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今天的一名学生,穿校服已经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了。但是校服的设计却一次又一次地刷新着每一位同学的审美下限。当我们穿着如此草率的校服并感叹着“为什么别人校服的设计没上限,而我的校服设计没下限”的同时是否想过“我们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优秀大国,难道没有一件拿得出手的校服吗?”所以今天就来说一说校服的历史。

校服的起源

校服最早起源于欧洲。学校为了规范管理,统一的着装。一般在学校的重大活动中会要求学生统一着装,一般学校校服有该校校徽,也直接影响到学校形象。在学校的日常生活中,穿上校服能够展现学生精神抖擞、活力飞扬的一面,也是学生青春时代的专属标志。

而正如大家所知,在当时由于战争导致部分家庭生活艰难,学校是为了使出身于这样家庭的学生不会因为自己家庭困难而产生自卑感,于是规定每个学生上学的时候必须穿着相同的衣服。后来这种观念被大多数学校所接纳,纷纷规定学生穿着同样的衣服上学。

校服的发展

自从辛亥革命以来,校服的变迁追随着历史的脚步一路蜿蜒前进,承载着我们每个人少年时代几乎全部的欢笑和泪水,在我们记忆里熠熠生辉。

从辛亥革命到二十年代:制服式校服首次出现。辛亥革命虽然没能把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成功解救出来,却大开大阖地打破了几千年来“人分五等,衣分五色”的旧时代衣着制约。新文化运动的春潮更是唤醒了人们对美的渴望,年轻一代显出空前的天真、轻松和愉悦。

三十年代时旗袍在校园内得宠。三十年代也就是民国时期出现的旗袍款校服,逐渐代替了原本的裙衫式制服,由此旗袍式校服成为主流。

从许多影视剧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民国时期的校服就是旗袍的一种款式,通常是分为上衣和下裙两个部分,这是方面女学生活动行走更加方便,一般的上衣是青蓝色或是黑灰色的,旗袍式的斜排纽扣,宽大的喇叭袖,再配上及膝的黑色中长裙,下面一双黑色牛筋底布鞋,这样的造型看上去清纯又朴素,干净又大方。

这样的民国校服,现在就被成为“五四装”,相比于现在的校服,这样的校服显得清新自然,十分的漂亮,并且别有一番韵味。那么为什么在民国开始就流行这样的校服呢?因为民国时期东西方文化开始交融冲撞,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女性开始注重曲线美,而当时的旗袍因剪裁和设计既能体现东方女性的身段美,又能衬托出优雅和知性的气质,就开始逐渐受到大学女生的喜爱,从而在民国大学校园里流行开来。

而在九十年代及二十一世纪初:运动校服一统天下。此时中国大陆的校服普遍以运动服为主,颜色主要有蓝,红,绿,白等,面料以涤盖棉,金光绒等为主。这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强化学校的整体形象,增强集体荣誉感上起到了主要作用。

时间到了现在,中国大陆的校服主要是运动服和统一制服,只有少数学校的校服已更新为西式制服。中国大陆的小学、初中、高中基本上都是以运动服为校服,颜色常以蓝色、黑色和红色居多,搭配一小部分白色或黄色。夏天的校服通常是短袖衬衫,有些学校的女生夏季校服是裙子。多数则为男女统一的裤子。对于一些冬季校服比较薄的学校,可在校服内增加毛衣等保暖衣物。部分学校还有春秋季校服,其厚度介于夏季校服与冬季校服之间,增加学生的选择余地。

校服的利与弊

天下万物都有利弊之分,校服也不例外。校服除了能避免部分学生自卑的问题外,学生统一穿校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强化学校的整体形象,增强集体荣誉感。校服制的实施在素质教育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校服可以使学生在身份感上区别社会其他人,因而有了学生自身的约束力,有一种象征的意义。校服还可以产生一种平等感,对于避免攀比之风在校园里出现都有积极意义。校服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家长对服装的投入。此外,校服也存在着许多的主要缺点,比如不利于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校服的质量不佳,容易掉色发霉,尺寸并不适合所有人,不方便补订等等。

最后说到校服,小解说永远忘不了大学时的校服。当小解说听到要发校服时就想“大学生了,就算不是西装配长裤或裙子也应该会很好看吧”。于是小解说抱着极大的好奇心等待着即将到手的校服。当校服发到手时,小解说直接就傻了。因为小解说想到了高中时的一句话——这是我见过最差劲的校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guoxiaofua.com/gjxf/9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