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江南,人们的眼前立马就会浮现出这样一种情景:在细雨霏霏中,狭窄的小巷里,一位穿着旗袍,撑着花布伞,丁香一样的姑娘,蹒跚前行,温婉贤淑,曼妙多姿,皎皎兮似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回风之流雪,回头间,那一抹笑靥在刹那间成为水乡古镇的永恒风景。

最近播放的电视剧《旗袍美探》,讲述的是发生在20世纪三十年代老上海的侦探故事。剧中人物所穿的旗袍就是当年的样子,帘卷西风,暗香盈袖,唤醒了人们多少人对老上海的记忆。

中国旗袍作为国粹,独具江南文化风韵,就像一阙引人入胜的醉花阴,以恬静写词,用优雅作曲,带着独步古今的风情万种,从岁月的对岸走来,不仅醉了江南的风光,也醉了心情的时光。

一、为什么说旗袍是旗女之袍?

(一)旗袍是“旗人之袍”,还是“旗女之袍”?第一种观点认为:“旗人之袍”,就是指旗人所着之袍。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实行的八旗制度,最初源于满族(女真)人的狩猎活动,因结伴而行需要更多人员的协同作战,就把许多牛录这样的最小单元合并成了更大的兵团,通过不同的旗帜来区分不同组织的标志,开始只有黄、白、红、蓝4种,后来又增设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种。这样,八旗制度作为一种平时为民、战时为军的组织形式,就成了满族带有根本性质的社会制度。满族人也因此被称为旗人,他们的袍装也就自然被称为旗袍。旗袍以宽腰直筒为统一的样式,上下一体,这样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能够遮挡风沙,因为塞外风沙比较大,把衣服裹在一起,它们就钻不进去,另外就是穿着比较方便,不需要分两次穿,一次即可,特别适用于战时状态。男女旗袍基本没有太大的差别,只是女性旗袍下摆至小腿,有绣花卉纹饰,而男性旗袍下摆及踝,无纹饰。也就是说,男女旗袍主要通过有没有纹饰来判定的。

第二种观点认为:旗女就是“旗女之袍”,专指女性。是指入关前的女子旗袍,更是指入关后的女子旗袍,因为入关前与男性的差不多,入关后才更多地带有女性色彩。郁风先生在他的《中国旗袍·绪》中说:“旗袍,顾名思义,是指清朝满人入关前后八旗妇女的衣袍,即以满蒙为主体的关外妇女的常服……”

不管是“旗人之袍”,还是“旗女之袍”,他们的观点角度不同,但都认为是旗袍来自于旗人的袍服,其实这种观点从一开始就受到了来自于学术界的质疑。于振华在《民国旗袍》中认为“在整个清代浩瀚的文献中,‘旗袍’一词从未出现,在清代旗人称呼自己所服袍服为旗服或旗装,满语称呼为‘衣介’。旗袍二字作为一个具有特定意义词出现,最早见于年沈寿口述,张睿笔录的《雪宦秀谱》一书中‘绷有三:大绷旧用以绣旗袍之边,故谓之边绷’。这里的旗袍是作为一个特定的指代某种刺绣服饰的名词。”既然他否认旗袍不是旗人的袍服,所以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旗袍究竟来自于何方?

(二)旗袍是不是来自古代的深衣?这以袁杰英教授《中国旗袍》和包铭新教授《中国旗袍》《近代中国女装实录》为代表,他们认为旗袍的源头应该是先秦两汉的深衣。江南大学崔荣荣教授在其专著《近代汉族民间服饰全集》中也重申:“汉族的袍服已有多年的历史,而满族的袍和褂的历史渊源又从哪里来的呢?答案我想很容易得到。”也就是说,即便是满族的旗袍也是来自于古代的深衣。

深衣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服饰形式之一。《礼记·深衣》记载:“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东汉郑玄的《礼记注》也有记载:“名日深衣者,谓连衣裳而纯之以采者。”孔氏正义曰:“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通俗地说,就是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所以叫深衣。这种上衣下裳分缝合制,不是人们的凭空想象,早在《诗经?秦风?无衣》中就有这种形制:“岂日无衣,与子同袍,岂日无衣,与子同译”。此时的袍就是一种不分上衣下裳的深衣。人们通过湖北云梦出土的木俑服饰,还可以看到当年深衣的样子。

(三)旗袍是带有历史文化渊源的旗女之袍。既然有两种不同的观点,我们就要取长补短,把两者结合起来,不是为了综合折中,而是准确反映历史真实,既看到旗袍的历史渊源,也看到它们的最终成型。

首先讲旗袍拥有的历史渊源。可以举两个例子:一是旗袍的开襟方式继承了深衣的传统。中国古代袍服习惯于右衽开襟,这是以右为上文化意识的精髓,所以旗袍至今仍然主要沿用这种开襟形式。二是旗袍上的盘扣,也是来自于古人的发明。我国早期的服装,为了使衣服合体保暖而不散落,便要借助于带子和绳子,使用时,进行系扣打结,后来逐渐发展成公母组合的结构,公的一端是结,母的一端是环,把结系进环中,就起到了固定衣服的作用。据现有的资料显示,宋代女装就已开始使用盘扣,到了元明以后,还出现了用布条盘织成各种花样,叫盘花。这些传入满族后,被广泛用于各种服装,成为满族服饰的代表性部件之一。

其次再讲旗袍来自于旗女之袍。我们的主要依据就是《辞海》的权威解释:“旗袍,原为清朝满族妇女所穿用的一种服装,两边不开衩,袖长八寸至一尺,衣服的边缘绣有彩绿。辛亥革命以后为汉族妇女所接受,并改良为:直领,右斜襟开口,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边开衩,袖口收小。”有人说这是当代人总结的,还不能完全让人信服,那我们就再往前找找看。年《现代家庭》杂志上署名昌炎的作者撰文“十五年来妇女旗袍的演变”中写到:“什么是旗袍,可说是民国纪元后适合新时代中华女子经变演出来的一种新产物,也可以说是,中国女子仿制以前清旗女衣着式样的一件曾经改制的外衣。”如果对此还谓予不信,那么我们就只能把晚清徐珂《清稗类钞》中论据搬出来了,他曾非常地告诉我们:“八旗妇女衣皆连裳,不分上下。”这与我们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旗袍是来自于历史的沉淀,但最终以整体形式出现,还是来自于“旗女之袍”。

(四)旗袍在满族中的传说。对于旗袍来自于“旗女之袍”,在满族中也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从前在镜泊湖畔有个渔家姑娘,从小就跟着阿妈在湖边打鱼,脸被晒得红里透黑,人们都叫她黑姑娘。这个黑姑娘不光人长得俊俏,而且心灵手巧,各种针线活做得绝佳,打鱼的本事更是百里挑一。那时候满族的妇女都穿着古代传下来的肥大衣裙,可是黑姑娘经常要在湖边走,树棵子常刮扯衣服,很不方便,她就自己动手,剪裁出了一种连衣裙系扣长衫。这种长衫两侧开叉,下河捕鱼时可将衣襟提起来夹在腰间,平时扣袢一直到腿弯儿,当裙子穿,既合体又省布。

据说有一年当朝皇上梦见先王托言:在北国故都有一位身骑土龙,头戴平顶卷沿乌盔,手托白玉方印,身穿12扣锦袍的姑娘能帮他治理天下。皇上遽派钦差到处选妃,有一次许多姑娘都被招进一个土围子里候选,可左挑右挑都没选中,钦差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忽然看到一个脸蛋黑黑的美丽姑娘,头顶小泥盆,手托一块方豆腐,身穿多扣袢长衫,站在一垛坍塌的土墙上。

这姑娘正是黑姑娘,她是上姥姥家串门的,穿着的正是自己做的那件长衫给,记挂着给姥姥买点豆腐,正好路过这里,看见人山人海不知出了什么事,也爬上土墙想看看热闹。因是三伏天日头高晒,黑姑娘就把豆腐托在手上,顺手拿起墙边的小泥盆放在头上遮荫凉。

没想到,钦差大人指着黑姑娘,突然喊了起来:“娘娘在那里!”众人诧异,急切地问钦差:“怎么说她就是娘娘呢?”钦差说:“你们看,她站的那个土墙不就是一条土龙吗?她头上顶的那小泥盆不就是平顶卷沿乌盔吗?她手托的那块豆腐不正是八角玉方印吗?她穿的那件12个扣袢的长衫不就是12扣锦袍吗?”说完钦差大人马上吩咐随从硬是把黑姑娘抬进了北京。来到宫中,皇上一看这姑娘就是黑了一点,可长得非常俊俏又很窈窕秀美,再听钦差如此这般地渲染了一番,就非常开心地册封她为贵妃黑娘娘。

黑娘娘在宫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办了许多实事,后来发现宫里风行的江山地理裙,又肥又大又长,不仅浪费,也很不方便,于是就动手把裙子剪开,改成她以前穿的连衣裙系扣长衫,没想到,却遭到了其他娘娘的嫉妒和围攻,她们纷纷向皇上打小报告,说黑娘娘剪开的不是江山地理裙,她想剪掉我主的一统江山。要推翻大清江山,这还了得!皇上偏听偏信,不分青红皂白,就要把黑娘娘赶出宫去。

黑娘娘本来就不喜欢地狱般的宫廷生活,当她听到皇上赶她出宫,正中下怀,求之不得,非但没有告饶,反而高兴地说了声“谢皇上”,转身就要下金銮殿。皇上见此情景,气更不打一处来,猛的一脚就踹了过去,黑娘娘应声从高处跌了下来,头部着地造成重伤,结果不治而亡。

乡亲们闻讯后,悲痛欲绝,恸哭不止,为了感激黑娘娘的大恩大德,许多旗家妇女都自觉地穿起了连衣裙系扣长衫,却也因此变得更加颀长秀美、风情万种,人们都说这是因为黑娘娘在暗中显灵,到了阴间还在帮助姐妹们增光添彩。这种所谓的连衣裙系扣长衫,就是后来的“旗袍”。

二、为什么说旗袍是在波涌浪叠中实现嬗变?

广义的可以说旗袍经历了传统旗袍、改良旗袍和新兴旗袍三个发展时期,其中改良旗袍主要发生在上海,所以民国旗袍,也是最为典型的一个重要时期。

(一)传统旗袍。人关之前,满族是一个骑在马背上的民族,他们长期居住在东北长白山一带,主要以游牧渔猎为生。为了适应半耕半牧的生活和频繁征战的需要,他们的袍服具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两面开襟或四面开衩。这主要是便与上马下马,在骑射或做比较激烈活动时,可以随时将前襟撩起来系在腰间,如果战时延长,还可以在前襟内存放必备的干粮。二是袖口窄小。袖头形状与马蹄类似,称“马蹄袖”,因冬季或作战时,袖子能罩住手背,既保暖又不影响拉弓射箭,所以也称为“箭袖”。

年,清世祖顺治帝率兵入关,定都北京,随着人们生活的日益安定和慢慢富足,清代满族女子服饰随之也发生了改变,最明显的有两点:一是袖口由紧窄的马蹄袖,逐渐变成了宽松的大袖;二是四面开衩被改为两面开衩或干脆不开衩。最重要的是,原本那些用来保护领口、袖口及下摆免受破损的素色衣缘,逐渐登堂入室,纷纷绣上各种纹饰,开始是三镶三滚,后来是五镶五滚,最后发展到“十八镶滚”,眼花缭乱,极尽奢华。从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慈禧太后的照片中,我们可见一斑,整件袍服全用花边镶饰,几乎掩盖了衣服面料的本色,但袍服宽简直身的造型却一直没有变,从清初的庄妃一直穿到未代皇后婉容。

显然这种繁文缛节的旗女袍装,不受汉族妇女所待见。但作为统治者为了巩固不可一世的地位,就必须强行推进他们满族的衣冠制度。顺治二年(年),清政府下达剃发易服政令,逼迫汉人剃发留辫,改穿满旗服饰,顺治九年(年)还专门制定了《服色肩舆永例》,规定凡汉人官民男女,穿戴要全照满洲式样。除了汉族女子家居时不必穿着旗装外,不分男女、不分满汉一律着旗装。

希望通过这种简单的休克疗法,能够立刻改汉为满,没想到激起了汉人的强烈反抗。要他们改变自己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一下子全盘接受满族的服装,不仅无法做到,压根儿就不愿接受,因此箭在弦上,一触即发,有的地方已经形成“生降死不降,男降女不降”的势不两立。为了缓和这种尖锐冲突,顺治十一年(年),清政府不得不接受汉人“十从十不从”的建议。即所谓“生从死不从:生前要穿满人衣装,死后则可穿汉服。官从隶不从:当官的须顶戴花翎、身穿朝珠补褂马蹄袖的清代官服,但隶役依旧是明朝的服饰。儒从而释道不从:即在家人必须改穿旗人的服装,并剃发留辫;出家人不变,仍可穿明朝汉式服装。娼从而优伶不从:娼妓穿着清廷要求穿着的衣服,演员扮演古人时则不受服饰限制”,还有“仕宦从婚姻不从”“国号从官号不从”“役税从文字语言不从”等等。最关键的是“男从女不从:男子剃头梳辫子穿满服,女子仍旧梳原来的发髻,穿汉服”。这也就是说汉族男子必须穿长袍马褂,汉族女子可以保留上衣下裳裙的传统装束。

为什么汉族妇女自古就喜欢穿罗裙呢?因为这更能显示出“千般袅娜,万般旖旎”的动人姿态,“坐时衣带素纤草,行即裙裙扫落梅”。我们现代人经常喜欢引用的“拜倒在石榴裙下”,其实就是由此而来。到了清代,因为对女性的服装没有更多的约束,汉族女子的罗裙种类就更加繁多,有百褶裙、凤居、月华裙、马面裙、斓干裙等等,数不胜数。

(二)改良旗袍。年辛亥革命废除帝制,把清朝的陈规陋习全都推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但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汉族女性原本一万个都不愿意穿的那种清式旗袍,这时却成她们心头的“香饽饽”,事实上就连当时京城里的满族女子都不敢穿旗袍了,没想到这时许多汉族女性却挺身而出,弯道超车,反而显得对旗袍恋恋不舍。年《解放画报》第7期有记载:“不料上海妇女,现在大制旗袍。”年l月18日上海《时报》载:“近来上海女界旗袍盛行。”诸多史料也证实,二十年代初的上海、北京开始兴旗袍,很快便蔓延南下,广州和香港也迅速流行。据学界专著记载,“民国十六七年(年、年),国民革命北伐军底定长江两岸,一切去旧布新,社会风气为之一变。青年妇女纷纷改着袍或长衫,通称‘旗袍’,于是妇女袍服之风迅速遍及全国”。

这种背反的现象真的让人大跌眼镜,许多人都饶有兴致地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最后大家的观点比较趋于一致。他们认为较早倡导穿旗袍的基本都是新女性和在校学生,她们绝大多数都是汉族人,知道自己的祖先是在清初通过流血牺牲,才换来的汉族妇女不穿满式服装的权利,她们不可能数祖忘典,更不会擅改祖愿、违背祖训,莫名其妙地去怀念那个已经被推翻的封建帝制,她们对满人旗袍从讨厌到不讨厌的内在逻辑,肯定不会囿于我们的惯常思维,而是带有颠覆性的“另有所图”。张爱玲对此讲得非常清楚,也非常直接。她在《更衣记》中写道:“五族共和之后,全国妇女突然一致采用旗袍,倒不是为了效忠于清朝提倡复辟运动,而是因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她们初受西方文化的熏陶,醉心于男女平权之说”。她认为对于汉族女性喜欢穿旗袍这件事,我们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guoxiaofua.com/gjxf/5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