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民国教育照片国内首次集中公开
古老的开封城市,过去曾被称为河南全省的文化中心,也有人称它为文化城市,实际上除河南大学外,省立的中等学校总共不过七、八所。它所以被称为文化城市的原因,大概是有五十余所私立学校给它陪衬着的吧?私立学校为什么能象雨后春笋一样地发展起来呢?其原因可以分为下面的五种情况: (一)自辛亥革命以后,北洋军阀掌握政权,上自中央政府,下至地方官吏,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军阀们争地盘打内战,对国计民生,漠不关心,教育事业,尤所忽视。开封虽然是省会,省立中学只有七、八所,每年来省校投考升学的学生,往往超过招生定额十倍。因此,青少年学生们每到毕业时,莫不惊骇失措,害怕升不上学,背上了失学失业的包袱。这种供不应求的现象,就是私立学校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二)大学和专科学校学生毕业后,由于政权操在军阀和贪官污吏之手,如果和他们没有亲友权贵或经济金钱的关系,你就休想得到一官半职,如果对他们的传达长没有门包,“候门深似海”,要人们的“金面”就会永远见不着。甚至还要受到他们的污辱,说你是“黄口孺子,胎毛未干,会干些什么?”新毕业的大学生们,趾高气傲,岂肯受此污辱?为了不与同流合污,为了自己寻找出路,为了解决自己的职业问题,同时也为了给失学的青少年学生们解决升学问题,才下决心创办私立学校,并且把办私立学校当做自己的终身事业。这是开封私立学校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二。 河南教育厅旧址,目前保留建筑已经荒废多年 (三)从一九一七年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成功以后,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我国,具有爱国热忱的知识青年们,不甘心坐视祖国的沦亡,立志改造祖国的旧社会制度,他们为了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了给祖国培养新生力量,为了掩护革命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了隐蔽革命工作同志们能够坚持向反动的恶势力作斗争,也只有创设私立学校作为开展工作的基地。这是开封私立学校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三。 (四)到一九二五年前后.反动的北洋军阀和他们的走狗;国民党人员和一些政客们,往往为了沽名钓誉以图掩盖他们的丑恶面貌,或者为了培养他们的羽毛,以创设私立学校充挡箭牌,或者充作他们升官发财的桥梁,这一类型的私立学校在开办之初,往往是经费比较宽裕,设备比较完善,号召力比较强大,因此,发展就比较迅速。到学校发展起来以后,它的主办人就要利用从学生身上刮来的血肉,去捐官贿选或者作囤积居奇的资本。这是开封私立学校迅速发展的原因之四。 (五)另外就是帝国主义者在开封设立的教堂,利用教会的经济力量,建筑华丽壮观的楼房,购置精美的教学设备,吸引我们的青少年学生,更以毕业后可以考邮政或铁路,或者直接到英美各国去留学等麻醉剂以广招徕,我们的青少年男女学生上了圈套以后,他们在教学方面就加上“圣经”课,来奴化我们的青少年男女学生,以实行他们的文化侵略,这是开封私立学校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五。 一;私立中州中学沿革 私立中州中学,是一九二五年成立的,发起人为张国光、马葛友、韩会亭、吴筠盘等。他们在北京各大学毕业后和河南省各机关的要人们没有人事关系,感到工作难求,才打算创办私立中学来解决自己的职业问题。由于他们都是前中州公学的学生,为了纪念母校的优良校风,就定名为私立中州中学校。首先租定小黄家胡同民宅一处,作临时校舍,定制教学用具一百二十套,正在招生期间,张国光、马葛友因教育厅委派他们到洛阳八中工作,韩会亭原在实业厅工作,都不愿继续负责筹备,吴筠盘经手定制的校具尚未付价,独立难支,迫不得已,邀请同乡张毅民,财政厅科员丁振黄、宋旭初、张滋冬和农业试验场场长王超然等扩大校董会的组织继续进行,校董会公推吴筠盘担任校长,张毅民担任教务主任,八月招取初中一年级新生八十名。开学后,学生报到人数仅十三名,经校董会一再研究,决定艰苦支持,徐图发展,收入学杂各费充作房租和办公费,课程由校董分别兼任概不支薪,劝募捐款,归还应制校具所欠债款。一九二六年二月迁大黄家胡同,添招插班生五名。八月招第二届初中一年级新生三十六名,教职员仍不支薪,每月津贴车资五元。 宋门大街江西会馆老建筑年左右拆除 一九二七年二月,豫章中学并入本校,迁至宋门大街江西会馆。开学不到半月,奉军开进开封,所有公私立学校校舍,完全被奉军占用。中州中学师生,被迫迁出校外,在街道上停留一日,适任应歧驻汴办事处撤销,所占南土街当铺院后院房屋,因大门开在洪河沿街,未被占据,当即迁入,闭门开课,该房是刘青霞住宅,内有丁字楼房三座,可作六个教室,另有平房十余间,可作学生宿舍和办公室。中州中学即占永久校舍。八月初招初一学生两班。 三年来学生人数虽少,而教师们教学努力,学生们勤苦学习,在军阀混乱中,“弦诵之声”未绝,到一九二八年第一届毕业学生全部考入河大附中和开封第一师范学校,因此,校誉顿起,到秋季招生时,报考人数将近一千名,择优录取初一新生五班,全校有学生八班,学生人数达五百余名,加租理事厅街福建会馆充作学生宿舍,称中州中学第二院,南土街校本部称中州中学第一院。 南土街校舍经中州中学占用后,曾一再呈请河南省民政厅拨作中州中学固定校舍,均未被批准,最后拨给救济院管业,该院院长李竹亭始而派人前来讨房,继而派人前来讨取租金,终于一九三○年秋季经河南省政府代主席李筱兰拨当铺院全部房屋作为中州中学永久校址。连年修建,到一九三一年计有楼房七座,平房二十六间,学生人数达一千余名。 随着学校的发展,于一九三二年经河南省教育厅补助经常费两千元,添设图书室和仪器室。同时加强了童子军训练,对学生的管理更为“严格”,对犯规的学生,不是记过,就是用“戒尺”打手心,设立反省室和面壁处,对犯过学生进行惩罚,经常开除学生,并不准转入其它学校。河南省教育厅对各该校这样的管理学生方法,不仅不加责斥。相反地还予以口头上的表扬。 中州中学是从艰难困苦中净扎出来的,上自校长、训育主任,下至工友们为了避免学校发生事端,在执行国民党的密令工作上,采用自己直接处理不向上报的办法,就是时时注意检查“赤色刊物”和可疑的信件,一经发现,立即焚烧,决不肯扩大办理,让学校受亏。教师陈尧宾,思想比较进步,经常在教室里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校长、训育主任不支持也不干涉,以后他的同学李月轩同他一起参加复兴社也没人感觉到他是变质。这是由于校长吴筠盘,训育主任宋旭初以及中州中学的许多教师,都是以埋头办学为“清高”,对政治漠不关心的缘故。 一九三四年秋季,教育厅召集省、私立学校校长在新生活俱乐部开会,国民党河南省党部委员谭辅烈报告说:“在中州中学后门外发现有一十几岁的小孩子散发传单,东区警察署已派入去搜查啦!”我于散会后,一直到第二院,问知有学生十人被捕,没有搜查出别的东西。临走时从一个学生身上搜出一份金兰谱,上面有十个学生的姓名籍贯三代,捕去的十个学生,就是按金兰谱上的学生姓名捕去的,听他们说是“救国十人团!”我到处托人营救,未见效果,次日有便衣队的二人到第一院逮捕王子恭,王子恭是中州中学的教务主任,到校后就改名王钦轩,当便衣队进到办公室后,向我要全校的学生名册,给他看过以后,问王子恭在那一班?我知道他们弄错了,立即答复他们:“没有这个学生”,他们走后,我让王钦轩写了一张一月前的请假条子,立即出校逃走,果然他们二次又来了,向我要王钦轩,我说,“王钦轩是教务主任,一月前请假回安阳还没回来!”把王钦轩的请假条找出给他们看过以后,就又走了,王钦轩幸未被捕。 第三天我被捕去。公安局长李国盛亲自审讯,追问编印传单的人,我说“传单是在校外发现的,你有什么证据可以认定是我们的学生编印的?我的职权管不了街上任何一个人,我怎样会知道是谁编写的呢?你们逮捕这十个学生是发现了他们的金兰谱,难道说换帖结义也是犯法的吗?请你不要冤枉他们!我被释回校后,和被捕学生们的家长,百方营救,终未达到目的。一月后学生李葆育病死在绥靖公署的看守所里,被释两名,其余七名转送徐州陆军监狱。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日寇逼近开封。河南省政府主席程潜,把省政府迁移南阳镇平,命令各学校一律迁往后方比较安全的地方。中州中学校于一九三八年元月,迁到巩县东南山区之琉璃庙沟一个破庙里,房屋不过二十余间,开初中一、二、三年级各一班,于二月中旬开学上课。逃避回乡的当地学年约有四十余人,具初中程度的分别编人各年级上课,还有二十余名初中毕业学生,要求开办高中一年级,于是添设了高中一年级一班。总共有学生一百二十余人。 当中州中学从开封迁移时,由于车辆缺乏,大部分设备均未迁出,开封沦陷时,开封南土街校舍被日寇占用,留校的全部财产,完全被敌寇抢掠一空。 一九三八年四月,高中学生张坤中等二十余人在历史教师尚超渡辅导下,组织朗诵诗团,出发到豫西南各县,作宣传抗日工作,六月上旬返校上课。 一九三九年春,班级增加到六班,迁移巩县新城原县立女子小学旧址上课,秋后开高中三班、初中五班,军管区派张敏功任军训教官,高中添设军事训练。 一九四一年秋后,又增加四班,租离新城约二华里之兴仁沟王氏宗祠房屋二十余间,土窑三孔,初中部迁往上课,本年高初中学生组织中州剧团和中州宣传队,逢年过节,到四乡做反侵略宣传,连年到各乡演出十四次,对启发民众抗日情绪颇有贡献。 一九四○年冬季运动会,中州中学学生跑百米赛,得第二、第三和第四,县立师范学生得了第一。教育局长兼运动会主席齐子平,把百米赛纪录改为第一、第二为县师、第三为中州中学。不取第四名。中州中学学生提出质问,会场秩序紊乱了,县长王松岭调自卫队到场弹压,参加运动会的中小学校,纷纷整队退出运动会。自此以后,中州中学校在巩县,处处受到县长王松岭和教育局长齐子平的卑鄙手段的破坏。 一九四二年到一九四三年,连年的自然灾害,赤地千里,影响到学生生活,秋后报到人数极少,开不成班。一九四三年十月中旬,宣布暂时停办,一九四四年日寇进攻豫西,巩县沦陷。中州中学所有设备,全部移交大河、新心联合中学借用。 一九四五年八月,日寇投降,我和校董张国光来到开封,怎料中州中学南土街的校舍,已被国民党河南省党部书记长刘锡五占作大河中学校舍,不肯移交,并迫使几位同乡从中调处,结果和张国光提出三个条件:(1)中州中学准于一九四六年秋季复校,(2)大河中学占用南土街之校舍,必须于一九四六年七月以前归还中州中学校,(3)所有南土街校舍内一切设备,完全留给中州中学使用。经刘锡五同意后,我担任了大河中学副校长,兼筹备中州中学复校事宜。 中州中学于一九四六年八月复校,仍由我任校长,以牛培真任副校长,王陶任教务主任,何英杰任训育主任,张鉴秋任总务主任,聘宋景昌任语文教员,张葆光兼任地理课,吴绪任任历史教员,王超然任数学教员,招高中二、三年级学生各两班,高一新生三班,初中二、三年级学生各两班,初一新生三班,全校共有高中七班、初中七班,学生总数七百六十名。 一九四七年春,三青团开封分团部,派人来中州中学校发展组织,副校长牛培真协助该团来人在校内发展了一个区队,牛培真任区队长,王陶任区队副,我被聘为区队指导员。 一九四七年春,聘邢海然到校任课,邢海然住在学校后院楼上,常有便衣队到学校巡视,后来他们注意到后院邢海然住的那一间小楼。校长王陶告知邢海然,商议去留问题,当天夜间,邢海然就走了。 一九四七年冬,许昌中学迁到开封,借住中州中学校舍里,该校是省立,中州中学学生转入该校者颇多,一九四八年开封第一次解放后,许昌中学向江南迁移,中州中学学生又被吸收去一大部分。开封第二次解放时,中州中学学生已逐渐减少到一百余人,校舍多空闲着。开封市人民政府根据需要,令中州中学迁理事厅街原开封县立一小西院续办,让出南土街校舍驻军,迁移后添招小学三班,初中开三班,高中暂停办。三月中旬,开封市文教局指示中州中学结束,全部设备移交开封一中(即现开一高)接收,学生分别并入公立学校。 由于一九四八年前半年学生人数减少,学校亏欠一些债款,一九四九年由河南省教育厅拨发小麦两千五百斤,分别归还债主,私立中州中学从一九二五年开始到一九四九年结束,共有二十四年的历史。 私立中州中学在这二十四年的悠久历史过程中,校长始终由我担任,中间经历了许多次的风波,我都克服了困难,安然渡过,不稍灰心,以办私立学校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这是该校具有悠久历史的主要条件。 二、私立两河中学校沿革 私立两河中学校,是武昌高师校友王赓尧于一九二三年秋季创设的。原先王赓尧的父亲王惺庵在开封行医,与当时开封军政界的要人,时相过从。王赓尧利用这种人事关系聘刘镇华、李步青(廉方)、杜秀升和王惺庵等担任私立两河中学校董会名誉董事长,并邀请当时在开封教育界较有名望的人士段培初、郭海峰、张子岱、张亦鲁、马和赓等十余人连同王赓尧本人,组成私立两河中学校董会,推选段培初、马和赓为正副董事长,王赓尧担任私立两河中学校长。王惺庵、段培初分别向河南军政负责人和军阀刘镇华等劝募捐款近两千元,租馆驿街旧关帝庙充作校舍。 一九二三年七月,王赓尧利用暑期的短暂时间,招收暑期补习班学生三十余名,八月招初中一年级学生两班,计一百名,九月三日正式开学,租大坑沿街民宅一处,充作学生宿舍。 一九二四年秋后,河南省教育厅批准每年补助该校经常费两千元。一九二五年开封县政府拨包府坑官地一段计十八点五亩,充作两河中学体育场。河南省督办胡景翼,拨旧关帝庙废址,作两河中学校固定校舍,建筑楼房七间,并租附近民房作为第二、第三学生宿舍。 一九二七年租河南中山大学大厅门街房七十余间,迁入新校址后,一九二八年买林荫胡同路东民房扩大校址,秋后添招初一年级新生三班计二百五十名,私立两河中学校至此稍具规模。 一九三一年,王赓尧辞去校长职务,朱建三接任校长。王赓尧、杨一峰、王纪初任常务校董。将大厅门校舍备价购买,作为两河中学永久校址。连年扩充,到一九三七年已发展成为高、初中并设的完全中学校,学生总数达一千三百余名。一九三八年春,两河中学迁往豫西南山区内乡县城内。日军进入开封后,占据了两河中学校舍,一九三九年冬,敌机轰炸内乡县城,两河中学又迁镇平县石佛寺。一九四一年再迁禹县,学生大部分失散。图书仪器校具损失甚多。到禹县后已力竭,无法维持。终于一九四三年宣告停办。 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两河中学回开封复学后,仍由王赓尧任校长、刘铭岭、朱建三具体负责,重整大厅门校舍,于十月间开学,招高中两班,到一九四八年开封解放,发展到高中六班,初中十二班,学生总数一千名左右。 一九四七年两河中学成立有国民党、三青团组织,军管区派有军事教官张宣德等,一面对学生进行法西斯教育,一面进行特务活动。两河中学校内进步力量与反动力量的斗争,是由来已久的,当一九二三年两河中学初成立后,教师吴阐坤就是共产党员,在校内向学生灌输革命思想,后因反动派迫害离开学校。一九三○年便衣队在校内捕去进步学生韦永泰、李牧之二名,一九三七年又捕去进步学生王宝成、孔宪堂二名。“六·二”学潮反饥饿运动,学生自治会准备参加游行,被军事教官张宣德和特务组织阻止,未能参加。 一九四八年开封解放时,国民党军队从城外撤退到城内,占据两河中学的教室楼,企图保卫省政府。被人民解放军攻开这个据点后,从省政府射来燃烧弹,把两河中学的三座楼房完全烧毁,所有学校一切设备,全部化为灰烬,仅仅剩下学生一百余人。 两河中学校长王赓尧,向来对对经营生意极感兴趣,开封解放前,他就把学校的存款,和他的眷属,带到上海做生意去了,暑假后由朱建三负责,拆卖残墙破砖,把学校支持下来。 一九四八年十日,开封第二次解放了。两河中学在党的关怀照顾下,得到了新的生命,一九四九年春,人民政府予以经济上的援助,在朱建三的领导下,发动全校师生建校,两河中学才又逐渐发展起来。一九五二年奉河南省教育厅批准,改为省立开封第四初级中学校 三、私立济汴中学校沿革 私立济汴中学校,是南浸理会传教士施爱理创设的,施爱理为美国博士,他于一九一二年利用教会势力,在开封鹁鸽市街招收教会青年和非教会青年开学上课。到一九一五年迁往南关红洋楼,扩大学校规模。 施爱理创办济汴中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为培养教会青年适应教会的需要,并为培养通达英语的人材,以适应海关和铁路的要求。 在教学普通科学外,加授“圣经”一门宗教课程,学校对英语课的教学特别重视。 施爱理自任济汴中学的校长,利用教会的经济力量,制定该校发展计划,首先把济汴中学称为浸会大学,籍以问外国劝募捐款,在红洋楼建筑楼房十余座,讲楼、寝楼、食堂、礼堂应有尽有,开拓校址一百余亩,球场、操场项项无缺。在设备方面,有西式单人课桌和单人钢丝—床,甚至黑板、脸盆等都从美国购买而来,特别是采用原版书籍。充作学生学习的课本,时常向学生宣扬美国的物资文明,要求学生好好学习英文,毕业后直接到美国留学,以种种方法吸引了不少的青年投入该校求学。它和圣公会主办的圣安得烈学校,号称开封两大“洋学”。 一九三一年,济汴中学的华籍教职员和学生们,为了收回教育权,发起了学校立案运动,一致要求该校立即向中国政府办理立案手续,被美籍负责人拒绝了,全校师生当即宣布:“济汴中学与美国差会(美国在该校的最高机构)断绝一切关系”。自己直接向政府办理立案手续。美国人不甘心他们的失败,百方与中国人为难,甚至动用美国领事的力量,向中国政府交涉。济汴中学师生们。不屈不挠,据理力争。经过两年的斗争,终于获得最后胜利。于一九三三年冬季,将全部校具迁到开封城内西北运动场校舍内,继续开学。全体师生艰苦建校,曾获得河南省教育厅一等奖金。连年扩充,学生达八百余名。从此每年由河南省教育厅补助经费两千元,得以充卖设备。 一九三八年为保证学生安全,济汴中学迁到豫西洛宁县,直至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后,迁回开封原校址内继续办理。到一九四八年开封解放,校董会将全部校具移交开封市文教局,学生分别转入公立学校。 四、私立现代中学校沿革 私立现代中学校,校长王某是冯玉祥西北军的军官。现代中学原初没有校舍,他就在国民党河南省党部前院,借了两个教室,约有二十余间寝室,招到初中一年级男女学生二百名,合班上课,聘请李月轩教史地,丁宝仁教体育,杨子固教语文。初中男女生合校,现代中学开了先例。 一九二九年蒋冯战争冯玉祥被迫退出开封,河南民报社长兼现代中学校长王某,跟西北军退走以后,现代中学师生们迁移到明伦街三官庙内。该庙有大殿两座,约七、八间,改作两个教室,另有房子二十余间,略加修葺,充作学生寝室,河南省教育厅派宋英仇来现代中学接任校长,现代中学学生一面拒绝宋英仇入校,一面向教育厅请愿,改派河南大学教育系新毕业的王子珍任现代中学校长,学生欢迎王子珍到校后,聘请河南大学毕业的张天俦任英文教员,宋琅轩任体育教员,张子定任数学教员,李月轩任史地教员,张了且任语文教员,曲乃生任教导主任。后来反动特务到现代中学逮捕李月轩,王子珍校长设计放李月轩离校逃走。史地课改聘河南大学附属高中教导主任刘紫萍接任。 一九三○年秋后,现代中学扩充的班级多了,开辟惠济河西岸的增福庵和两湖乡祠作学校西院,三皇庙原校舍称学校东院,自此男女学生分班上课,男生留在东院,女生迁至西院。 现代中学从王子珍接任校长以后,教导主任曲乃生协助校长和进步教师经常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启发学生的革命思想,现代中学校在开封私立中学行列里是进步的学校之一,也是革命同志的基地之一。 一九三八年日寇逼近开封时,现代中学校在王子珍、曲乃生、贺崇升领导下,西迁洛宁县继续开学,师生们在洛宁继续进行革命抗日等活动,遭到当地反动势力的反对,一九三九年曲乃生、贺崇升赴陕北,王子珍被当地反动派扣留,现代中学校被迫解散。 五;养正小学 郭宜甫 开封市私立养正小学校(现回民中小学前身)是河南省和开封市唯一而且也是最早的回民学校。该校是于前清末年间,由郭老先生尽臣创办的,校址在东大寺大殿后边(北羊市街路东),面邻洋井院,北边是北羊市女寺。 敌伪时期,养正小学校长由开封师范学校校长陈士坪兼任。我同陈校长是朋友教友,我从河西才回家,为了当时安全,他劝我替他兼代养正小学校长职务。我同意了,当时是义务职,不要工资薪金。因为学校本身就缺经费,靠每月教育厅补助和捐款来维持教员生活。当时学校只有两个班四个年级(复式教学),一、二年级合班,三、四年级合班上课。那时,鹁鸽市善义堂清真寺内有育英小学,宋门外清真寺内有个求实小学。 年9月,我同陈绍宇、白廷珍、赛俊贤创办了养正中学,校址在理事厅街福建会馆。当时河南省教会会长是杜超凡,办事人员有许亚青、李俊岭、海汝良、柴绍文、李泉府,将回教会老先生们聘请为校董,后才成立了校董会,我也是校董会成员之一,后来又开会,聘请开封市各清真寺社首为校董会成员。 小学从2个班发展到8个班;中学开始是两个班后发展到6个班。学生原来不到人,后来达到6个班多人。由于受国民党三青团迫害,校址被迫迁到豆腐营,与当时的中州小学合并。 当时是低年级(一、二年级)在北羊市,小学部中高年级在乐观街小学。原理事厅街中学部有初中两班,小学六年级两个班和回教会在一起。乐观街小学部校址是租来的,国民党68师师长的房,后来校址卖给了教育厅长齐真如。开封老规矩卖房时,房客可优先有留房权,限期交钱,当时有洪谊斋老先生垫付买房钱,后经群众几次捐款才将借钱还清。 养正中学创办后,学生住校,电灯电话都靠电料行校董出力,全部电料是募捐来的,电工安装也没有花钱,也是校董出面请来电工,进义务帮忙的。一切事情都是本着多方请人义务办学,我也是名誉义务性校长。 解放后,我的老师,教育厅厅长张柏园指示,叫我放弃开师、女师、女中任的体育教师职务,专心办理养正中小学,这时才按校长职务担任养正中小学校长。 从年7月我兼养正小学校长到年7月我调往开封一中担任体育教师工作,这中间经历了12年。(作者系原养正中小学校长) 理事厅街福建会馆 上图为上世纪八十年代的14中学校操场,后边是理事厅街福建会馆大殿老建筑 六、私立养正中学校沿革 开封市少数民族张铸千、郭宜甫、陈侍坪等知识分子,鉴于回族子弟失学者多,为了他们求学的便利,乃与马运五、杜超凡、白端三、许亚青、李峻岭、赛诚悌等,组成养正中学校董会,推举郭宜甫任校长,租理事厅街福建会馆的全部房屋作校舍,于一九四四年八月招起初中一年级新生两班,开学上课,自此,少数民族的子女,有了自己的中学校。养正中学校董会,看到学生多贫苦的小商贩的子女,生活极感贫困,从极低的限度规定学费,收费办法亦格外从宽。这样就影响到养正中学的正常进行,校董会每年向回族开设的商店,劝募捐款,以补助经费的不足。 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后,三青团开封分团,勾结福建会的董事,对养正中学施以极大的压力,养正中学被迫先迁北羊市,后又迁到豆腐营街,以校舍狭隘,不够使用,乃又迁到乐观街,养正小学(即今乐观街小学)校舍里,继续办理。 一九四八年开封解放后,校长郭宜甫在南羊市街设立养正中学女子部,乐观街校舍作为养正中学男子部。一九五○年迁回理事厅街福建会馆原校舍男、女两校合并,养正中学在党的少数民族政策的关怀下,每年得到较优的补助费,到一九五一年秋后,发展到初中七班,男、女学生三百余名,成为私办公助的初级中学校。 一九五三年春,开封市教育局派铁鸿鹄担任校长,整顿扩充,秋季改为省立开封回民中学,迁移东岳庙原维新中学的校舍里。 开封回中原为开封东岳庙 七;私立维新中学校沿革 私立维新中学校,是一九四○年由武友石和石显曾等创办的,校址在东岳庙,乃东岳学校的遗址,由武友石任校长,石显曾任教导主任。开办之初,有富商马瑞亭捐助巨款,支持经费,又在阳武县捐募田地约四百亩,充实了教学设备,破墙漏屋,翻修刷新,发展颇为迅速。一九四二年添设高中部,聘请豫东伪军司令张岚峰,担任该校名誉董事长,每月由该司令部补助维新中学小麦三万斤,校长武友石在校内建筑教室楼一座,添购图书仪器标本药品等,课堂桌凳,焕然一新,学生增至一千余人。 抗战胜利后,该校虽失去张岚峰的大力支持,而学校存款颇多。省教育厅长王公度,羡慕维新中学校的设备齐全,常想夺而取之、据为已有,曾以某校复员,应即迁让校舍为理由,迫令维新中学向外迁移,校长武友石被迫辞去校长职务。聘请周祖训担任维新中学校长,籍以缓和省教育厅对维新中学之矛盾。争执达两年之久,教育厅长王公度,始终没有攫取维新中学的财产到手。一九四八年开封解放后,维新中学在党和政府的英明领导下,改进了过去的旧办法,按照政府的教育方针续续办理,一九五一年改为民办公助的性质,一九五三年改为开封第三中学。 八、私立静宜女子中学校沿革 私立静宜女子中学校,是开封市天主教美国修女院主办的。该院子抗战前为培养修女成为具有相当文化科学知识的教徒,同时又可以扩充修女的数量来为帝国主义的教会服务,就利用天主堂的经济力量在双龙巷路北成立了私立静宜女子中学校,由教友英启良任校长,招收高初中学生开学上课,抗战胜利以后,高永昌接任校长。 上图建筑已拆 由于天主堂的经济力量雄厚,校舍全是楼房,校具齐全,设备完善,教师待遇比较优厚,教学质量,也就比其它私立女子中学校高。 上图建筑现存为同时期私立静宜女子中学校南关校区建筑 不数年间,发展到九百余人,又在开封南关开设了静宜女中分校。 一九四八年开封解放,该校仍继续进行。到一九五一年经过校政改革,奉开封市文教局指示,改为私立新生女子中学校,经费由公款补助,在党的英明领导下,该校的教育质量有较大的提高。 一九五三年开封市教育局统一学校规划,将新生女子中学改为省立开封第八初级中学校。 九、私立华阳中学校沿革 私立华阳中学校,是天主教意大利人于一九四七年设立的,委托华籍教友毛鹏翼任校长,校址初设理事厅街东头路南,有初中学生六班,约三百余人,到一九四八年陈天佑接任校长以后,迁移到路北天主堂院里,经过一九五一年的校政改革,奉开封市文教局的指示,改为“五四”中学校。经费由教育局拨给。一九五三年改为省立开封市第五初级中学校。 十、私立圣安得烈学校、圣玛利亚女中和豫中中学校沿革 私立豫中中学校,在解放前分为男女两部,男生部前身为圣安得烈学校,医院前街路南,女生部前身为圣玛利亚女校,医院前街路北,两校同属于基督教河南中华圣公会。 私立圣安得烈学校创始于辛亥革命以前,原设在开封城内河道街。一九一一年迁至南关新建的校舍里。已初具规模,原名“圣安得烈英华大学校”。计划设“正科”四个年级相当于大学;“预科”四个年级,相当于旧制中学,“选科”三个年级,作为预科的准备班,原打算办到象上海圣约翰大学、武昌文华大学那样规模的学校,因而南北两院约有一百五十亩面积的土地,校舍的建筑,校具的设置,都很讲究。学生的制服,夏季用白卡几布,冬季用厚毛呢,在当时每个学生要交二十多元的学费和制服费。开始时先从预、选两科招生,以后逐年升进,直到正、预、选三科各年级完全齐备。一九一五年起,预科已有毕业学生,一九一六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紧张,加拿大人被召回国参战,学校经费来源受到影响,遂打消原计划中的“正科”,专办“预科”和“选科”。该校主办人是当时主教加拿大人怀履光,经费除所收学费以外,由加拿大来款津贴,第一任校长是加拿大人宋作珍,叶见元任监督,相当于今日的教导主任,这是该校的初创时期。 圣玛利亚女校,也是圣公会主教怀履光创办的,规模计划与圣安得烈学校相同。第一任校长是加拿大人平玉洁。 在这一时期内,该两校着重英语,英语课一般都由加拿大人或英国人教授,除英语课外,有些科目如中外地理、数学、世界史、自然科学常识(当时称格致)都是用英文课本,在该校学习一个时期的学生,无论毕业或未毕业,参加邮政局、电报局、铁路局、盐务局工作者都多。 当时开封的私立学校,除中州公学外,只有该两校和红洋楼的济汴中学与施育女中。公立学校亦只有优级师范学校、省立第一中学、省立第二中学和留学欧美预备学校。 新学制颁布以后,该校就原有的预科和选科改为三、三制初、高中并设的完全中学,课程按照三、三制中学规定的科目时数安排的,取消了圣道课,但英语仍较其他中学被重视。 一九二五年(民国十四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举国人士对帝国主义者对中国工人之残酷迫害。该校学生激于义愤,全体参加爱国运动,并向该校加拿大人提出抗议与质问。加拿大人理屈词穷,给以不能容忍的答复,学生全体罢课,参加游行示威。该校当局把爱国运动中的积极分子祝绥开除学籍,全校学生大哔,力争未成,乃全体自动退学,该校遂即瓦解。 同年秋季,招生复校,已非旧观,一九二七年大革命时期该校又宣布停办。医院占用,校具、图书、仪器等全部损失。 一九三○年基督教中华圣公会改用中国人郑和甫任主教后,郑和甫领导恢复该校,把圣安得烈学校和圣玛利亚女校合并,改名“私立豫中中学校”,分为男女两部,任林步基为校长,一九三二年改任李景磐为校长,到一九三七年方恢复旧观。 一九三七年抗战开始后,日寇长驱直入,进入豫东,该校于十二月上旬提前放寒假,并宣布再次停办。一九三八年六月,开封沦陷,日寇占据该校校舍,开办伪铁路学校,经过七年之久,该校的校具、仪器、图书等设备,又一度丧失净尽。 一九四五年八月,日寇投降后,郑和甫领导着收回校址,恢复学校,并组织校董会,任王萍舟为校长,宣月亭为教导主任,九月招生,十月开学,男女两部共有初中一、二年级学生二百余人,一九四六年添招高中部一年级新生一班,逐年改进扩充,直到高、初中六个年级都告完整。 该校初恢复时,曾有一度未接受外国津贴,兼之一切从头开始,经济颇感困难,在自力更生,艰苦办学的方针下,得以顺利前进,一九四七年初中毕业一班,一九四八年高、初中各毕业一班,在校学生达男女四百余人。 开封解放前夕,该校由中华圣公会主教曾友山领导,一九四八年六月.开封第一次解放,十月开封第二次解放,该校均照常上课,解放后立即拒绝了外国津贴。一九五○年省教育厅开始补助该校经费,一九五一年经过校政改革,改为省立开封市第六初级中学校,一九五三年并入开封市第三中学校。 该校从开办到改为省立开封市第六初级中学校,前后三十余年,对教员要求一贯严格,绝大部分教师,都是大学毕业的,教职员的生活,尚称稳定,工作责任心亦强,教学认真,要求严格,学生的学习情绪,相当浓厚,从该校高中毕业的学生升入大学的,不在少数,抗战前后升入北京燕京大学、协和大学、济南亦鲁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南京金陵大学、金陵女子学校、武昌文华大学者较多,早期学生参加邮电盐务各部门工作独多,后期学生则从事各种工作者都有。 共产党员傅伯龄同志,从一九四六年直到开封解放,一直在该校任历史教员,当开封第一次解放时,有几个学生报名参军,和傅伯龄同志跟随解放军撤走。 该校历届学生,都重视绿化美化学校,植树栽花甚多,校内长满了红桃绿柳、碧梧苍松,各种花卉,成为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解放前后一个时期内,该校菊花很有名,有不少从外地运来的优良品种,每到菊花季节,常开菊花展览会,各界人士前往参观者颇多。 十一、私立国学专修馆和尚志高级文书科沿革 私立国学专修馆,有前后两个,都是南阳张中孚创办的,校址在文庙街西头路北的覃怀会馆里。一九三七年秋季,向河南省教育厅呈准备案,改为尚志高级文书学校,迁移到龙亭后新校舍里,学校行政归河南省政府秘书刘邃真负责。 私立国学专修馆改为私立尚志高级文书学校以后,张中孚又在覃怀会馆原校舍内,重新成立了一个国学专修馆,两校同时并存,培养出不少的文书人才。除以上十一处外,还有北仓女中等四十个学校,为了方便阅读,未能全部介绍,仅将其中部分校名称主办人和校址罗列于后以供参考: 私立力行中学杜华谷省府西街 私立大梁中学延寿寺街 私立太华中学苏华卿大黄家胡同 私立中山中学沈东浦财政厅东街 私立西北中学山陕甘同乡会徐府街山陕甘会馆 私立民本中学黄醒洲张天放某胡同 私立豫章中学江西同乡会宋门大街 医院前街 私立明伦中学王敷文双龙巷街 私立新华中学胭脂河街 私立建国中学张天放小南门里 私立嵩阳中学殷嵩仙宋门大街 私立赣声中学刘峙宋门大街 私立粹英中学李永川文庙街 私立燕赵中学党寿轩复兴街 私立盘石中学循理会宋门关 私立河南高级中学赵子佩西门里 私立河南艺术师范谢瑞阶游梁祠后街 私立任时女中周静学东大街 私立梁苑女中魏烈丞万寿街 私立佩文学院理事厅街 私立嵩华学院景中天眼光庙 ? 一九六三年三月 开封民国部分教育界老照片合锦 ? 那时候仪式感随处可以看到 那时年的服装现在看也不逊色 河南大学的老建筑还在,但当年合影的年轻人还有多少健在呢? 在省会开封各种培训组织都有,而且都是正正规规的。 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但国难之时候,大学生参军在那个年代很常见。 穿着统一的女子学校的校服的学生与女老师构成一别样的风景 回中后面的建筑清晰可见 黄校的大门可惜拆了,此门就是开放老城隍庙。 民国开封的教育河南第一,从小学生照片里就可以感受到。 学校乐队 西式的婚礼,新娘的婚纱是那么时髦。 中山路工会院子里,非常美丽的西式建筑在70年代拆去了,甚是可惜! 那时组织的游学 早期到开封传教的历史照片 女子学校的学生们追求自由与政治发言权 发现照片文字的不同之处吗? 因为民国学习西方民主思想,那个时候学生力争的理由很多。 各学校可以组织一起建立联合会,发表自己对政府不作为的抗议。 女孩子差腿而坐,男孩子,女孩子在那时代显示出他们的气质。 教职员工里面各党都有 学生有出来进入民间报纸的 也有进入政府报社的 那时开封好的建筑与寺院庙宇都留给了教育 但每个照片大家阅历不同,感受就不同。小编分享,大家各自感受。 但与现在私立学校相比 民国的私立学校还是与现代的有很大区别的。 从政治环境 教育体系 世界格局 开封历史的特点 民国开封私立学校与开封现在的私立学校都是不同的,但教书育人之理念 一直是每个时代需要保留的基本标准。 维新学校创办后人之一石先生回忆开封民国私立学校视频分享 ? 清朝开封幼稚园 小学 清朝开封幼稚园 ?欢迎收听分享或者打赏鼓励 民国时期私立学校是官立学校的重要补充,到后来,又成为官立学校的竞争对手。这一点,在现在的教育行业也经常看到的,只是现在教育成为产业以后,与公立学校的不同是教育形成产业后的不同罢了! 当年民国的中央政府,到各级地方政府,都无力筹措相应的经费,满足教育的发展和社会需求,所以,政府对私人办学是大力提倡、积极支持,并予以适当的经费补助。以一九三三年统计为例:私立大学是官立(包括国立、省立、市立)的一点五倍,私立专科学校的学生,是官立的二点二倍;私立中等学校学生是官立的二点五倍。而私立小学学生是官立的四点六倍。(参看《民二十二年教育概况统计》三十一页)从统计看,由清末到一九四九年,各界、各级教育的主力军,始终是私立学校。 ? 而现在的私立学校因为大环境的影响,房地产商投资教育的不少,学区房子一般老百姓买不起,教育的公平性对孩子们还是一个梦想。好的教师资源都要高价才能获得,小编整理此文章,限于阅读习惯也不能再细说其中来龙去脉 就说到这吧!后配开封犹太人晚晴照片欣赏,编辑不易,欢迎打赏支持。您的打赏也是我们,编辑更丰富内容的动力与支持。 ? ? 。 ? ? ? ? ? ? ? ? ? ? ? ? ? 画画说开封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guoxiaofua.com/szxfgm/5055.html
- 上一篇文章: 羡慕重庆ldquo最美校服rdq
- 下一篇文章: 回顾高考40年,每一张照片每一首诗,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