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晚,由国际学校在线主办的“精益课程直播”第17期:《校服,可以更美的-校长与设计师的对话》线上直播分享圆满结束。

本次直播特别邀请到了无锡市SK学校校长陈罡和哈芙琳首席设计师刘畅作为分享嘉宾,围绕学校的教育哲学在校服中的展现、如何让校服成为学校的课程资源等问题,与众多教育工作者进行在线分享交流。

直播内容分享

校长:内尔·诺丁斯的《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一书中谈到“关心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能力。”其实在校服设计的方方面面,都饱含了设计师对学生的一种关心。

设计师:以“一颗纽扣的故事”作为开篇,引出今天的话题。通常西服纽扣采用金属材质,然而金属纽扣在学生上课时,一旦有轻微的活动,比如写字,会发出碰撞的噪音,影响学生的专注力。因此,哈芙琳设计师对西服的金属纽扣做了材质改良,将其迭代为树脂纽扣,它不仅美观,还能减少服装对于教学的干扰。

这充分印证了校服设计是对学生的一种关心,校服对教育的影响也显而易见。

01

当我们谈校服时,我们谈论什么?

校长:今天我们谈论的不单单是校服,而是更多从教育的角度,甚至是儿童生长的角度来看待校服。首先,开启我们的第一个小论题:当我们谈论校服时,我们谈些什么?回顾中国校服的发展,它折射出教育发展的形态。设计师:明朝时期的进士服是中国早期统一着装的举措,圆领大袖衫是其显著的服饰特点,冠帽以四方平定巾为主,这套服饰也被称为“直身”。校长:这张照片背后的教育形态是什么样的?陈青之先生的《中国教育史》对明朝教育做了这样的阐释:“待遇学生之优厚,与管束学生之严紧,也非前代所可比拟。”“视学校为重,视科举亦为重。学校有时可以直接取得出身的资格,而科举出身必要经过学校一期的培养,而始有应试的资格。”进士服的出现,体现了当时朝廷对教育的重视,突出学校作为教育机构的重要性。设计师:近代年,清政府开始派遣一些年龄较小的幼童出国留学。由于被派遣的学生年龄不大,易于接受新鲜的西方思想,清政府试图通过这些留学生将西方文化引入中国。校长:从这张照片可以看出,其实当时并没有真正的校服,朝廷对儿童乃至教育是缺乏关照与重视的,他们的服装只是成人服装的改小版。设计师:新文化运动时期,当时的校服呈现出“中西合璧”的设计风格。合影中的右一女学生是民国才女林徽因,当时她12岁就读于北京培华女中。从照片中可以看出当时女学生的穿着特点,中式立领上袄搭配西式及膝百褶长裙、小皮鞋,简约大方,素雅清新。校长:它既表明了民国校服的特点,又透露出当时教育“传统与现代”、“保守与开放”、“精英与大众”的特征。设计师:在二十年代末,校服已初具雏形,甚至出现某种服装就可以代表某一学校校风的情况,中山装是当时最受追捧的校服。五四运动以后,当时受日本服饰文化的影响,出现了朴素的“文明新装”,满足了当时女性精神和生活方面的需求。六、七十年代,受前苏联的影响,穿着绿军装、绿军帽、绿挎包、红袖章,是当时人们的一种骄傲,列宁装和干部装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捧。这段时期“校服”这个词从我们国家消失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部分地区的学校开始要求学生统一着装,校服再次回到大众的视线。男学生是白衬衫搭配天蓝色短裤,女学生是白衬衫配天蓝色背带裙,裙摆处还镶嵌了两条织带。这样的服装款式直到现在都是具有美感的。校长:据我判断,当时并非所有的学校都能穿着这样的校服。从校服的款式、材质可以看出,当时只有一些城市的重点学校的学生才有可能穿着这样的校服。一方面,它代表了改革开放时期教育部门推动重点学校的建设,以培养精英学子为目标;另一方面,它反映出当时中国城乡差距是切实存在的。设计师:九十年代,学生统一着装制度在我国正式推行。中国承办了亚运会,全民运动的热潮在国内掀起,运动校服以其价格亲民、款式包容度大、工艺简单等优势,迅速席卷了全国的中小学,“面口袋校服”成为一代人的青春记忆,现在仍有一些学校在使用这样的校服。校长:“面口袋”校服只考虑了校服的功能需求,它便于学校的统一管理和学生集体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是否喜欢穿着”、“校服是否能够传播校园文化”、“校服是否凸显学校的教育理念”这些问题,是直接忽视的。说完中国百年校服发展史,我们再谈谈西方校服。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校服,是从这两张照片开始。设计师:现代校服起源于16世纪的英国,教会学校霍舍姆基督公学的蓝袍校服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校服,其标志性的蓝色外套和及膝的黄色袜子,极具代表性,一直被沿用至今。再比如伊顿公学的礼帽、外套,是英国私立贵族学校校服的典范。白色浆领使得学生必须时刻保持挺胸抬头、昂首阔步的姿态。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养成一种端庄的习惯,自觉塑造“绅士形象”。校长:当时英式教育受两千多前的古希腊博雅教育的影响,其理念核心从“适合自由人的教育”向“培养自由人的教育”转变。在绅士文化的助推下,校服也被赋予了教育属性,它可作为帮助学生养成绅士气质的重要工具,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被校服所传递的精神熏陶。设计师:再回到亚洲颇具代表性的国家——日本,明治时期以前,和服是学生服的基本款式;明治时期后,男生采用军服制校服——诘襟;女学生通常穿着水手服,它源自英国皇家海军的制服,其上衣是水手风格的衬衫,下身搭配百褶裙。年,日本福冈女学院院长伊利莎白·李率先推行水手服,从着装中传递温顺服从的特质,这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学生要服从学校的管理。校长: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带帽的小学生制服照。那么这款学生服,有何特别之处呢?设计师:现代日本中小学学生服装发式及仪容的规范,属于校规的一部分。日本的幼儿园和小学基本上都要求学生佩戴帽子,即便是不要求穿校服的学校,都会要求学生戴帽子,便于司机识别学生的身份。日本学校是不允许女学生穿着长裤的,因此在冬季常见到穿着短裙的女学生。裤子是区分小学生和初中生的主要标识,小学生穿短裤,初中生穿长裤。最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书包设计,它尤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guoxiaofua.com/szxfgm/5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