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研究者发现穿校服可以降低性犯罪率,但
曾有服饰社会学家这样指出:所有己知的人类文化都会以某种方式给身体“穿”上点东西,可能是衣服,也可以是刺青、彩妆甚至身体彩绘。衣服除了保护身体的自然功能,还有极强的文化与社会属性,可以显示穿衣者的身份、个性、地位、职业、性别、年龄及群体归属。 现代校服起源 显然,制服最具备标志群体归属的特性。它既清晰地划定并彰显着“圈子”,又体系化地运转着圈内的归属感和约束力——你既然穿了我们这身衣服,就要按照我们的游戏规则操作。 校服,或者说学生装,是学生群体的制服。如果我们不纠结于学生和制服这两个词的定义,中国古代儒生们所穿的儒服就可以看作是一种校服。 深衣图 先秦时期的儒生专指孔门弟子;老夫子倡导所谓“交领、右衽、系带、宽袖”的深衣,即所谓的“逢掖之衣”,学生们想要在老师的圈子里立足,自然得乖乖穿这身行头听课。 明代画家吴彬所作的《孔子杏坛讲学图轴》,画中的儒生们均着深衣。后来很多朝代的读书人也有都有代表自己身份的学生装(大多都以深衣为基础),例如唐宋的“士人之服”襽袍,明代举人们殿试专用的“学位服”——进士服。值得一提的是,来中国传播天主教的利玛窦为了融入明朝知识分子的圈子,愣是把自己的教士服改成了西洋儒生装。 明朝的进士服利玛窦在韶州时所穿的儒服,现藏于意大利马切拉塔艺术学院(MacerataArtAcademy)。现代意义上的校服可以追溯到中世纪英国的教会学校。需要指出,中世纪的大多数学校都是教会学校,学校里的大多数学生也都是,或正在成为神职人员。 年,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斯蒂芬·兰顿(StephenLangton)下令要求所有教士都统一穿上一种名为“cappaclausa”的带披肩长袍(我们现在的学位服就起源于此种教袍)。 如此一来,在学校里追求着修道之宁静以及学术之庄严的学生们也就都把自己套进了规范化的服饰里。虽然一开始引来颇多争议,但这一现代校服雏形还是顺着历史进程不断扩大着群众基础。 一名身着经典款CappaClausa的法国牧师年,爱德华六世创立基督公学(ChristHospitalSchool);第一款经典现代校服“蓝制服”(BluecoatUniform)也就此问世:深蓝色外套长至脚踝,不过上身部分的尺寸比较正常;内搭衬衫褶皱极多,脖颈处还得衬上一条白绒布;外套前钉有一排银制纽扣,每一个均刻有爱德华六世的浮雕;脚搭亮黄色的长袜。 基督公学的校服虽然活动不便,但这一散发着皇家气质的最古老校服向每一位基督公学的学生诉说着庄严,象征着高贵,也无形中约束着他们的言行。 19世纪,伊顿公学推出了彰显英伦绅士风度的伊顿外套(EtonSuit)——又宽又硬的白色浆领,配上马夹,外加齐腰短夹克——作为孩子们的学生装,成为贵族私立学校校服设计的典范。 伊顿外套穿在孩子身上多少显得有些违和。与基督公学差不多,伊顿公学也是贵族学校,于年由亨利六世创立,能在里头上学的少年大多来自特权阶层——所以伊顿外套同样象征着高端大气上档次。20世纪前叶,伊顿外套流行于各所学校的唱诗班中;甚至连剑桥大学的男生们也喜欢给自己捯饬一身锃光瓦亮的伊顿服。 除了“蓝制服”和伊顿服,传统制服、童子军服以及军校学员服等类型的校服也先后在英国出现。当然,眼下的大多数学生装相比过去的造型,都有了或多或少的改变,例如伊顿公学现在的校服已经变成了褐色燕尾服、马夹、假衣领和细条纹西裤的组合。 日本与中国的校服历史 日本的校服起源起源于明治维新前后,受西欧教育文化影响而来,在当时的藩校和私塾中出现。例如庆应义塾规定学生不许配刀,外出时需穿和服外褂;商法讲习所规定学生们得统一系上和式围裙,穿戴方面也需尽可能体现商人风范。 日本明治时代的和风校服年,校服制度第一次在帝国大学(今东京大学)推行。这一阶段的学生装风格,女生以传统和服为主,而男生很多都穿西洋军装式样的校服:一身黑色、五粒纽扣、立领加尖角帽。 在之后的数十年间,校服被推广到各中小学。二战前一段时间内,女生校服完成了西化,后来风靡全球的宅男最爱水手服发端于此(但还只是个雏形,并没演变出成熟的二次元美学);男生校服也在之前军装风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披风”和一对木屐,变作所谓的“体操服”。不过这一时期的校服规定极为严苛,从小学到大学都要统一学生装。 -年代的日本校服,女生依然会穿着传统服饰,男生们穿“体操服”。二战以后,大学生不再有统一着装要求,大多数小学也都免去了校服规定;只有初、高中学生依然穿着学生装。50年代初,日本经济开始腾飞,并高速发展了十几年;之后东京奥运会、大阪世博会等一系列重大国际盛会也使日本不断展现着升级换代的各方面软硬件。这个时期的校服在款式和做工方面都极为讲究。 年左右,以水手服为基础,搭配超短裙和长筒泡沫袜的校服架构开始在日本高中风靡,并一直流行至今,而且不单单活跃于学校——明星街拍里有它,少妇衣橱里有它,甚至女装大佬们那宽厚的身板上也有它。 70年代其实就要水手装校服了,但当时的它以百褶长裙作为下装,而非后来的迷你裙。 由水手校服演变而来的“JK制服”早已顺着岛国的海风构建起全球视野的二次元美学,让“女子高中生制服”成为一种强势的亚文化,也帮助亿万宅男在“电车”、“学生”、“痴汉”等意象的迷醉下实现肉身与颅内的双重高潮。 身穿校服的新垣结衣看呐,那深蓝与纯白交相辉映,端庄的直褶裙或俏皮的迷你裙闪动着青春的底色,一对长袜和小皮鞋踩过灵动的台阶正向你奔来……面对此情此景,你会思考哪些重大哲学问题呢? 中国校服由西方教会在中国创办学校时被引入的。最早于20世纪初随着军校、技校和医校等机构的开设而出现。当时校方会给学生发衣服、帽子和靴子;一开始以满清服饰为主,后逐渐推广西式制服。在西方和日本学习的中国留学生为推动大规模的学生装西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民国时期身穿西式制服校服的上海女学生 中华民国成立后,校服呈现一派中西交汇的景象。男学生爱穿军服西式学生装和中山装;女学生们的选择则有改良旗袍——由满族旗袍与西式服装结合而来,以及“文明新装”——经过改良的袄裙装,中式上衣配西式百褶裙。 民国时期培华女中的校服“文明新装”,最右为林徽因新中国成立以来,50年代到70年代末的几十年间,学生装几乎消失于人们视野;从80年代开始,校服显抬头之势;在年国家教委下达“城市中小学生统一着装”的文件后,运动服式样的学生装在全国推广。眼下国内的主流校服样式也依然是运动服,部分学校推行西服类型的学生装。 80年代,校服回归中国校园。90年代的运动装校服源于该时期奥运健儿统一穿着的运动服。美国人不待见校服 美国人口基本由外来移民组成,且曾是英国的殖民地,在服饰文化方面深受后者影响。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流行的常春藤穿法可以看成是学生装走入美国校园的前哨:布雷泽外套、扣结领衬衫、船员领V型毛衣和苏格兰式裙,散发出浓浓的英式学院风,也成为了美国东部常春藤盟校、预备学校以及高中生的经典装束。 布雷泽外套是美国校园里非常流行一款单品。不过要想让崇尚自由民主的美国大面积推行校服制度,阻力还是相当大的。年,马里兰州巴尔地摩市的樱桃山小学(CherryHillElementarySchool)成为了全美第一所正式规定学生穿校服的公立学校。之后,有更多学校效仿前辈;但总体的普及情况很不理想。 到年,美国教育部统计发现,只有3%的公立学校有校服需求。鉴于此,坚信校服可以使“教室更加有序和纪律化”的时任总统克林顿和教育部一起,大力提倡中小学推广校服。 克林顿于年宣布支持校服。虽说口头鼓励确实卓有成效,但松松散散的美国各州学校到年,全加起来也不过是把校服普及率提高到了14%而已。根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ationalCenterforEducationStatistics,NCES)的数据,-年度美国公立学校的校服普及率增长至近22%。 无论如何,美国人对于学生装有些爱答不理,不同城市不同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也是参差各异。例如,费城的公立学校要求所有学生穿校服上学,纽约的长滩和达拉斯则只要求高中校服,而在休斯顿、芝加哥和波士顿等城市,只有个别学校推行校服政策。 这种松散跟很多美国人(尤其是学者们)高度怀疑校服倡导者所喊出的“它利于提升学生的学术表现和整体纪律”的态度,有着密切关联。 上世纪90年代出现了一批探究校服作用的早期研究。 有一类“感知”研究注重调查各方对穿校服这件事情的态度和认知。 亨利·斯蒂芬森(HenryStevensen)与海伦·伍兹(HelenWoods)等人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guoxiaofua.com/gjxf/5285.html
- 上一篇文章: 精品好课中国儿童分级阅读课36岁高清完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