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占金编辑

曹虎虎

救救孩子吧!别让我们的下一代,成为“灾难”审美的新一代!

年的初冬,上海徐汇区突然出现了魔幻的一幕:一大面“仙女”散花墙,就这么凭空出现在了徐汇街道上。

仙女们的婀娜多姿,让路人忍不住停下脚步,细细欣赏她们的曼妙身姿。

这些仙女的美貌,让这位独自在风中起舞的波斯舞娘都自惭形秽,恨不得在上海的寒风中旋转跳跃闭着眼,来表达对她们的赞美。

再配上这些刚刚从幼儿园手工课上借来的“玫瑰花”:

和明摆着只用一天时间就建成了的罗马:

让原本时髦洋气的一条租界小街,摇身一变成了乡下庙会的步行街。有人忍不住吐槽,“即使是上海这样的时尚大都市,也依然逃不掉低劣审美的魔咒。”

全民审“丑”

从娃娃抓起

要说中国普及程度最高的便民设施,不是银行、不是商场、更不是只在大城市连锁的便利店,而是居民区都随处可见的小卖部,或者说,小超市。

正因如此,这些小卖部、小超市门口的标配——摇摇车,便有了在神州大地上遍地开花,大显身手的好机会。

启动摇摇车,你还将听到一首魔性歌曲:“爸爸的爸爸叫什么......"

点开这首背景音乐,你将收获今日份的快乐,和......洗脑。

在很长一段日子里,摇摇车被认为是短暂解放父母的好帮手,无数中国孩子的童年里都少不了它们的存在。

不过大多数摇摇车的模样嘛,就只能用一个“丑”字来形容了。有人甚至直言:“超市门口的摇摇车就像看鬼片,坐下去的小孩子就像在骑鬼。”

可不,要是在中元节恰巧看到这样一辆摇摇车,是个人都得吓出一身冷汗。

再比如这只丑到自己都看不下去的马儿,画面惊悚程度堪称恐怖故事之摇摇车的复仇:

有的时候,为了节约成本,米佬鼠和堂老鸭也只好凑合挤在一辆车里:

别看这位皮咔丘长得丑,人家好歹也是货真价实的“中国制造”。

这种大型文化盛会,怎么能少得了中国传统名著《西游记》呢,敬请欣赏最新名场面——唐三藏背八戒:

论少儿不宜,还是这辆摇摇车赢了。毕竟这位朋友不仅血腥暴力,还有点淫秽色情。

就是丑得这么惊人的摇摇车,却是无数小朋友爱得不得了的宝贝。其痴迷程度,让很多家长恨不能看到摇摇车就绕道走。

不得不说,小孩子的内心,可真是比我们这些大人强太多了。

有摇摇车这样的“珠玉”在前,也难怪小朋友们会如此钟情于这样的儿童玩具:

这样的儿童游乐园:

x

和这样的国产儿童剧了:

学生时代

接受“审丑”再教育

大多数中国儿童,就是在这样的审美环境中挨到了上小学。不过,即使上了小学,也好不到哪里去。

不久前,有人发出了这个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小学教材这么丑?

的确,和上世纪80年代相比,课本除了印刷和纸张有进步外,整体的外观变化并不大。打开课本,一看里面的插画,现在的课本甚至比30年前的还要丑。

再看看其他地区的教科书和儿童读物,同样面对的是儿童读者,国外的书本封面设计却是扑面而来的“设计感”和“高级感”。

日本、韩国、新加坡的小学教科书,设计得非常用心。

不夸张地说,我们已经活在了一个全世界最好儿童绘本海量涌入的时代,很多家长也完全有能力给孩子们购买优质的学龄前读物。

但当这些从小看着优质绘本的孩子进入小学时,反而要捧起这样高饱和度的课本,想想都觉得辣眼睛......

再回顾我们的中学生活,大概是这样的——

进教室上课,今天老师要讲新内容,于是打开了手中的课本;

上课时老师演示用的课件,不是这样:

就是这样:

下课之后想自己买两本课外辅导书,学习学习、提高提高。题集跟辅导书十有八九是这样的:

课余时间,也许还会参加各种集体活动。运气好得了名次,学校给发的奖励一般是这样的:

要高考/中考了,压力已经大得让人难受。于是善解人意的学校,很可能会把学习环境装点成这样:

黑暗的高三/初三终于结束了。录取结果一出来,表彰的光荣榜一般是这样的:

一旦接受了这样的设定,再看看自己当初从早穿到晚的校服,是不是突然觉得还挺可爱的?

学会了吗?中国初高中的文宣三板斧,就像老师反复强调的解题三部曲,简单直接,深入人心:

红黄渐变,浮雕描边,加粗拉扁,留白再见!

实用主义至上

审美教育靠边

季羡林老先生曾经写到过,“我们的民族,是一个注重实际的民族”。

也难怪,我们整个民族才熬过那段物质匮乏、饭都吃不饱的日子没多久。如今好不容易才吃饱穿暖,哪还有什么功夫考虑美不美的问题。

电影《末代皇帝》里,年的北京,人人都是一身黑灰色工装。

正因为注重实际,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对“实用”的考虑,才压倒了对审美的







































治疗白癜风的专家
中科医院用爱心承担责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guoxiaofua.com/gjxf/2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