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可谓中国“校服元年”。

先有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联合北京服装学院举办的年“寻找最美校服”征集评选活动,让全国各大城市的校服“旧貌换新颜”,将新校服设计之美、文化之美的“标准”广而告之,深入民心;后有教育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不仅详细规范了校服的征订、选购流程,更对校服设计、安全及监管标准提出了新准则。这可谓校服行业的一阵春风。

这阵春风,不仅让中国校服市场一洗此前的乱象丛生,同时也真正让其步入了品牌时代。

那些年,校服市场的高度分散、乱象丛生

“天价校服”、“毒校服”、“丑校服”、“山寨校服”……自八十年代起,中国校服似乎进入一个“怪圈”——款式肥大、做工粗糙、质量堪忧,征订监管敏感隐晦,却年复一年,持续几十年未有改观。这些,都与当时的市场大环境、校服市场的属性密不可分。

首先,是审美的落后,信息的不开放。在九十年代“运动校服”兴起时,国内并没有对校服非常明确的标准规范,只有年国家教委印发的《关于加强城市中小学生穿学生装(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其中除了对学生装的设计提出“朴素、大方、明快、实用”的要求外,对其他方面均未提及。这导致符合当时经济条件的实用型肥大“运动服”一统了校服江湖。

如果说此前是由于国民审美的狭隘、生活水平的限制,那后续随着大众视野的开阔与质量需求的提升,真正阻碍这个市场的则是其特殊属性了。

集中采购模式的种种弊端极大的阻碍了校服市场的健康发展。在新的《意见》出台之前,中国绝大部分地区的校服都采用教育部门集中采购的模式,这种采购方式简单粗暴,无法兼顾家长、学生、与学校的多方诉求。集中采购模式更是带来了校服市场愈演愈烈的地方保护主义:很多地区的教育部门都根据当地的企业标准来设计招标门槛,阻碍外来企业进入当地校服市场。在集中采购模式之下,为了避免社会舆论对于校服采购流程的“负面联想”,有些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更是对当地校服进行了统一限价,迫使各个学校接受当地小厂的廉价校服。这些厂家可能原本就工艺落后、设备老化,在“限价”之下还要保证利润,生产出来的校服当然质量堪忧。而与集中采购相对的:只有将校服生产、校服采购等环节均交由市场调节,才能平衡学校、家长、学生的多方诉求,使先进的校服企业形成良性竞争、从而保证校服质量的可靠安全。

此外,还有此前国内校服的标准体系不完善、市场开放程度低等原因。总之,整个校服市场处在一种“控制经济”的体系之下,这让中国校服高度分散、停滞不前。

品牌时代初现端倪,校服只等“百花齐放”

如今,《意见》出台让校服产业全面“苏醒”;信息资讯的爆炸也让产业潜能爆发出来。此前深耕细作的校服品牌也浮出水面,历时大半年,终于可以说中国校服产业逐步进入了“品牌时代”。

品牌时代印证一:标准清晰化。《意见》出台前,校服作为一个小众行业,仅有几次大事件让媒体集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guoxiaofua.com/gjxf/4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