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大概是小编最喜欢的季节啦。

随着微醺的南风渐起,白昼越来越长,

越来越多的植物开始显露它们的迷人之处……

当然,五月也是一个让人感到充满活力

和年轻力量的时节,

别忘了,本月伊始,

还有一个“青年节”呢。

所以,今天的话题就是——

“五四”时期,女孩儿们都穿什么?

那时不比现在的义务教育制度,并非每一个适龄的儿童都能够入校念书。受到封建残余思想和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能入学的女学生就更少了。但是,但凡有机会念书的女学生,大多抓住了这难得的机会,投身于时代的洪流,使得自己的人生脱离了旧有的轨迹,也让世界因她们而有了些许不同。

民国某女子中学在进行课外小组活动。拍摄于20世纪30年代初

那时,女学生穿的衣服有两种。

一种是新式校服,即融合西洋服饰元素和中国传统服饰特点而形成的服饰。

长沙女子师范学校的学生合影

这种文明新装形制的校服为腰身窄小的大襟袄:摆长不过臀,袖短露肘或露腕、呈喇叭状,袖口一般为七寸,名为“倒大袖”;衣服的下摆多为圆弧形,并在领、袖、襟等处缀有花边;裙子也比较短,但不曾缩短到膝上(在这以前,女性的裙摆都下垂到脚面)。

另一种则是后来出现的旗袍。旗袍服装风格中西合璧,旗袍虽然是本土化的服饰,“西风东渐”之后,西式服装的腰身,还有拉链、亮片等装饰,都在旗袍中得以展现。

民国时期学生装的出现,让国人眼前一亮,其经典的款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追捧,青年学生们因此也成为时尚的引领者。以女学生为例,民国初年的女学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规模化、系统化、公开化掌握知识的女性,学生敢于求新求变的热忱与激情,加上受中西文化交融的影响,自然令民国的女学生装具有不同的意味。

民国大学生体育课掠影年,女子中学排球比赛

当时流行的《竹枝词》对她们的风采有贴切的描述:“或坐洋车或步行,不施脂粉最文明。衣常素朴容幽静,程度绝高女学生。”一时间,学生装也成为了“知性”、“高雅”、“有文化”的代名词,成了这个时代女性的标准形象,在社会上广泛流行起来。

这张图里有一位著名的女性,快来找出她!

不过,如果仅仅把“女学生”和“服饰潮流”划等号,未免太狭隘啦!毕竟,在那个年代里,虽然女学生们尚未撑起“半边天”,却也在新文化运动中展现了属于自己的风采。她们作为青年学生群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将永远被历史铭记。

想不想一本书了解民国女学生的学校生活呢?快来吃安利——济南作家王然众的新作《风烟鹊华》,三个女孩子的校园成长,一段少年人的战争史诗!图书简介:故事发生在年,北方的一个省会城市。夏天结束时,苏鹊华考进了全省最好的学校——泉柳中学。在这里,她认识了另外两个学校中仅有的女学生江旭春和裴静如,并成为好友。开学次日,三人便遭遇日本人挑衅殴打,幸为同校高年级男生武良轩等人仗义出手所救。受国文课陆老师的影响,学生们对于新主义和新文艺十分推崇,并成立了现代文艺研究会。江旭春与武良轩相识相熟后,带动苏鹊华与裴静如一并学习新文化、新思想;而裴静如又将苦难的纱厂小女工春花带入了苏鹊华和江旭春的生活。正当苏鹊华以为自己的校园生活将如流水般平静地进行下去时,种种变故接踵而来……新文化运动、“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声援北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些只在教科书上见过的名词中,究竟隐藏着怎样激烈而无畏的少年热血?每一个个体的觉醒,如何合流成势不可挡的救亡怒潮?翻开这本青春小说,一起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吧!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guoxiaofua.com/gmxf/5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