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这么土Low,它到底好看在哪
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qsnbdf/ 我们公司有个临时工,大概是小时候琼瑶剧看太多了,自称阿玛。 阿玛很脑残,热衷于往自己身上贴各种“脑残粉”的标签。 他曾先后宣称自己是漫威脑残粉、DC脑残粉、星战脑残粉、指环王脑残粉、异形脑残粉、昆汀脑残粉、盖·里奇脑残粉……反正哪儿都有他,像从传销组织跑出来的似的整天在办公室疯狂安利。 (↓如果你们尿性差不多,可以直接去勾搭他) 上周,公司一组姐妹花下班后组团看了《前任3》,结果遭到他的疯狂骚扰:“你们怎么不看星战?你们为什么不看星战啊!你们居然不看星战?!” 这都周一了,办公室还回荡着他纠缠不清的哀怨,拼命劝那些妹子们去看。 为了拯救女同事,还办公室一个清净,肉叔决定给阿玛一个机会,让他亲自来向大家安利《星球大战》。 (下面有请自称“星战脑残粉”的阿玛登场) 《星球大战》这个系列很怪。 在美国,它是最赚钱的系列电影没有之一,而且基本每一部都口碑爆表。 而在中国,从来都是反响平平,有的观众冲着名气走进电影院,结果看得一脸懵逼,出来只有一句MMP。 这个现象其实很好解释,和文化审美、观影水平什么的毛线关系都没有。 “星战”是一个整体性非常强的系列,看过前作的一定会想看下去,没看过前作的压根看不懂。 美国看过前作的多,中国看过前作的少,所以会有此差别。 阿玛非常非常非常喜欢《星球大战》系列,所以想趁“星战8”热映之际,为钟爱的电影当一回“自来水”。 今天想说的是,抛除、、以及,《星球大战》这种听名字就超级土Low的电影到底好在哪儿? 许多观众对于“星战”最直观的印象可能就是:特效牛。 这点毋庸置疑,但阿玛觉得它的特效并非牛在炫目,而是牛在“四十年不变味儿”。 “星战”里有一个长得像垃圾桶似的机器人,叫R2-D2。 在以前的作品中,它是“真人COS”的,是一名侏儒症演员将自己塞进塑料壳里,以别扭的身姿控制机器人行动。 所以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R2-D2总是行动迟缓、步履蹒跚。 某几处还能看到人腿露出的穿帮镜头。 《星球大战:新希望》,年 到了电影工业神乎其技的今天,塑造这么一个机器人自然不用再往里面“塞人”这么麻烦了,通过道具加特效即可实现。 《星球大战7:原力觉醒》,年 “星战”里有一种形似猛犸象的载具,叫AT-AT步行机,在年的《帝国反击战》中首次登场。 那时采用的是最原始的“特摄”手法,先制作小型的步行机模型,然后通过蒙太奇等拍摄手法让观众产生“这玩意很巨大”的错觉。 《星球大战2:帝国反击战》,年 就和我们小时候看《奥特曼》时觉得奥特曼和怪兽很巨大同样道理。 以前特摄技术落后,不同比例的物体很少同框,一同框就有很强的“抠图感”。 但到了今天,绿幕拍摄早已娴熟,CG也可“凭空造物”做得跟真的一样,渺小的步兵和巨大的步行机同框对战的画面便也轻易可见了。 《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年 “星战”里还有一个绿不拉唧的小老头——尤达大师。 在、年的两部作品中,尤达大师是一个“木偶”,得靠工作人员手动操纵。 难度大的画面,还需用到“定格动画”的拍摄方式才能实现,就和我们小时候看的《阿凡提》差不多吧。 这样的方式一般难以达到逼真效果,所以那时的尤达大师行动木讷,动作、口型、眼神基本全都对不上。 《星球大战2:帝国反击战》,年 而到了-年的“前传三部曲”,尤达大师成了全CG制作,动作行云流水,空中转体三周半都没问题了。 《星球大战前传2:克隆人的进攻》,年 在“R2-D2机器人”、“AT-AT步行机”、“尤达大师”等星战元素上,我看到了“变”与“不变”。 变的是技术,画面越来越精了。 不变的是风格,四十年如一日,当年长什么样现在还是什么样,系列的统一性从未被破坏。 以前的“星战”,伟大在能用有限的技术条件创造出新颖奇异的视觉效果; 现在的“星战”,伟大在没有因为技术的革新而迷失于光影,特效始终只服务于故事。 或许这样说你还是没能理解这到底厉害在哪儿,我来举个反面例子吧。 刘镇伟的《大话西游》。 技术落后的时候,牛魔王长这样: 《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年 技术进步了,牛魔王变成了这样: 《大话西游3》,年 “为特效而特效”是国内外许多导演此刻正在干着的蠢事,但我觉得:特效的作用应该是提升质感的工笔细描,而不是改头换面的花哨涂鸦。 维持“物”的一致还不是最难的。 “异形”也做到了,从年的《异形》到年的《异形:契约》,这个系列同样做到了时隔三十八年仍保持“原汁原味”。 “星战”牛逼到一塌糊涂的点是,它连“人”都做到了一致。 在年的《原力觉醒》中,对于星战迷而言最感动的一定是这个画面: 汉·索洛(哈里森·福特饰)和楚巴卡出现在千年隼号,说了句:“我们回家了。” 这年,哈里森·福特73岁。 而在年的《新希望》中,也有过几乎一样的镜头: 那年,哈里森·福特35岁。 一样的角色,一样的演员,唯一不同的是差了三十八年的时间。 时间是四维空间中唯一一个人类对它毫无办法的维度,所以靠时间来打煽情牌是最容易打动人的。 《芳华》中,从年的文工团到年的海口市,差的无非就是一行字幕的标注;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里,七万年、十四万年这样扯蛋的数字,张口就来。 这些电影都表达了“时间”,但那是“假的”,不怨它们,一般电影里不可能有真的。 但“星战”里的时间是“真货”,剧情里汉·索洛老了三十八岁,现实中哈里森·福特也老了三十八岁,我们通过电影看到了角色的一生,也看到了演员的一生。 有了真的时间,故事便可以讲得更真。 年的《绝地归来》中,汉和莱娅公主(凯丽·费雪饰)在战争胜利后喜悦地拥抱接吻。 而在《原力觉醒》中,两人再遇,再次抱在了一起,没了彼时的年少激情,取而代之的是岁月蹉跎。 “久别重逢”的剧本谁都能写,可有人会为了拍片真的让杨过等上小龙女十六年吗? 绝无可能! 剧情时间轴和现实时间轴的完全匹配,让观众可以从“星战”中感受出真实的岁月流淌,这种魅力,一般电影根本无法复制。 “星战”里还有一个标志性元素,那些白色的小兵,克隆兵、冲锋兵、风暴兵各种叫法都有,为方便记忆姑且称之为“白兵”吧。 白兵是系列中最体现匠心的一个细节,他们在剧情里只是毫无卵用的杂兵,在普通观众看来每个都长一样。 而铁粉可以发现他们的服装在不断变化,历代都有细微的差别,就好像我们的校服一样每过几年就会更新一个款式。 这些细节,给“星战”的世界增添了变化感,让人感受到电影里边的世界也是在进步的。 把以上所有这些例子凑到一起,能看到什么? 阿玛看到了前所未有的“逼真”。 冰冷的机械不会变,R2-D2、AT-AT永远都是那副模样; 人会衰老、死亡,时间对戏里戏外一视同仁; 社会在变化,杂兵的制服都有更新迭代。 这些星战元素,将世界观里的“永恒”和“变迁”分出了层次,让我联想到那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更让我觉得它不像是一套电影,而像是存在于另一个平行宇宙的真实世界。 当然,我完全理解许多朋友无法一下子喜欢上它。 因为它实在太统一、太连贯了,半路上车,必然会不习惯。 所以我也不建议没看过前作的朋友贸然走进电影院直接观看“星战8”。 如果你回答:“我可以去把前面的都补了啊!” 好的,那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也便达到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guoxiaofua.com/gjxf/5300.html
- 上一篇文章: 厉害了汕大校友作品获金鸡奖最佳儿童片
- 下一篇文章: 12生肖一周运势预报113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