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名7岁的女孩想将学校午餐的鸡腿用塑料袋打包回家,被校长发现了。校长问在干什么,女孩说:“妈妈很久没有吃肉了,我想把鸡腿带回家给妈妈吃。”

听到这,校长心里不禁一阵心酸,女孩的家庭他了解,家里还有个脑瘫姐姐,为了治病借了不少钱。校长立马对孩子说:“你吃吧!我再给你拿个鸡腿。”

女孩眼里闪着泪花,红了眼眶,但最终她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

看到这里,又想笑又想哭,贫穷家孩子的孝顺让人又感动又心酸。

穷人家的孩子为什么会早当家?

不是他们天生懂事,而是被穷所逼。

因为父母身体不好,或者父母忙着赚钱,无暇照顾他们,他们就必须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从小给父母帮忙,给父母分担压力,只为了让父母能轻松一些,多一点时间陪伴他们。

曾经有一位以分考入北大的寒门子弟,写了一篇《感谢贫穷》的文章,她在文中提到:“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

看哭无数人的《感谢贫穷》全文:

王心仪(供图:河北枣强中学)

提笔时,我是有些许犹豫的。因为不知道该怎么讲起这个关于我自己、关于贫穷、以及关于希望的故事。

谈钱世俗吗?不!

我出生在河北枣强县枣强镇新村。枣强县是河北省贫困县,人均收入极低。我有两个弟弟,大弟弟和我一起就读于枣强中学,小弟弟还在上幼儿园。一家人的生活仅靠着两亩贫瘠的土地和父亲打工微薄的收入。

小孩子的世界,本就没有那么多担忧与沉重可言。而第一次直面贫穷与生活的真相,是在八岁那年。那年姥姥被诊断出患有乳腺癌,平静的生活如同湖面投了颗石子一般,突然被击得粉碎。一家人焦急慌乱,却难以从拮据的手头挤出救命钱来。姥姥的生命像注定熄灭的蜡烛,慢慢地变弱、燃尽,直到失去最后的光亮。

姥姥辛苦了一辈子,却未换来一日的闲暇,病床上的她依然记挂着牲畜与庄稼。一辈子勤勤恳恳的姥姥的离世,让幼小的我第一次感到被贫困扼住了咽喉。可能有钱也未必能挽救姥姥的生命,但经济的窘境的确将一家人推向了绝望的深渊。

我清楚地记得那些灰暗的日子里母亲无声又无助的泪水,我也开始明白:谈钱世俗吗?不,并不是的,它给予了我们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也让我们能尽全力去留住那些珍贵的人和物。而这些亦让敏感的我意识到:生活,才刚刚解开她的面纱。

王心仪的家(供图:王心仪)

2

人生的路不是走给别人看的

我和比我小一岁的弟弟相继踏上求学路,又给家中添了不少经济负担。母亲由于身体原因,更因为无人料理的农活及生活难以自理的外公,而无法外出工作。只能靠父亲一个人打工养家糊口。父亲工作不稳定,工资又少得可怜,一家人的日常花销都要靠母亲精打细算,才勉强让收支相抵。

外公与妈妈一年的医药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姥姥生病时家里又欠下了不少债,这也就免不了要省掉花在衣服上的钱。亲戚家若有稍大的孩子,便会把一些旧衣服拿到我家。有些还能穿的衣服经母亲洗洗,也就穿在了我和弟弟身上。

她常说,穿衣裳不图多么好看、干净、保暖就很好了。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母亲现在仍穿着二十年前的校服了。我和弟弟也十分听话,从不吵着要新衣服、新鞋子。

不过,班上免不了有几个同学嘲笑我磨坏的鞋子、老气的衣服、奇怪的搭配。记得初一一个男生很过分地嘲弄我身上那件袖子长出一截的“土得掉渣”的棉袄,我哭着回家给妈妈说,她只说了一句:“不要理他,踏实做事就好。”

是的,何必纠结于俗人的评论,那不过是基于你的外表与穿着,若他无法看到你内里的自我,不睬他也罢。人生的路毕竟不是走给别人看的。那件衣服我穿了初中三年,那句话我也记到现在。

3

幸福是极力拥抱

自己看到的美好与阳光

除了衣着,上学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交通。低年级可以在村里上,但升到三年级就只能去乡里的学校。家里有一辆自行车,我坐在后座。弟弟只能坐在前面的梁上,两条腿翘起来。别人眼中似乎是“演杂技”的样子,竟让弟弟坚持了三年。

当时到乡里的路破得不成样子,水泥板碎成一片一片,走起来坑坑洼洼,一到雨天还会积很多水。可妈妈每次接送,从不误时。其实本可以让我们寄宿在学校,一周接送一次,但乡里学校的伙食实在很贵。妈妈又担心正在长身体的我们,却苦了体弱的自己。

有时候免不了要让我们下车跑一会,于是每天上下学跑上一公里就成为了我和弟弟的锻炼方式。记得有一次下雪,雪积了有一尺厚,车子出不了门,妈妈裹着棉袄,顶着风,走到学校来接我们,一路上也不知道有多少雪融化在了母亲的脸上。但我和弟弟兴奋得不得了,一边玩雪,一边和妈妈说着今天学到的新知识。

我们三个人就这样一直走到天黑才到家。那时候我便懂得了,幸福不是因为生活是完美的,而在于你能忽略那些不完美,并尽力地拥抱自己所看到的美好与阳光。

弟弟和妈妈(供图:王心仪)

4

尽管贫穷刺伤了我的自尊

但仍想说:谢谢你!

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夺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

感谢贫穷,你让我领悟到真正的快乐与满足。你让我和玩具、零食、游戏彻底绝缘,却同时让我拥抱到了更美好的世界。

我的童年可能少了动画片,但我可以和妈妈一起去捉虫子回来喂鸡,等着第二天美味的鸡蛋;我的世界可能没有芭比娃娃,但我可以去香郁的麦田,在大人浇地的时候偷偷玩水;我的闲暇时光少了零食的陪伴,但我可以和弟弟做伴,爬上屋子后面高高的桑葚树,摘下紫红色的叶子,倚在树枝上满足地品尝。

谢谢你,贫穷,你让我能够零距离地接触自然的美丽与奇妙,享受这上天的恩惠与祝福。我是土地的儿女,也深深地爱恋着脚下坚实与质朴的黄土地;我从卑微处走来,亦从卑微之处汲取生命的养分。

感谢贫穷,你让我坚信教育与知识的力量。物质的匮乏带来的不外是两种结果:一个是精神的极度贫瘠,另一个是精神的极度充盈。而我,选择后者。

我来自一个普通但对教育与知识充满执念的家庭。母亲说过,这是一条通向更广阔世界的路。从那时起,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便深深地扎根在我的心中。

母亲早早地教我开始背诗算数,以至于我一岁时就能够背下很多唐诗。来自真理与智慧的光明,终于透过心灵中深深的雾霭,照亮了我幼稚而又懵懂的心。贫穷可能动摇很多信念,却让我更加执着地相信知识的力量。

感谢贫穷,你赋予我生生不息的希望与永不低头的气量。农人们都知道,播种的时候将种子埋在土里后重重地踩上一脚。第一次去播种,我也很奇怪,踩得这么实,苗怎么还能再破土而出?可母亲告诉我,土松,苗反而会出不来,破土之前遇到坚实的土壤,才能让苗更茁壮地成长。长大后,当我再次回忆起这些话,才知道自己也正是如此了。

(供图:河北枣强中学)

5

我不相信手掌的纹路

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

“我不相信手掌的纹路,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求学路上,多少的坎壤困顿终究阻挡不住我追逐真理的脚步。中考,我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入枣强中学。高中三年,我一直秉承着“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态度,寻找并发现学习的乐趣,并全心投入其中,为每一天注入灵感与活力。三年来,我的成绩一直稳居年级前三名。在细心钻研课内知识的同时,我也注意拓展自己的课外知识,积极参加各种竞赛活动,获得了全国中学生基础知识与创新能力大赛省级一等奖、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省级二等奖,化学省级二等奖。

此外,我还是个充满好奇心与想象力的女孩。我喜欢仰望天空,那一望无尽的透彻的蓝,让心中所有的尘埃散尽,归于平静;我喜欢逗弄花草,这份大自然的馈赠与祝福,若不多花些时候欣赏,简直算得上“暴殄天物"了;我喜欢做白日梦,那是心灵的探索与自我的找寻,思想在翱翔、在潜游,引领我去本遥不可及的远方。我喜欢像这样放飞自我,与灵魂作伴,来一次心灵的旅行。同时,我也算得上是个“文艺女青年",平时喜欢静静地写点东西,作品《杨绛一一那个安静的守望者》获得“语文报杯”大赛全国二等奖。

(供图:河北青年报记者杨利军29日摄于保定)

大家眼中的我,是个活泼、乐观而幽默的女生,时不时会给大家高歌一曲,把所有人吓出寝室;也常给朋友讲段子(听我讲笑话真的可以练出腹肌)。同学们学习或生活中遇到了问題,也会找我帮忙,我亦以此为乐、全力相助。同时,我也绝不是个“两眼不闻外事"的两脚书橱。校内,我一直担任班长,全心全意为班级服务,并参与各种学校活动的组织、主持工作,被评为省级优秀学生干部;校外,我也投身于社会实践与服务工作中去,参与清扫街道、敬老院敬老等活动,受到大家的赞扬。

三年,苦吗?很苦,小弟弟的诞生,加上我和大弟弟都踏入枣强中学,不免让家庭经济陷入更大的困境,这些也让我认识到肩头上沉重的担子。我是老大,必须撑起这个家的希望。于是,压力成了动力,这种信念与责任激励着我一路向前。一年四季我一直穿着校服,每日的伙食是单调的白菜馒头稀饭,鸡蛋是成绩提高后作为奖励的加餐。可三年,又很甜。“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探索新知的乐趣远远超过了汗水的苦与咸。有老师的谆谆教导、同学的真挚情谊、学校的关心照顾,那些苦又算得了什么?

(供图:河北青年报记者王勇博29日摄于保定)

“富”不代表心灵高贵,

“穷”不代表精神贫瘠。

??

同时很多人表达了想要资助心仪一家的想法。

当记者向她转述这一情况之后,

心仪写下了这段话……

(供图:河北青年报记者王勇博29日摄于保定)

真的没有想到我的文章会牵动这么多人的心灵,不过意料之外,却又是情理之中:因为我一直相信这世上总是好人多,我们周围总是温暖多于冷漠。

谢谢你们让我更加有理由坚信——美好与光明虽会迟到,但终将到来!

然而,接下来我想向大家讲的是,这篇文章是我以前写下的,而后来一个好心人决定帮助我。他们一家人不仅在经济上帮助我,在生活中也十分关心我,像家人一样给我爱和关怀。大家看到我的照片了吗?那上面我的衣服、鞋子,还有拍照的手机都是他们精心挑选给我的,现在我的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而且现在大学的资助机制十分健全完善。工作人员了解了我的情况后也给出了切实的援助行动。真的感谢这所有的一切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灿烂明亮的未来。你们的关怀与爱心,我都已经收到了,但我不想让所有的爱与温暖都集中在我的身上,我更盼望的是把这份感动与爱心传递下去,温暖更多需要它们的人。

我知道有很多像我一样曾经陷入泥潭的孩子,甚至比我的情况更糟糕。每次我在电视上看到这些,心总是很沉很沉,那时我总盼望着有一天我的声音能被所有人听见,能有一个机会让我说出这些话:

如果我们有能力哪怕只有一点点,也请不要犹豫,不要迟疑,一点点的关怀,一点点的正能量都会让这个世界更美好一点、更明亮一点,我们的每一点温情都会被需要、也会被珍惜。

什么样的家庭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靠“哭穷”来教育孩子并不可取

《感谢贫穷》一文中说:“贫穷就是贫穷,绝不值得感谢,不是贫困苦难造就了坚强,而是坚强的人没有向贫困低头,让人成功的是坚强,不是贫困。”

贫穷给人带来的是压力、是痛苦、是自卑,只要可以提供基础的物质基础,就没必要让孩子活在“贫穷”的阴影下,穷人的孩子和父母只有奋力跑,才能有躲避风雨的地方,而一般家庭的孩子已经有了躲避风雨的地方,只要教会孩子使用雨伞,孩子就可以面对人生中的风雨了。

“哭穷”就相当于把孩子从房子里赶到风雨中,让孩子去跑,而父母却在房子里看着。

父母是大人,孩子是小人,父母可以承受的事情,孩子不一定可以承受,本应该父母承受的事情,更不应该把压力转接给孩子,否则就会出现亲子关系的“颠倒”。

根据自己的家庭条件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即可,一味“哭穷”和一味“装富”都是在画蛇添足,即使你不说,随着孩子成长,他也能感受到家里的经济状况的好坏,父母要做的就是控制好自己的焦虑,让大人是个大人,孩子是个孩子,告诉孩子,父母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

对孩子而言,物质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些思想一旦在心理生根发芽,孩子的“懂事”和懂事背后的“自卑”和“胆怯”可能会伴随孩子的一生。

所以,越是贫穷的家庭,越是懂事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及时了解孩子的内心,培养孩子的“信心”和“胆量”,父母更需要以身作则,争取早日脱离贫穷。

很多父母说,我对孩子有求必应,孩子最后却成了“白眼狼”,自私、懒惰。

父母不妨回头想想,其实你的孩子也有想孝顺的时候,可是都被你一一抹杀了。

当孩子第一次想孝顺你给你端一杯水,你可能立马阻止了孩子,因为你担心孩子把杯子打碎;

当孩子想帮忙扫地时,你觉得他扫不干净,拒绝了他的请求;

当孩子想跟你学做饭时,你说你的任务是读书,这些都不用你操心;

……

孩子就是在你的一次次拒绝中学会了“好吃懒做”,学会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同的年龄段,适当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不要剥夺孩子劳动的能力,也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体验生活带来的感触,永远比父母的说教更让孩子刻苦铭心。

家穷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的自怨自艾和情绪失控,因为生活的压力通常让他们脾气暴躁,而孩子很可能是接受他们负面情绪的“垃圾桶”。

孩子的孝顺离不开父母的引导,不要感谢贫穷,安于贫穷,用自己的勤劳和坚强去克服贫穷,顺便教会孩子这个道理。

除了贫穷绝不值得感谢,中国式比较思维,为什么我孩子,总比不过别人,也令人唏嘘:

为什么中国家长,永远要拿自己的孩子作比较?

热播电视剧《小舍得》一开头,就上演了如此的情况。张国立饰演的外公请全家人吃饭,两个女儿的家庭,上演了一场真实的“凡尔赛”直播:外孙女欢欢得了歌唱比赛的冠军,被?辈叫出来唱了一遍;紧接着,外孙子悠立马被要求在全家人面前背诵圆周率一千位。表演结束,小宋佳和蒋欣饰演的两个精致的妈妈,又开始了言语上的明争暗斗。

这架势谁挡得住?

这一场景让人高呼“过于真实”,人们想到自己被大人们支配的童年。在表面的一片祥和之下,孩子成为了大人们的攀比工具,被大人制造出的火药味吞噬。

中国人的焦虑,一半都来自于比较,从小到大,中国人的生活里似乎总是有着一个隐形的“他者”。

小时候在外面哭闹,大人会告诉你“被人看?很丢脸”;上学的时候,你的成绩永远比不过“别人家的孩子。”习惯了被观看和比较,导致我们要依靠外界的坐标系来确认自己的存在,通过一个“他者”来定位对自己的评价。

生活里,我们会发现,能够激发人们“比较感”的常常是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新闻里有人中了五百万,和亲戚家的孩子得了第一名,后者远比前者能引起人们内心的坍塌。

跟附近人的比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工作、生活、婚姻......一切都可以成为?久的攀比战场,而当家长们发现,自己的人生已经没有更多的比较空间,战场又一次延伸到了自己的孩子身上。

一切“孩子的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

当所有人都从起跑线开始冲刺时,父母已经做不到冷静思考了。

家长眼中都是“有问题的孩子”,成绩不够拔尖、钢琴不够等级、课外活动分数不够高,标准永远遥不可及。精英家长们希望孩子们能完成对自己道路的复制,但现实情况是,家庭教育只是一个路口,更多的道路,需要孩子通过自我探索来找寻。

而家长们对孩子的比较、要求,更多的只是自己对于“失去”的恐惧。失去原本的社会地位,失去千辛万苦得来的资源,失去在前半段人生的“比较竞赛”之中,曾得到过的胜利快感。

但孩子真的在意吗?一位电台主播曾采访过20多个家庭中的孩子,许多孩子说,他们对未来的规划就是找一份普通的工作,回家之后可以刷刷手机、看看剧、有一只猫撸一撸,认为那就是幸福的生活。

家庭教育的本质,本该是培养孩子去实现幸福,而幸福的定义是又是多元而又个人的,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一书中,作家曾写道:“小孩不是满足家长欲望、想象的容器,或者载体。小孩也不是黏土,任由家长恣意妄为地往自己喜爱的方向捏来揉去。小孩子有自己的生命,他们属于自己,不是家长或任何人的所有物。”养育孩子最重要的一点,应该是保护孩子与生俱来的、简单的快乐。

无论孩子是否达到自己的期待,家长们都该明白,复制自己、或是超越自己,本来就该与孩子无关。学历堆积之下的人,并不代表可以拥有完整的人格,辨析真伪的眼光,和最重要的,让自己幸福的能力。

无论是贫穷也好还是比较也罢,家庭教育所能做的,是让孩子探索属于自己的可能性,尽力帮助,以及力所能及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把这份爱和温暖传递给更多需要它们的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过上更幸福的人生。

来源:腾讯网澎湃新闻

编辑:雨珊

审核:英姿

监制:凯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guoxiaofua.com/gmxf/6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