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科普丨有关JK制服
JK制服文化作为日式女高校服的舶来品进入中国后,发展迅速。但作为一种服饰,它的销售模式、评判标准都较为特殊,圈层内外的文化壁垒非常突出。本文欲从受众心理与文化认同角度,探究JK制服文化壁垒的表现形式和形成原因,试图揭开JK制服的“神秘面纱”。 JK制服,JK,文化壁垒,小众文化,网络文化工业,传播 文丨萌萌萌萌懵 供图丨青柠锅巴 本文为作者年秋于“写作与沟通”课程上的短文终稿《网络时代下的JK制服文化生态探究》。因春暖花开,现役JK更是装点了校园春色。故欲分享此篇拙作,愿JK制服文化能为更多人所了解、喜爱。 01 JK制服的舶来与本土化过程 JK制服原为日本的女生校服,形式上是日式传统制服与西式制服的融合。经过不断发展,在上世纪90年代形成了成熟风格。而这一服饰文化传入中国后,早已不仅仅局限于高中生这一群体,而是作为青春、活力的象征被不同年龄段的女生喜爱,穿着场景也不仅仅在校园,在街头、职场中都不鲜见JK[1]的身影。 JK制服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也渐渐被分为两个类别——“校供”和“国牌”。“校供”即为真实的日本女子高中生平日里穿的校服,也叫“日制”;“国牌”则为中国商家设计制作的JK制服。相较前者,后者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又衍生出更多的搭配单品[2]。 02 JK制服受到青睐的原因 起源于日本女子高中校服,赋予了JK制服代表青春、活力的意义。为探究中国在并不具备“JK制服”在日本流行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的背景的前提下,JK制服流行的原因,曹杰访谈了中国的37位“JK制服爱好者”,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女生喜爱JK制服的理由有:“形象少女”“认同消费”“动漫兴趣”和“校服兴趣”等。可以看出,在消费者心中JK制服的意义远超普通“衣服”,而承载了更多的精神寄托。[3] SPRING 除上述精神层面意义外,JK制服也有其作为服饰本身的极大优势。 日本制服的设计制作与质量保障有明确的制度规定,中小学校服更有精到、细致的设计制作要求。[4]作为舶来品,国牌制服也继承了日式制服注重质量的优点。与常服[5]相比,JK制服从制作到售后的过程都非常透明。格裙质量的好坏,由众多JK消费者对比、评判,所以商家会尽全力保证品控,避免翻车[6],大量repo[7]也给了广大消费者提供了互相种草、拔草、交流的渠道。 集貌美、优质、平价与一身的JK制服,自然收获了一大批消费者的信赖与支持。 03 JK制服在互联网平台的传播机制 国牌JK制服的营销与推广大多选择网络社交平台。新浪微博是目前国内位居前列的大流量网络平台,许多国牌JK制服店家会通过新浪微博进行对新品的推广和营销。[8]现在微博上仅“JK”词条的浏览量已高达29.9亿。 JK文化在微博上的传播机制基本为:店家在微博发布种草图[9],种草姬拍摄样衣发布抽奖和安利,于自身来说可以引流、盈利、扩列,于JK制服文化来说是在上游进行传播和输出。 青年群体通过在自媒体上进行JK制服文化的科普与服饰展示,为大众提供了一个全面的了解JK文化的途径。[10]很多圈外人会在刷微博的过程中了解到这一文化而被吸引,使得JK制服文化从小众文化变得为更多人所接受。而一些JK相关资讯博主、互动超话等,也为圈内广大消费者提供了一个大型的拔草、种草、交流、交友的平台,从某种意义上加快了文化的良性传播,也增强了圈子内的文化认同感。 04 JK制服的文化壁垒 每个圈子的人群在努力地制造出属于自己圈子的特定趣味,以标识圈子边界,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不同亚文化之间的区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趣味的区隔。独有的趣味也可能成为圈子成员满足感的一个来源,为其在心理上带来文化资本的获得与增强感。[11] JK制服文化在逐渐发展壮大、形成自己的文化圈层的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外界也许难以理解的“法则”,这实质上也是JK制服作为一种服饰文化区别于常服的根本原因。 01 鄙视链 在JK文化中,因制服分为日制和国牌,也形成了一条较简单的鄙视链。 校供爱好者认为日制才是正统,并且因其购买更难、价格更贵,处于鄙视链的上端。吴斯将信息鄙视链分为主观认同信息鄙视链(个体依照自身兴趣和需求主动选择身份建构标准)与客观认同信息鄙视链(个体被动接受某一身份从而被划分为某一群体中)两种[12]。因消费者可以自行选择购买何种制服,所以JK文化中的这条鄙视链更贴近于前者,是一种主观的选择。而又因鄙视链“上游”人数远不及“下游”,圈内颇有“去鄙视链化”的风气。 02 “山正之分”与JK警察 JK制服中,几乎每件商品都有自己独特的名字,并且圈内反对重名。店家上新一件商品前会在微博公示样图与名称,文案中会加一句“如撞请私”;店家或消费者发现某些商品高度相似,会投稿给“JK拔草机”[13]等博主,任由圈内大众评判,形成自己的“小小法庭”......凡此种种都反映出圈内对制服版权的高度重视与自觉维护。 圈内人眼中,一条格裙经过画手设计出图、店家打样修改、等待漫长工期、最终出货交付,整个过程消费者都可以进行监督、建议与反馈,凝聚着包括消费者自身在内的很多心血,所以绝不仅仅是圈外人口中的“一条裙子而已”。 图中为☆中牌制服馆☆原创格裙『山吹』 但是,JK制服从未停止过被“山”[14]。不管是直接对格柄[15]克隆仿制,还是在配色上略加修改,甚至是用裙子的格柄来制作其他类型商品……山店[16]花样百出,山裙层出不穷,圈内人员普遍认为这是对原创画手、原创店铺版权的严重侵犯。这一共识的达成不乏其合理性:朱天等人认为,消息在线上的圈子内传播的过程中,信息在特定社会群体内的互动与分享,不仅使群体内部就相关议题达成一致,而且在更大程度上保障了群体内部的相对稳定。[17] 但走到圈子之外,这一共识不再是共识。 一些JK在见到有人穿山裙时会主动“出警”,指出抄袭行为,甚至称其为“穿山甲”[18],但她们反被圈外认为区区裙子不值得讨论版权问题的人称为“JK警察”,两种称谓都颇具讽刺意味。 但其实理智的圈内人反对的是“知山穿山”的行为,因为这是对侵权行为的纵容。而对于喜爱格裙却因不了解而不慎买到山裙的消费者,基本都只是善意提醒。 圈层内外对于制服版权意见的不统一,是JK制服文化在向外传播、突破壁垒的过程中遇到的很难调和的矛盾之一。这一矛盾的根本原因是:不似图书、音画等作品的版权意识逐渐深入人心,在这些领域大众较易达成“是否构成抄袭”的共识,人们对于服饰的版权意识要淡漠得多。服装设计者如果想通过著作权法保护自己的服装设计,难度也很大。[19]圈内对于抄袭行为也基本只停留在道德谴责层面,如遇山店,被抄袭的原创店铺提醒消费者注意甄别,大多数人选择自动“避雷”,很少真正动用法律手段维权。 03 销售模式形成门槛 JK制服不像常服那样基本常备现货,定金-尾款-工期-发货的销售模式决定着消费者从种草到收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在快递超过三天就会被嫌慢的当下,动辄一两个月的工期是很难被所有消费者接受的——这就使得对外形成了一道天然门槛,很多被工期预售模式劝退的消费者就永远只是“路人”,被圈子拒之门外。这一方面维护了圈内JK的高凝聚性与专业性,另一方面却也相对阻碍了文化的快速传播。 05 总结与展望 JK制服在网络上的圈层化特性突出,针对山正等存在争议的问题,圈内也有自己的一套并不泾渭分明的判定准则。 JK制服文化在文化对外输出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阻碍,也存在着较大壁垒,但也这正是其特殊性所在。在互联网越来越普及、大数据技术越来越发达、人们对新兴文化的接受度越来越高的未来里,JK圈内的规则有望会被更多人所了解、接受,这一亚文化圈层也会迎来更多人的加入。 [1]意为女子高中生,日语为じょしこうこうせい。 [2]JK制服搭配除格裙、西服、衬衫外,还有护奶裙、制服鞋、制服包等等种类。 [3]曹杰:《JK制服在中国青少年中流行的机制研究》,《滁州学院学报》年第1期 [4]严加红:《流动的文化符号:日本中小学校服文化建设及启示》,《中国德育》年第12期 [5]圈内人将非JK制服以外的衣服称为“常服”,又名“地球人衣服”。 [6]质量出现问题,如炸褶、严重折痕等。 [7]指购买过某商品的消费者在微博、淘宝等平台公开进行带图评价,供他人参考。 [8]金苡安、单春艳:《浅析新浪微博对国牌JK制服的营销价值》,《山西农经》年第20期 [9]包括样布、样裙、模特图等 [10]魏晨:《抵抗到审美:后亚文化视域下JK制服文化的风格表征及媒介传播》,《国际公关》年第8期 [11]彭兰:《网络的圈子化:关系、文化、技术维度下的类聚与群分》,《编辑之友》年第11期 [12]吴斯:《身份建构需求、认同序列与信息鄙视链的生产》,《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1期 [13]一个圈内微博大V,接受JK们求选择、投票、鉴定等类型的投稿并发布,提供讨论平台。 [14]动词,指山寨、抄袭。 [15]特指格裙整体的配色与格子的疏密搭配等。 [16]抄袭别家原创制服设计的店铺。 [17]朱天、张诚:《概念、形态、影响:当下中国互联网媒介平台上的圈子传播现象解析》,《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6期 [18]原指一种动物,此处意为一种网络流行语,指穿山寨制服的人。 [19]袁博:《服装设计版权保护为何难》,《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年12月14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guoxiaofua.com/xfgm/7201.html
- 上一篇文章: 征集令Fun送丨毕业季,定格校园
- 下一篇文章: JK制服了解一下,小个子的福利,网友是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