不让的主旋律,那么时间到了年,新能源汽车就是现场绝对的主角,包括百花齐放的造车新势力们。只是拨开眼花缭乱的表面,留给大家的时间已经不多了,生死存亡的终极考验也逐渐开始倒计时。 就连头部企业蔚来,年也注定艰难。 今年的上海车展比较有意思,抓人眼球的不仅有现场亮相的新车新技术,展会期间发生的一连串热点事件,也在短短两周时间内牵动无数业内人士的神经。舆论曝光量最大的,当属蔚来汽车自燃。 第一季度刚过,财报亏损、取消自建工厂计划、裁员风暴等负面早已让这家公司焦头烂额,突如其来的自燃,以及后续李斌怒怼38号(李天扬)、公关总监“调岗”等事件,又让本已陷入舆论风暴眼的蔚来雪上加霜。 高处不胜寒,可这又恰是理想的本色。 两年前曾看过一篇关于蔚来的文章,早已忘了内容写了些什么,唯独记住了标题——蔚来之路仍漫漫,我敬李斌是汉子。 转念一想,何止是李斌,所有跳入深海勇敢冲浪的人,在决心纵身跳跃的那一刻,就已赢得了业内的尊敬。时代大潮的浪花生逢其时,置身局内,波涛汹涌自然有着巨大的风险,可大海的本身就是资源。 只是有时候,成功者的启示录,又往往是失败者的悼亡书,项目和企业也一样。此次上海车展,李书福曾到理想制造的展台,为李想竖起了大拇指,照片甫一露出,就引发业内人士的广泛转发。 实际上,李想曾夭折过车和家SEV,从剧透到宣布项目停摆仅仅一百多天的时间。胎死腹中的SEV并没有等来中国低速电动车的合法化,反而重蹈了互联网造车的典型失败路径。 正如谷峰所说,“新势力造车最不缺的就是资金,如果哪一家新势力造车倒闭了,绝不会是因为资金的关系,而是产品。” 放眼望去,此次上海车展的造车新势力各领风骚,媒体新闻发布会更是创意迭出,一场比一场惊艳。那么,年的下一届车展,这些争奇斗艳的新公司们,究竟还能存活多少家? 俱往矣·俱在兮 此次上海车展,从预热的攻略指南到今日的这次总结性报道,本刊一共推送了十二篇相关的专题文章。可是公平地说,我自己对这一次的专题内容并不是非常满意。 原计划一起协作的两位同事不能在媒体日同行,只能自己一个人跑展,前几天几乎都耗在观展和拍照上。加之自己又是个典型的路痴,在国展中心经常兜兜转转找不到地方,导致后期写稿的时间非常紧张。 囿于时间,不得不放弃深度采访和调研思考,所有内容只能基于脑中现有的知识架构。虽有遗憾,但反思自己的行业积累,也让我更清晰地知道认知天花板在哪里。 虽然没有机会出稿与读者们一起分享,但文章的思路和逻辑在脑海中已大致成型,借此机会,可以把话题们抛出来,未来如有机会,可以与大家一起探讨—— 十四代轩逸对东风日产的市场影响。 二线豪华品牌的使命和宿命。 观致汽车经销商维权的背后。 福特汽车在华如何自救? 广汽新能源的突围之路。 雷克萨斯为何能做到逆市飘红? ...... 北京、上海这两次南北的大型车展,虽然每次都是夜以继日的节奏,但这样的忙碌却让人乐在其中,阅读车展,也是与自己对话、自我审视与反思的过程。 而在不断的自我审视中,人会成长。 回想起毕业后第一次参加车展的前夜,可能是因为紧张,也可能是因为激动,把自己和同事的媒体证弄丢了,凌晨一点的时候,只能慌慌忙忙给主编打电话。 想起一次东南汽车的专访,见到了童年的偶像刘烨,和他就一米的距离,甚至可以清晰看到他眼角的妆容。只是走出采访室的那一刻,对方的偶像光环突然就消失了。 又想起那次在北京车展,看到挺着肚子依旧坐镇展台指挥全局的公关总监,那一幕,让我鼻子忍不住一酸。 ...... 春夏秋冬又一春,也许车市的寒冬在年会更漫长、更凌冽,可是回头看,千千万万个再普通不过的汽车人,如果没有荣耀,我们为何而做? 下一个春天,一定更美好。 上海车展,年再见! 北岸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guoxiaofua.com/gjxf/2574.html
- 上一篇文章: 锁定热搜中国邮政与华为结为全面战略合作
- 下一篇文章: 戳我独享半价劵邻家小如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