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将为读者介绍著名国画大师孙其峰先生

在中国当代绘画史上,孙其峰无疑是伟大而又平凡的一代宗师。他的伟大不单单表现在他的整体绘画艺术创作理论体系,而更多地在于他那非凡的创作所反映出的绘画思想和完整的美术教育理论宗旨的形成与确立。说他平凡,是因为他能温文尔雅地将国粹润物细无声般输导给后学者,像普通园丁一样在高等美术教育事业的百花园中收获了异彩奇香。

  研究孙其峰的艺术渊源,主要由两个支脉组成。其一,北京传统画家的影响,主要源自邓石如、汪慎生等,其次为徐悲鸿主创的北平艺专。前者是“师徒加自学”的传统学画方式,后者是中西兼容的学院教育方式。多元的学习方式和中庸的儒学思想,决定了孙其峰先生不激进变革,亦不守旧复古,始终尊重中国画基本特征和内在逻辑。

  在现代花鸟画作品中,由于画家的审美趣味受西方艺术形式的冲击,在表现形式、表现手段上逐渐地向装饰性靠拢。对于这种靠拢,孙其峰认为它必须要有中国传统的民族特色,必须在中国文化大背景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有其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孙先生主张:不同的艺术形式,不是用来排斥的,而是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学习民间艺术,吸收西方艺术精华,“洋为中用”,将传统、民间、西方艺术结合起来,表现现代情趣,才是写意花鸟画的创新之路。多么博大的胸怀!孙其峰先生的艺术作品和美术教育理论的形成,深受中国绘画传统影响,早年王友石、邓石如、溥松窗、汪慎生等大师的耳濡目染和在徐悲鸿主持的北京艺专接受严格的院校教育体系下的美术实践,方为他的艺术生涯打下了坚实基础。

  中国画的灵魂在于意境。意境之获得靠画家之学养。孙其峰先生自中青年时代至今日,一贯保持了“治学严格,精益求精”的优良学风,早年间他曾对历代名家画论、画迹潜心研究,深究传统,得古人笔墨精髓。他重视师法造化,又能善书工印,其书画造诣非凡。小品《登枝》,小三裁幅面,孙先生寥寥数笔,先绘欲落未止的喜鹊一只于画幅右上方,次之,铺设梅花虬干,取湿墨侧锋重笔由下而上,转中锋拉出梅干枯笔分枝;再后,敷色点染梅花数朵于枝干。整幅作品梅鹊成招枝戏鹊之状,再细察之用墨湿枯有度,点线运用考究,花之形色变幻多端,构图露白布局故将生灵互相招惹。很难想象这幅作品是九十高龄的孙老一气呵成之作,其艺术含量过硬的基本功,从这一小品画中可见一斑。

  总结孙其峰先生绘画创作之进程,他既是中国文化画优秀传统的继承者,又是末流文人画的批判者,同时他也是新时代推崇文人画优秀传统和古典风格的探索者。

  论孙其峰先生的伟大与平凡,首先从艺术成就讲,在他的身上所蕴含的艺术教育与创作向世人传递的文化意蕴今日无人超越;其次是他将绘画视作中国传统大文化的产物,提倡画家在通晓绘画原理、掌握绘画技法的同时,强调艺术家人格的修养,即文化品格的修炼。

  本世纪之初,笔者突发奇想,设计了一项书法收藏品,将《西游记》中“水自石中流出,香从花里飘来,满墟清香雅稚,全无半点尘埃”四句诗,请四位大家书写收藏。第一句“水自石中流出”是请启功先生书写的,第二句“香从花里飘来”是请廖静文先生书写的,第三句“满墟清香雅稚”是请孙其峰先生书写的,第四句“全无半点尘埃”是请王学仲先生题写的。每句诗每人写一小三裁,四幅组成完整的一首诗。记得当年孙先生刚搬至万科新城不久,我便登门造访,寒暄之后,说明来意,孙先生二话没说当即拂纸便书。举笔欲书时,又戛然而止,轻轻对我说:“再让我看一看上句诗是怎么写的吧。”我从皮箱再一次取出廖静文先生的题写,孙老凝视了许久后,饱蘸浓墨当场写就“满墟清香雅稚”,独具一格的隶书,遒练的用笔和苍劲洒脱的韵味,真的使满屋生香。稍后我不解地问:“您为什么要看一看上句的写法呢?”孙老说:“上一句是我的师母所书,她在不在现场,我都是她的学生。之所以看一看,是为了前后照应,疏密布局要一致,书体要有差异,我必须恭敬、工整地写好这句诗。你将我的师母放在前面,其后的我不能有丝毫差错呀!”此时的孙先生一脸的严肃与庄重,我似乎感觉到他的思绪都被带到那遥远的年代。多么平凡的一件事,但对我的心灵产生的震撼足以使我铭记一生。

  中国绘画是一种“玄学”的艺术,是国学文化的组成部分。画家在捕捉纯粹意义上的笔法墨法的同时,在传统大文化的背景下都在画人生、画修养,这本身有着画家和艺术家的区别,因而,中国绘画实际与绘画学、文学、史学、哲学、美学等学科等肩同高,息息相关。据此,你就不难理解孙其峰先生的平凡与伟大了。

专栏以《伟大平凡,俱在返璞归真中——一代宗师孙其峰》为题刊发了艺术评论家周月庆的艺术评论文章。

想了解更多关于他的作品与鉴赏、市场方面的消息吗?赶紧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或找一份1月19日《滨海时报》仔细地看一下吧~

作品欣赏滨海时报艺风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guoxiaofua.com/tyxf/9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