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中国春节同化了泰国,还是泰国成功收编了
北京中科白颠疯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大年初一的曼谷唐人街,一片热闹祥和。 当然,这种“热闹”是相对而言的。 与往年相比,唐人街的人流量还是稀薄了一些,人行道拥堵的程度甚至比不上年任何一个普通周末的夜晚。 不过毕竟是大年初一,人气还是有的,和隔壁凉透的考山路,彻底变成“遗址”的芭提雅步行街相比,晴天朗日的耀华力路,还是很有节日氛围的…… 放眼望去,都是红色。 从四岁的小女孩,到八十岁的老奶奶,从身形窈窕的美女网红,到五大三粗一脸黑肉的货车搬运工——80%的行人都穿上了一片“中国红”。 越靠近耀华力路,红色的浓度就越高,整条街道像是《工作细胞》里的血管,吐纳着一团团稠密的红血球。 古老的龙莲寺,地域狭窄却深不可测的唐人街,像是一个被移植到曼谷身躯上的海绵体,跳动着整座城市最兴奋的节律。 好像很久都没有看到,这座萎靡的城市,脸上有过这么好的血色了。 街道的两旁,唐人街目力可及的主动脉四周,同样被静止的红色所覆盖。 除了店面以外的每一寸墙体,都被形形色色的摊贩所占据。五颜六色的唐装,绒布编织成的灯笼,一看就是义乌生产的宝葫芦、照妖镜、折扇、红包、画着卡通牛的春联。 空气中,弥漫着糖炒栗子的焦香味。 人们在黄金店的门外,排起望不到头的长龙,像是不要钱似的抢购黄金。 主街道两侧,任意一个貌不惊人的小巷里,都是人潮涌动的市场,别有洞天的餐厅,或者香火缭绕的寺庙。 市场里,摆着各种各样中国人熟悉的食材。 凉粉,鸡爪,干香菇,腐竹,广式的烧麦,以及中国来的老干妈——那些我们在“华人超市”、淘宝、飞象上寻寻觅觅的东西,其实在唐人街的小巷里,像野草一样司空见惯。 服装店里,两三代人经营了几十年的老店铺,毫不动摇地贩卖着中式服装,感觉从年以来,店里的服装风格,就再没有变过。 突然之间,巷道的尽头传来一阵舞狮的锣鼓。 由于疫情的缘故,往年唐人街的社戏、秧歌、恭迎圣驾之类的活动,都取消了。大型的舞龙舞狮表演,自然也没了踪影。 但是,街上还是有两三个舞狮队,在坚持不懈地表演着。 这种表演,与其说是文化传统的表演,倒不如说是挨家挨户的卖艺,例行公事的“求打赏”——三五个人,两头狮子,探头探脑地拱进店里,闹腾一番。 有些店主,图个吉利,给个红包,把这些不请自来的舞狮队打发出门。 有些生意不佳,或者心情不好的店家,则黑着脸把舞狮队拦在门外,免得打扰了本就难得的生意。 而敲锣打鼓的孩子,也不以为意,脸上无悲无喜地收拾家当,搬到下一个店面门前,把全套的“狮王卖笑”再走一趟流程。 街上有很多洋人,你简直都想不到,泰国居然还有这么多洋人。 每个洋妹子的身边,都会跟着一个洋哥们;但是大多数洋哥们的身边,多半都跟着一个身穿“劲爆魔改性感旗袍”的泰国妹子。 精心装修的Chinatown复古风咖啡厅里,洋人与妹子们体验着买一送一的“东方风情”。一门之外,是熙熙攘攘的红色的人海,麻袋里被晒干的中药,玻璃柜里等待出售的关公。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乞丐。 大约整座城市的乞丐,今天都选择在唐人街“出摊”。 有的丐帮朋友,还维持着到位的动作,敬业的表情;但也有不少人,似乎也沾染了春节的喜庆气氛,脸上挂着藏不住的笑意,仿佛看破红尘的济公,嘲笑着眼前名副其实的滚滚“红”尘。 那些在店门前倚门而盼的掌柜们,面容似乎比这些不够专业的丐帮弟子,还要更为愁苦一些…… 这就是,年大年初一。曼谷唐人街无法一笔写尽的千百面相当中,二三瞬间。 比往年略微稀松,但是足够热闹,将“冷清”的荒年想象蒸发得一干二净,透着一股市井人间欣欣向荣的烟火。 和中国比起来,不得不承认,这里的春节“比中国更中国”。像是中国人上辈子失散多年的记忆,再相见时,恍若穿越一般。 但是,在那种似曾相识的古朴中,又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疏离。 就像是,衣服还是那件衣服,人却已经不是那个人了…… 有时,我常会想,海外唐人街的春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春节“同化”了泰国。 一个不以华人为主体民族的东南亚国家,居然如此隆重地庆祝一个少数民族的节日。 不仅仅是泰国华裔传承不辍,就连基本没有多少华裔血统的泰族人,也乐此不疲,全民参与。 每一个超市里都在兜售祭祖的用具——12位数的天地银行货币,以及安装了支付宝和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guoxiaofua.com/tyxf/5656.html
- 上一篇文章: 牛津树寒假专场,中国故事新品来袭,还有全
- 下一篇文章: 宝中国际部我们为什么需要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