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服功能的异化与回归
校服的育人功能,是中小学校推行校服政策的主要动因。但校服原本充盈的育人功能,逐渐被单一的管理功能所取代,甚至成为牟利者的“盘中餐”。 “重拾”校服的育人功能,需要以人为本,将校服管理权下放等,使校服原本的育人作用在学生认同的基础上予以实现。 校服的育人功能,是中小学校推行校服政策的主要动因。然而,在中小学实践中,校服的本体功能往往被掩盖起来,以至于“校服样式本身的意义恰恰被异化为它的对立面,即仅仅是为了统一和规范”。校服原本充盈的育人功能,逐渐被单一的管理功能所取代。 一、校服的育人功能及其作用机制 早在年4月,原国家教育委员会专门发布《关于加强城市中小学生穿学生装(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实行城市中小学生穿学生装(校服),是为了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贯彻中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优化育人环境,加强学校常规管理,有利于全社会对学生身心健康的保护与监督,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年6月,教育部、工商总局等四部委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再次强调要发挥校服的育人功能,保障广大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可见,校服之育人功能是我国推行校服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一)校服的育人功能 不管是最先出现在西方教会学校的“蓝制服”“伊顿服”,抑或是我国严格意义上最早的学生装——“中山装”与“文明新装”,它们已超越普通衣物的一般价值,成为一种鲜明的非语言符号,代表并传承一所学校甚至一个时代所特有的精神文化,是学校重要的育人资源。 首先,校服能够通过对校园文化的诠释和彰显,以陶冶的方式发挥隐性的育人作用。校服作为具有直观性的校园物质文化,能将无形的价值观念、教育理念、特色文化等表现为直观、可见的物质形态,并与校园其他物质文化形式相结合形成磁场,通过视觉等感官刺激,将所蕴含的价值观、道德理念内化为师生的精神力量,对其进行价值引导和熏陶。 其次,校服能够丰富、完善校园文化,促进学校特色发展与德育品牌建设,最终达到优化育人环境的目的。作为校园物质文化的构成部分,校服不仅可以改变学校的直观风貌,还能与其精神理念和校本文化融合起来,推动整体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譬如,校服能与校徽、校训、校园标志性建筑及其他符号形式的文化建设相结合,形成一种风格,凝聚为合力,营造积极的校园氛围和学习环境,使学生耳濡目染,对其知、情、意、行产生积极影响,推动本校的德育品牌建设。同时,校服还能将本校学生与其他人士区分开来,以免社会无关人员进入校园,保证校园安全以及育人工作的顺利进行。 再次,校服能满足青少年归属感之需求,并起到团结师生、增强集体荣誉感之作用。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只有使学生融入集体并产生认同感,满足其归属感的心理需要,才能追求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之目标。作为集体性标志,校服给学生提供了融入集体的重要契机。当他们穿着代表母校的统一校服,便被给予一种暗示,即“我”已加入这个大集体,成为正式的一分子。心理需求的满足有利于学生将精力聚焦到学校学习和活动当中,帮助其追求更高的自我实现之目标。同时,校服作为一种象征符号,还可协助青少年进行角色定位,强化“学生身份意识”,让他们体会到自己的行为即代表母校,使其主动规范自身言行举止以维护学校形象,起到增强集体荣誉感的作用。 最后,校服能保护学生身心免受不良因素的影响,促使其以健康、积极的心态生活与学习,避免违背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行为出现。校服不仅能在校内将其所代表的正能量传递给学生,起到隐性的育人作用,还能在校外汇聚社会力量,帮助教师和家长保护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当前,网络媒体中大量不良信息的诱导及青少年好奇心较强的心理特征,使他们易于因好奇而尝试一些他们认为很“酷”,却有违法律、道德的事,如抽烟、吸毒等。这些不良行为高发于放学或下课之后,但学校很难做到对每位学生进行课后的追踪教育。校服作为代表未成年的标志,不仅能够加强其学生意识,使其自觉抵制不良行为,同时还能限制他们进入营业性的网吧、歌舞厅、酒吧等娱乐场所,避免可能存在的网瘾、毒品、暴力、色情等不良因素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 (二)育人功能的作用机制 校服育人作用的有效发挥,关键还在于学生对校服的认同。依据社会心理学家赫伯特·凯尔曼的态度变化理论,态度的形成和变化主要经历服从、同化与内化三个阶段。学生作为穿着校服的主体,其对校服的认同过程也是一个态度变化过程。因此,学生对校服的认同发展,据此可分为被动服从、自愿接受与真心接受三个阶段。在被动服从阶段,学生并不理解校服要求的初衷,只是为了避免惩罚,在表面上服从校服规定。如若没有外界的硬性要求,学生是不愿穿校服的,甚至还会因为不理解校服的价值所在而产生对校服和校规的抵触情绪。校服想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团结学生并彰显和塑造校园文化,最终实现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便非常困难。在自愿接受阶段,学生穿校服不再是因为外界的要求,而是他们开始接受学校施行校服规定的育人价值,逐渐消除对校服的排斥心理。到了真心接受阶段,他们则真正理解校服的丰富内涵与意义,对校服的情感态度将从抵触转变为喜爱,校服的育人功能也得以有效发挥。 因此,校服要想将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传递给学生,产生应有的育人效果,关键就是要让学生从被动服从转变为真心接受,用积极的态度去感受和汲取其中的精神价值。 二、校服功能的异化 然而在现实中,校服的功能却出现了异化,多数学生对校服的认同尚处于被动服从阶段,校服逐渐演变成一种单纯的管理手段,成为学校规训学生和简化管理的工具。校服的质量问题,甚至已经威胁到学生的身体健康。 (一)校服成为规训学生的工具 学校视校服为一种规训工具,是校服育人功能异化的突出表现。学校借此机会树立权威,将权力渗透到学生学习和生活之中,米歇尔·福柯称此类行为是权力的“微观物理学”。这种以校服为杠杆的微观规训方式,圈困身体与心灵,横贯空间与时间。 首先,圈困学生的身体与心灵。将校服作为规训的手段明显表现在对身体的改造上。学校通过制订校服规章制度——即一种学生必须服从的纪律——来驾驭和改造学生的身体。这些规范制订得十分细致,大到穿着校服的时间、地点、场合,小到穿着校服的细节都有明确要求。例如,某中学规定:“周一至周五,学生在学校期间原则上必须穿着校服……穿着校服要整洁。有拉链的,上衣拉链位置不得低于领口以下15厘米处。上衣和裤子要统一。”如果漠视有关规定,就会受到惩罚,如有学校规定:“对不穿校服、不戴校徽者,每人次扣10分(上衣非校服者扣5分,裤子非校服者扣5分)。校服穿着不规范者,如不拉上衣拉链,每人次扣5分。对不遵守学校规定,穿着奇装异服,有损学校形象者,除按规定扣分外,还将作出纪律处分。严禁在校服上乱写乱画。发现此类现象,每处扣10分。”这种规章制度是一种精细技术,对学生进行具体式、微观式的干预,并建立与之配合的严格惩罚制度,树立校方的绝对权威,学生的身体则成为驯顺的对象。 不仅如此,将校服作为规训手段,学校还试图对学生的心灵进行形塑,希望通过对身体的管理来谋求对精神的规范。一方面,学校试图借校服政策,来营造监督与被监督的校园氛围,对学生进行纪律灌输和精神压制。学校通过校服将校内成员分成两个阵营:穿校服的学生和不穿校服的教师。穿着便装的教师在暗处管理、监督,处于主导地位,穿着统一校服的学生在明处学习,处于从属地位,使学校工作在监督与管制的氛围中运行,破坏了民主平等的育人氛围和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以至于学生如此慨叹:“穿上校服后,我们每天就像在监狱中一样。”另一方面,学校独揽校服款式、风格的选择权和校服的订购权,以切断学生通过服装彰显个性特色的需求,压制学生的个性发展。童年后期和青春期正是孩子们彰显个性的阶段,他们对自己的外表和穿着格外在意,希望借此在同龄群体中扮演各种角色并获得群体认同。他们的着装作为一种符号,是个体对自我个性与角色定位的表达。然而,校服却是由学校选择、订购并强加于他们身上的,切断了学生通过服装表达自我的途径。调查表明,有一半以上的中学生认为,自己的校服不够前卫,不体现个性。无法通过着装来表达个性的他们,只好偷偷地在“老套”的校服上涂鸦,或进行“时髦”的修剪,在夹缝中标新立异以展现自我。 其次,对学生的监督贯穿空间与时间。通过校服,学校对学生的规训在空间上从校内扩展到校外,在时间上从在校期间扩展到放学之后。学生在校内,接受管理和监督,当他们踏出校门,也并不意味着可以由此变得轻松,因为校服将管理和监督的权力扩散到街道、社区,移交给校外的监督者们。 可以说校服营造了一种全景敞视效应,将监督和观察的中心散布在整个社会当中。穿校服的学生好似一张张“移动靶”,在街道上、社区中、公共场所里十分醒目,到处可见“监视的目光”。这些监视的目光,随时可以发现学生的存在,对学生及其行为进行定位和定性。借此效应,校服的规训功能得以扩散。即使社会对学生的监督实为一种无意和间断的注视,但对学校来说,它可以让学生产生“被人监督的感觉”,知道即使在校园围墙之外,自己仍处在被监视之中。如此一来,学校可以确保权力在校外自动的运行,保证监督效果的持续。正如福柯所言:“一种虚构的关系自动地产生出一种真实的征服。”这是一种不动声色的监控,绝不兴师动众,也不耗财、耗力,却能维持一种强有力的效应,对学生的规训由此从校内拓展到校外。 同时,这种全景敞视效应不仅表现在空间层面,也表现在时间层面。通过这种连续运作的监控机制,校服也将学校规训带到了放学之后,使学校能在课外时间,如上下学的路上,甚至任何穿着校服的时间,都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灵进行具体的干预和控制,使其成为被监督和管控的对象。借此技术,学校的权力规训网络,跨越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从平面变为立体,在放学后,仍能无声、“匿名”,却又真实且强制地发挥着权力效应,使学生成为权力压制下被驯顺的对象。 (二)校服成为简化管理的手段 学校对学生服装的统一要求,也是一些学校为了降低管理成本,规避管理风险,从而简化管理的便捷手段。 首先,从校服管理的角度来看,不少中小学校一味地强调常规化、制度化,施行刚性的校服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校仅仅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guoxiaofua.com/szxfgm/5835.html
- 上一篇文章: 建党百年兰职青年眼中的平凡而不平凡
- 下一篇文章: 新生必备汕职萌新报到前,要准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