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3

新民晚报“上海时刻”出品

6月20日,黄梅天的上海,天落雨。

上午九点不到,18岁的高三少女叶芷灵走进教室,和相熟的同学打了招呼,在后排当中自己的座位上坐定。高考已经结束,这天是金山区张堰中学高三年级的毕业典礼。叶芷灵照例带着一台康泰时胶片相机和几卷胶卷,持续了三年的摄影项目《我的高中生活》,将迎来最后一次拍摄。

学生们陆续来齐,班主任夏老师走进教室,叮嘱了一番填志愿的注意事项,随后招呼全班同学去礼堂参加毕业典礼。一阵嬉戏喧闹,小伙伴们三五成群结伴离开。空荡荡的教室里,黑板上的粉笔字格外显眼。全班同学的名字都被写上了,而在黑板正中,是学生、老师们最质朴的愿望——“高三六班全员大学”。

叶芷灵摄(下同)

由甜蜜与苦涩组成的高中生活,即将划上句点。

高中三年,拍摄成为了金山姑娘叶芷灵生活中的一部分。有些同学觉得她有些“怪”,一直带着个相机,走到哪拍到哪。从考进张堰中学开始,她的镜头对准的,都是学校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高考前夕,同学们在校服上写下各自名字留念,相机快门开合,拍下。老师板书青春期心理调整,黑板上写满关键词,拍下。男生在脸上涂口红、打闹玩耍,当然要拍下。积累三年,这些照片成了时光胶囊,偶尔打开,都是宝藏。

对于被拍摄的同学们来说,三年的时光让他们早已熟视无睹小叶手中的相机。不过,看过所拍照片的人倒是不多。一开始看到小叶拍照,想看照片的人不少,叶芷灵总是拿出相机加以提示“喏,胶片机,看不到的。”久而久之,大家只见她拍,也不多问,更不避讳。而冲洗胶卷更如开奖,常常收获惊喜。

就这样,在这个小小的摄影项目中,小叶留下了高中三年从入学军训,到备战高考的完整影像记录。粗粗一算,共拍了60多卷多张照片。在照片中出现的人儿,无一不充满朝气、青涩可爱。底片显影,留下了花季少男少女们最真实的青春模样。

叶芷灵结缘摄影,始自初一。本着培养兴趣的想法,家人给她在金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报了个摄影班,没想到她对摄影一见钟情。拍摄高中生活这个摄影项目,也始于和兴趣班老师的交流碰撞。

著名摄影师赵钢曾在年至年间拍摄创造了《我的大学》系列作品,黑白照片中的大学生活,成为了回溯当时年轻人的影像志。指导小叶的摄影班老师翁唯一告诉新民晚报记者,用拍摄来记录自己的学生时代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师生对此都有兴趣,于是布置了一周拍一卷胶片并定期交流的功课。就这样,小叶捧起了“傻瓜机”,寻觅着生活中的点滴精彩。

作为学生,最怕兴趣爱好占用太多时间,影响学习。叶芷灵说,自己挺会安排时间。甚至到了高三,学习压力变大,得益于合理安排,拍照虽少但没停下。关于这个爱好,她得到了学校老师和家里长辈的支持。

老是看她相机不离手,她的人设也变成了班级里的摄影师,有什么重大活动,都请她拍两张记录一下。于是在她的照片中,我们看到了校运动会,看到了高考誓师,看到从后门张望的老师。不少让人会心一笑的画面,让人想到了自己的学生时代。

打动她的画面会是什么样的呢?叶芷灵提及一张照片,那是在一堂高一物理课上拍摄的。老师背过身在黑板上板书,有个同学趴在课桌上睡着了,一道阳光射进教室照在了睡脸上。

她按下了快门。

随着高考结束,同学们也要各奔东西。毕业典礼进行中,小叶拿出相机,装上胶卷。拍了几张照片,报告厅里的灯熄了,屏幕上开始出现每个班学生为老师制作的告别视频。当熟悉的面孔依次出现在大屏幕上,欢呼声和掌声在报告厅的前后左右此起彼伏。小叶相机里的这卷胶卷,将是这个贯穿她整个高中的摄影项目的尾声,也是她高中生活的回顾和总结。

未来还会拍摄么?答案是肯定的。甚至,小叶的这份兴趣,也影响着她的择校选择:“想读传媒类的大学,想拍电影。”对未来,她已有自己的打算。

(新民晚报记者萧君玮孔明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guoxiaofua.com/tyxf/10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