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内容

1.?去阿曼的路上-迪拜

2.?阿曼的航线上有曾经中东的辉煌

3.?阿曼女性被遮盖的时尚

4.?在阿曼遇见Zanzibar

在阿曼的街道上,本地男人们总是穿着一丝不皱的白色长袍,他们蓄着精致的胡子,静静地望着旁边,像阿拉伯的哲人或诗人。说话的声音也压的很低。

与他们形成对比的,不是女性,而是南亚来的劳工们。他们穿着格子衬衫和卷着裤脚的长裤,黝黑的脸,不太修边幅的头发,胡子拉碴,眼神中说不上慌张,但总不是那么从容和愉快。

这一篇用以记录此次阿曼之行对男性的观察。

——聚餐的阿拉伯男人们——

到达阿曼的第二天去了Salalah附近一处有名的Wadi(山川里的河流)WadiDarbet。当天下些小雨,我们正从河对岸骆驼奔跑营造出的侏罗纪公园般的场面所震撼(日后会分享动物篇)。我们离开河岸,穿过一片树荫下的沙土空地,旁边红色的地毯上围坐一圈身着白色和灰褐色长袍的阿拉伯男人,他们把我们招呼过去。

阿拉伯人的聚会上活跃的科威特男生

刚刚靠近,一个年轻的男生就问我们“你们是哪国人”。说着,他立马用手机开始录像,要求我们把话再重复一遍。他们邀请我们坐下,这个录像的男生心满意足的把刚才招呼我们坐下及问答的片段播放了两三遍。他是科威特人,他半开玩笑地说他有十个女朋友。其他年长的大叔们都乐了起来,这句话这哥们后来还重复了几次,生怕我们忘了。有人忙帮我们坐下,并送上咖啡和一盘当地的甜品Halwa。关于Halwa行前曾在纪录片里面看到过这种阿曼独特的甜点,表面看像是棕色果冻,舀起来粘粘的,似橡皮糖。配着阿曼式的咖啡好吃极了(阿曼咖啡和埃塞俄比亚的做法很像,似乎是用咖啡豆直接煮的)。

开心果Halwa配咖啡

后来我们在Nizwa的集市上再次吃到了这种Halwa。一碗一块钱(折合18元人民币)。它上面撒了一些开心果碎。市场的另有头还有一家更专业的,售卖多达十几种的Halwa,上面放的干果也不太相同。那显然是当地人最喜欢的摊子,白衣长袍的男人们沿着10余米长的柜台排队试吃,选口味。柜台里面的伙计忙着给大家打包。我也尝了一口,真的好吃,可惜之前已经买了一碗。颇为遗憾,我此行并没有买回来给大家做纪念品。总以为到了Muscat还有时间,但其实在Muscat大城市,这种传统甜品店倒不像小城镇那样遍布每个街角。?这一圈人来自三四个国家:阿曼,沙特,科威特。年,他们其中一些人去沙特开了个神奇的医学大会:PreventionandTreatmentofMalaria。我们都惊呆了,沙漠中也会有疟疾传染的问题吗?但总之,看来他们几个是医生。年他们突然通了几个电话,彼此二十年未见,甚是怀念,决定每年聚会,轮流去不同的国家,坚持这么多年,而这次正是轮到阿曼。他们在这里呆得很惬意。咖啡喝完了,他们又准备用细长的高壶烧水泡茶。旁边有一处火堆,架着巨大的汤锅,他们有人时不时去搅拌一下,这是他们的午餐。其中一个穿着破旧、皮肤黝黑、满脸皱纹的大叔显然不同于周围修饰精致的精英男们。他虽然在地毯上坐着,手里还一直拄着一只一米长的木棍,戳在胸前的地上。据说这是阿曼南部特有的。我猜测,他们以前并不认识,他在这里临时招待了这群客人。他其实就是对岸骆驼的主人,坐拥百余只骆驼的他可能比在坐各位都富有。我们担心打搅太多,婉拒了请我们喝骆驼奶的邀请,成为我此行的一大遗憾。他们虽然都可以用基本的英语跟我们聊聊天,但是也没有太多共同话题,我们和他们坐了半个小时就起身告别了。关于阿曼男性衣着整个阿拉伯半岛国家,仍然穿长袍的应该都算是比较体面的,也偶尔会看到穿牛仔裤的人,方便从事体力工作。他们向我们介绍阿曼长袍和其他国家的区别。阿曼的袍子领口垂下一缕穗用来蘸香水,颜色可能会不同,不一定都是白色。因为有的人的香水有颜色。?阿曼的帽子也不同,正式场合用头巾盘起来,不正式的是一顶有彩色镂空绣花的圆帽叫Kuma,与回民有些类似。Kuma最早源自于东非的Zanzibar。我曾见到阿曼男生去市场买头巾。那是个大方巾,对折成三角形状。讲究一些的在方巾顶端有整齐的穗,包裹的方式很复杂,脖子后端会留一个三角,穗在三角尖垂下来。后来我们听Nizwa城堡里的向导,政府职员上班是必须围头巾的,不能带帽子。后文讲到的Atnan则偷偷买了Ready-to-wear的围巾帽子,外表看似是一个turban,实则是已经缝好的帽子。他说太复杂了,他其实不知道怎么围,而且也不想花这种无谓的时间。有那么一两个牌子卖这种围巾帽子,并不广为人知。不过他坦言如果被朋友知道了,应该很没面子。毕竟这是阿曼精致男人们的必要装扮。

——传统舞蹈是男人们娱乐——

——赛马:危险的骁勇——

Ibra距离古城Nizwa车程2小时,位于其东南部,那里也有正在消失的老城区。在还没有进入Ibra的地方,我们看到了一场计划之外的特殊赛马。当时下着小雨,已经接近傍晚,前方车速慢下来,公路的一边围了很多人。我们停下车,走近围观人群。两个阿曼人骑着两匹赛马从我们面前飞驰而过。这个比赛很特殊,他们两人从赛道的一头同时出发,飞驰电掣的加速。精彩的是:两人要保持并排,两人把一支手伸出来互相搭上肩膀。搭好后,其中一人迅速站到马背上,最高境界是两个人都站在各自飞驰的马背上。在跑道尽头的时候再坐回马背。他们身着白色长衫,下面穿着紧腿裤,腰间别着阿曼传统宝刀,围着彩色的头巾。看下来近十场,深感这是一项雄性激素爆棚、极其危险的运动。马跑的速度简直像闪电,细节路过眼前还看不清楚就过去了;还要两人两马配合,做各种危险动作。即使有些未能成功做好全套动作,但我们所见的也都幸运,没有从马背上摔下来。整个过程特别的刺激,佼佼者从尽头走回来,把小儿子放在前座,挺胸昂头,甚是骄傲。但即使是这样,围观群众们仍然保持安静,甚至是冷静,很少的呐喊,只有马饰上的铃铛清脆作响。有的小孩从父母的车天窗里钻出来,占据了观看的制高点,他们兴奋不已,甚至有一个2-3岁的小孩,在车顶上跳来跳去,屡遭爸爸制止。小孩的活泼与父母的镇静有鲜明的对比。

——Atnan的经历——

有幸从本地人Atnan那里看到不一样的阿曼。Atnan并不是一个正宗的阿曼人,他生于此,但是父母都是巴基斯坦人,因此也有文化和习惯的差异。他在英国生活数年,两年前回到阿曼。不像大多数人,他似乎不那么喜欢香水,他抱怨跑步的时候,路过一位女士,已经过去二三十米,路上还飘着她的香水味。虽然这么说,但他还是会经常使用昂贵的Amouage爱慕香水,并浑然不知这是阿曼的,他居然以为是UAE的品牌。关于AmouageAmouage并非老牌的奢饰品香水,最早是现任国王SutanQaboos在八十年代令他的侄子创办的,目的是保留延承阿曼制造香水方面的古老传统。Sutan在进行外交及国事访问时,常常会以此作为礼物送给外国领导人,由此得到第一批高贵的外国用户。Amouage直到年才开始商业化生产。第一个店是开在迪拜,而非本国的,后来进入欧洲等市场。因此也有人经常误以为是UAE品牌。这个品牌的香水价位绝不逊于LV等大牌。不是我的价位,但是我还是很想知道,用乳香Frankincense和中东名贵香木制作的香水是什么味道。我们无缘Muscat附近的香水工厂,我从Amouage店里试闻拿出来白色喷香纸条,那一两天都在反复体味。不得不说,我还挺喜欢的。尤其是店员给我推荐的白色流彩瓶子喷出来泛着橘皮香味的那款。Atnan父辈的移民身份给了他观察这个国家的特别角度。他抱怨最多的就是阿曼人的工作态度和能力,“他们都不爱工作,期待很高的薪水,但是自己的工作专业度却很欠缺。”显然,大量又苦又累的工作都是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的男人来做。确实,到Salalah的次日清晨,我就见到一个皮肤黝黑的南亚人穿着绿色的制服,骑着一辆28的“邮递员”自行车去上工。在盘山高速上,也有大量南亚工人在做着不可思议的工作:把隔离墩上的土铲下来,保持戈壁国家的高速公路崭新如洗。几乎在外面看得到的辛苦工种,大部分都被外来移民包揽:商场的保安和清洁,徘徊在停车场的洗车工人,在酷热气候中只能清早和傍晚出工的建筑工人。阿曼的主餐食物乏味可陈,于是遍地的印度和巴基斯坦餐厅成为下馆子的主要选项,也对阿曼本地菜做了很彻底的重塑。当然餐馆的老板和打工仔也都是南亚人。在Muscat的海边,我曾经看到四五个南亚男人在夕阳中往海里走。他们手上拿着渔网,洒下去的样子辛苦,景色美好也辛酸。我望了很久,没有看到他们捕上来什么鱼。

刚刚收网,但一无所获

其中阿曼排名第四,由于更严格的移民政策,流入量较15年下降了37%他们有这么多南亚人,和当年的英殖民地脱不开关系,但在殖民之前这些国家间就有深入的往来。阿曼面对阿拉伯海,东面就对着印度和巴基斯坦,多年前就有印度的商人移民到Muscat常驻,阿曼及半年来的叛军和皇家争斗中的落败者也往往选择流亡印度。阿曼在坦桑尼亚东部岛屿Zanzibar的统治,也与印度人有很多交集[上一篇详述过-在阿曼遇见Zanzibar]。Zanzibar,或者说坦桑尼亚的印度人很多。石头城风格独特,有阿拉伯风格的曲里拐弯的深巷,如果还记得美军深陷伊拉克巷战,就可以想象炎热地方会修很窄的巷子,两边的二三层房子可以把阳光挡住。Muscat的建筑也多有这种风格。这三地的门框装饰和门板也多有形似。边框上刻着经文或描绘花纹,门板有些雕刻,也有些安装排排圆形凸起。我有印度朋友,儿时数次跨大洲搬家,父母是印度裔、生于坦桑、在中东度过少年、后来去了美国。因为这些地区的交融,Atnan说阿曼人除了说阿拉伯语,很多都会说Hindi(主要是印度人),Urdu(主要是巴基斯坦人),和Swahili(主要是东非地区的人),他自己就会说Urdu。甚至有的人的Swahili比阿拉伯语还要好。在大街上到处都是给印度汇钱的小店(Remittances),他们与印度的大银行都有密切的合作关系。还记得当年研究非洲的银行业,除了欧洲遗留的几家大行(例如标准银行其实就是渣打的遗留)排名前十的银行里也不乏印度银行。大量的印度工人来次打工,必定导致大量的财富被汇出境外。我们着实为阿曼的货币捏把汗,好在他们石油输出货币应该会升值,可能正想控制汇率呢。56%来自中东GCC的6国。来自阿曼的超过30亿,与来自英国的相当。受歧视的南亚人从Muscat回到迪拜,我们非常不理性的选择了夜巴士,路途遥远。最不堪忍受的是不停上下车的跨境过关、检查。和沿路暴躁的旅客和司机。上了车,我们才发现包括我们在内,车里只有3-4个非南亚人。除了司机,好像一个阿曼人都没有。上车的时候司机要求每个人登记个人信息。车一开始沿海岸向北行驶,每一次停车都伴随着一次莫名的激烈口角,看了近十天温和的阿曼人,这让我们颇感诧异。路过Sohar,车上的座位逐渐坐满,司机呵斥着茫然的乘客,有些座位不让大家坐。还有一次车下面有个人一直和司机争吵,超过10几分钟,我们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在过关的时候,南亚人都掏出一些证明文件,他们似乎有些紧张,不知是担心离开阿曼还是怕进入阿联酋。有两个斯里兰卡的女孩每次都不愿下车,等到所有人都办好后,被司机赶下去补办很多手续,耽搁了很多时间。在进入阿联酋边境的时候,男生被要求下去过一个特殊的安检,每个人都在屋子里呆了很长时间。男友开始认为自己是因为肤色被豁免了,问及他们做什么检查,有个印度人说,woofyoudon’twannaknow(你还是别知道的好)。他指着下腹非常无奈的说,他们真的查太多。男友看到警察带上胶皮手套,不知道是为了检测/进入什么部位。那所谓的豁免也许是海关警察不想让其他外国人知道,他们到底对这些南亚人做了什么吧。?Atnan还抱怨现在的阿曼学生质量不怎么样,大学学习建筑的,居然连尺子都不会读,从1cm开始算长度(而非0cm),还振振有词。Atnan对他们将成为阿曼的未来深感忧虑。而阿曼也在经历一些就业方面的危机。政策上,政府在鼓励雇佣更多阿曼员工。他们有一个OmanizationInitiative,听着挺好笑的,这里不就是阿曼吗,还需要“阿曼化”?但是看看他们的WorkForce,确实感觉阿曼人参与感太低了。我在来之前也读到很多外资企业进入阿曼,需要特别注意维持阿曼人的雇佣比例。政策的初衷也是希望外资企业能通过雇佣阿曼人把知识和技能在本土最好沉淀。但事实上阿曼人才有限,外资需要格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guoxiaofua.com/szxfgm/4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