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之上木里村幼素描看月亮爬山来
贺小晴 一个闲散之人,用文字和行走寻找心安 爱生活,爱自由 相信万事万物共生共存 在意那些安静的发不出声音的事物 木里风光要讲的是一组木里村幼的故事。是的,村幼,不是幼儿教师,是“村级幼教点辅导员”。 她们年轻、漂亮、天然,像高原上的杜鹃花。木里14万人口,有22个民族,因此她们是藏族、彝族、汉族、纳西族、布衣族……她们是各民族美女。假如,你的心脏稍微正常,便不得不为她们的美和天然所打动。 然而,她们又是一群特殊的女孩。她们的童年,别说是上幼儿园,多是听也没有听说过。上学之前都说本民族的语言,上小学了才学汉语,等学会时,已经三年级,基础的课程已经学完。 她们受教育的艰难不光是在课程上,更在内心。 童年的特殊记忆,让她们从外面重回木里,回到大山深处,去做“村幼”。 我要讲的,就是她们的故事。 不是想卖惨。她们也并不悲惨,只是特殊。我想要讲的,是一组故事,一种特殊的生存状态,以及故事背后的逻辑关系。 看月亮爬山来(一) 彝族姑娘木布歪所在的地方就是她曾经的学校,村小,读一二年级的地方。她说跟她记忆中的样子一点没变。她说的是格局,呈U字形的几间平房,围着一个院坝,两端各立着一支篮球架。但房子肯定变了,石头墙换成了木椤子,盖了红色的塑钢瓦。当初的村小办成了如今的村级幼教点。 围墙不高,从墙上看出去,视野十分开阔,可以看见对面的山。 山里的月亮很多,水洗过似的,木布歪和她的同伴马小明常坐在这里,看月亮从山后爬上来。 当年,木布歪就是沿着这条山路走出去的,如今,沿着同一条山路,她又走了回来。 作者和木布歪、马小明合影木布歪是年4月从攀枝花回到木里的。那之前她在攀枝花市同德中心幼儿园任教。她的运气好,刚从攀枝花经贸旅游学校学前专业毕业,就找到了工作,一去就担任班主任。上课之余,还时常有机会听讲座、受培训,到各乡镇幼儿园走走看看,开眼界,长见识。 木布歪觉得生活正向她展开一幅她所期待的画卷。 可就在这时候,她得到消息,她的家乡木里县正在公招幼教,准确地说,不是幼教,是村幼,全称叫“村级幼教点辅导员”。名称上已经表明,不是幼师,是辅导员。再看待遇:无编制、月薪两千,其中包含社保中个人应缴纳部分。 木布歪很快就把这个消息放下了。可是朋友圈里老乡多,县里的任何一点动静她都晓得。那段时间,木里招村幼成为朋友圈里的热点,谁都知道,这是木里从未有过的新鲜事。小时候,别说是上幼儿园,就连听也没听说过。 那阵子,只要手机在手,木布歪总会下意识翻看朋友圈。 年4月,母亲病了。母亲的病促成她下了决心,也成为她向学校辞职的理由。 但她说那是大家都晓得的原因。还有不晓得的,她自己心里清楚,她的心中始终有一个结。 木布歪11岁时才上小学。村小,就在她现在任教的这个院里。她说11岁了,啥也不懂,思维还不如城里五六岁的孩子。但那时候他们很快乐。村里的孩子都一样,从走路开始,在院里跑,在村里跑,在山上和树林里跑……跑大了,父母想起来了,就去上村小。那时候的孩子们也不知道这世上还有个名词叫“幼儿园”。不光孩子们不知道,父母乃至全村的人都不知道。村小只有一二年级,三年级就去乡中心小学就读。 她家所在的三桷垭乡鸡毛店村是彝族村,小朋友们是彝族,老师也是彝族。上课下课说彝语,上学放学也说彝语。木布歪觉得上学挺有意思,小朋友多,换个地方玩似的。 木里村级幼教点的小朋友可是,三年级时,一到三桷垭乡中心小学,木布歪沉默了。 这一沉默,就伴随了她好多年。甚至改变了她的性格。让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姑娘,变得寡言,寡言中还带有几分忧郁。 初见木布歪时,我就感觉有些异样,与许多的年轻女孩比,她更静,更淡。微笑从她的面部和眼睛里泛出来,忧伤也从她的面部和眼睛里泛出来。 初到三桷垭乡中心小学的木布歪听不懂汉语。一句也听不懂。同学们下课时说汉语,她可以不说,装着不搭理。可是老师上课全说汉语,她一直在坐“飞机”。 课本上的字看不懂,她看着窗外。作业完不成,她把作业本盖过来。只要有人跟她讲话,就讨厌。老师多说一句话,她都烦。 四年级时,她才重新开口,勉强能说汉语。 对语言的艰涩记忆几乎盖过了她的所有记记。其实当初上小学上初中,条件之艰苦同样难忘。从村里到乡上没有公路,走路来去,要翻两座山,爬数不清的坡坎,单边步行七八个小时。学校考虑到学生们路远,改了学制,每周上十天课,放四天假。可学校没有食堂,学生们得自己做饭:用几块砖头,垒在寝室里,一长排,满屋子的黑烟白烟。饭煮没煮熟不要紧,都得吃。菜是家里带去的酸菜辣酱。放假时,米面没了,学生必须回家,拿米拿面。可木布歪的家太远了,遇上雨雪天,半夜还在路上。后来读初中,她便去了倮波乡。那里有一所锦屏希望学校,尽管离家也远,但七天制,学校有食堂,周末可以留校。 木布歪一学期只能回一次家。 初中毕业,享受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政策,她去到攀枝花市经贸旅游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上9+3”(即在9年义务教育基础上,专为少数民族孩子再提供3年免费中职教育),毕业后留在了攀枝花。 可她最终回来了。是妈妈的病帮了她。医生说,妈妈的病很难治愈。 回来的话,既可以照顾妈妈,又可以在村幼教点上班。 她是沿着当初出去的这条山路回来的。这条路的路线是这样的:头一天,从攀技花坐大巴到西昌,3小时,车费80元。但当天她不能再赶路了,因为从西昌到木里县境内的锦屏电站,也要3个多小时,赶到时,天黑了,回不了家,又没地方住,她只能在西昌住一晚。 第二天,再从西昌坐私家车到锦屏电站,3个多小时,车费元,再从锦屏步行到鸡毛店村,5个多小时。 这一次回来,仅有的区别是,锦屏电站到鸡毛店村的道路已经修通,但路面尚未硬化,又因下雨塌方,车辆无法通行,她仍然只能步行。 作者在鸡毛店村幼教点与村幼和小朋友合回来之后的第五个月,母亲走了,木布歪留了下来。如今,幼教点的工作已经上路,她们的三桷垭乡鸡毛店村幼教点有46个小朋友,两个班。一个大班一个小班。两名村幼,她和马小明。年春季开学时,她和马小明商量,觉得小朋友们的衣着很不整齐,有的也不能按时换衣服,打算在开学时的家长会上提出来,为小朋友们定制校服,以校服的形式强调着装和卫生习惯。 但也只是提议,愿意的就订,不愿意的绝不勉强。 没想到,提议一说,所有家长全部愿意。 校服为大红色,三件套,每套元。她们还特意设计了小太阳图案的logo。 (未完待续) 原创作家贺小晴石头开花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guoxiaofua.com/xfgm/10566.html
- 上一篇文章: 高考之后你明白了哪些道理
- 下一篇文章: 高中生校服涂鸦走红,文艺青年潮流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