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皇帝在位30年,从他一生的政绩来看,最多算是个平庸的守成之君,在他统治的时期大清朝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也开启了近代中国的屈辱史。道光时代并无可圈可点之处,能让后人印象深刻的只有两件事,一是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崇尚节俭;二是死后留下的两道遗诏。

道光节俭的文章写过太多,这次主要来讲一讲他留下的两道遗诏的。其中一道便是传位遗诏曰:“皇六子奕?封为亲王,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这份遗诏相信大家也很熟悉,是清代传位遗诏中独一份。不过,另一道遗诏估计知道的人就很少了。

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道光帝在临死前,下了这样一道很长的谕旨,足有上千字之多,主要分为了四个部分。其中谕旨中有这么一段话:

“朕万年之后,断不可行效配之礼,诬朕以不德不孝。若继体之君,顾命之臣,不遵朕谕,任意强行,则是我大清之不孝不忠之人矣……”

道光帝在这份谕旨中主要提到了四点:

第一,他死后,不配天,也就是不要将他的神牌供奉到天坛的皇苍宇和皇乾殿内;

第二,他死后,其神牌不升祔太庙,但可以升祔奉先殿,其画像可以悬挂到寿皇殿、安佑宫;

第三,他死后,不要为他建神功圣德碑,也不要立华表;

第四,他死后,只需将他生前穿过的几件衣服供奉在皇宫内的四执事库,以示节俭和留念,其他物品概不保留;

咸丰继位后,道光立下的这道遗诏给他出了不小的难题,为此,他召集诸王公大臣进行了讨论。其中,最难办的就是第一条和第二条。

众所周知,皇帝死后配天、升祔太庙是大清国历代奉行不变的祖制家法,这就是铁律丝毫不容更改。别说是皇帝,就是普通老百姓去世后,也要将牌位供奉在家族祠堂中,几千年的传统都是如此。

作为大清皇帝,岂能死后不升祔太庙?唯独这两条让咸丰帝大伤脑筋,尤其是道光帝还在遗诏说了,若是不按照他的意思去办,那即位的咸丰就是不孝,满朝的文武就是不忠,这顶帽子谁也不敢戴,不照办是不孝,照办也是不孝。

咸丰即位后第一件大事就是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上至亲王,下至于六部九卿大家各抒己见,纷纷发言,讨论得十分激烈。经过近一个月的讨论,最终达成了共识:仍按祖制办理,不理会道光帝的遗诏。

总之,无论是作出何种选择,对于咸丰来说似乎都要顶上“不孝”的罪名。为此,他为了弥补对先皇道光的愧疚,决定从他开始其后的大清皇帝一律不在配天,事实证明,这个决定还是被贯彻执行下去的。

至于第三条不建神功圣德碑,也是个颇为棘手的事情。神功圣德碑是记录皇帝一生功德事迹的石碑,就算是皇帝生前没有任何功绩,即位之君也会为他附会上一些功德的。

不过,大清朝有一个特殊规定:皇帝在位,凡丢失国土一寸者,皆不准树立神功圣德碑。道光帝在世时,发生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不但赔了款还将香港割让了出去,致使国家领土不完整。

因此,道光帝认为愧对列祖列宗,无颜在地下与祖宗相见,因此立下遗诏不立神功圣德碑。事实虽然是如此,道光帝的心情也可以理解。可是这事让咸丰办起来也不那么顺利。

经过慎重考虑,神功圣德碑的确是没建,不过咸丰还是亲手写下了个汉字的碑文,用满汉两种文字将其刻在了神道碑的背面,也算是对道光帝遗诏的一个交代。况且,自道光后,其后的几位皇帝先后丧失了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至于神功圣德碑就更没资格建造了。

对于咸丰来说,最好办的就是最后一条了,因为道光帝生前就以节俭著称,将他生前所穿的几件衣物保留在四执库作为纪念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更何况,上面的补丁也是道光帝唯一能炫耀的一件“功德”了。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往期回顾——盘点历史上不被承认的4个皇帝,他们是来搞笑的吧!明朝之前藩王多以“赵韩晋”为号,清朝后为何改用“恭礼”等字?慈禧长得到底多漂亮,嫔妃众多,为什么咸丰皇帝唯独那么喜欢她?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guoxiaofua.com/szxfgmd/9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