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校服的丑似乎已经成为了一项中国特色,不论男女一律穿着肥大的“面口袋”运动服在操场上做广播体操,已经成为一代人学生时代的集体记忆。

然而从历史上的老照片来看,中国似乎从来不缺漂亮的校服。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辛亥革命~20年代

民国时期盛行的女生校服,通常是上衣下裙,一双黑色牛筋底布鞋,还有紧紧贴在双腿的白色长筒袜,常被称为“五四装”。穿上之后整个人看起来清爽温婉,把小家碧玉的气质发挥的恰到好处。

男生校服以黑白两色为主,黑色深沉挺拔,颇具男子气概;白色温润如玉,塑造谦谦君子.

30年代~40年代

由满汉服装相互融合、改良而成的新式旗袍进入校园,成为女生们的新宠。

当时的男生,经常是上身穿长布袍、下身穿西式裤子、脚穿布鞋。这么一种穿着打扮,俨然已经成了知识分子的标志性服装。(别有一种潇洒风情啊)

50年代~70年代

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国经历了一场“彻底的、决绝的”服饰革命,在阶级斗争的大环境中,服装脱离了本身特有的审美属性,被赋予了浓重的政治意味。穿苏式连衣裙是修正主义,旗袍是封建余孽,稍微带有花纹的服装被斥为是奇装异服。人们的服饰由简单变为简陋,服装厂只生产军便服、工人装,颜色也只有黑蓝灰。

80年代

改革开放咯,我国的服饰终于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80年代后期,“校服”这个字眼,也逐渐重回我们的视线。一开始比较散乱,校服不是每个学校都有,有校服也是一个学校一个样,没什么统一的要求。

90年代

90年代的运动夹克就是如今丑出天际的运动校服的原型,运动夹克的风靡和当时的运动英雄密不可分。所以,当年国家要求推广“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的校服时,运动夹克当然是首选。

年洛杉矶,中国女排第一次夺得奥运会冠军

21世纪

21世纪校服可谓是“百花齐放”。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校服样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各种款式的校服开始注重个性和美观。

小阔爱们看了21世纪的校服,可能心里只有一句话:这怕是别人家的校服吧。。。

我们穿的运动式校服都做成了Oversize的款式,一套校服就能应付所有季节,塞上单衣可以春秋穿,塞上毛衣初冬也能应付。更重要的是,对于正处于发育期的中小学生,大码能够降低衣服的更新换代频率,同时也降低了学校定制校服时的操作成本:只要按身高发校服即可。男生、女生只要穿上,一律松松垮垮,既无美感,更没有朝气。

学校和家长可能过度注重校服的好处:

避免攀比,减少学生个人之间和各学校之间的攀比,让家庭生活条件不同的孩子心理平衡;

养成教育的功能,学生都穿校服会培养良好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在行为举止方面会自然地以学生身份要求自己

保护功能,穿校服便于得到社会监督,比如不太容易随意出入电子游戏场所、酒吧等。

高中的时候班主任说过这样一句话“现在你们不爱穿校服,等到毕业之后,你们想要穿校服却再也穿不到了。”当时大家都觉得这也太好笑了吧?谁毕业还想要穿校服啊~终于可以穿自己想穿的衣服了~但是现在回想起这句话,怎么也笑不出来了,而且还有很多感触。尤其每次看到路上穿校服被书包的学生,都觉得这就是青春该有的样子呀~这是多么美好的青春啊~这是我们当时拼命想要成长~想要逃离的青春啊!

其实你穿校服的样子真的很美,

民国时期的“五四装”,

羡慕民国的那一抹淡蓝,

虽不绚丽,可氤氲的文艺气息,便是这样的知性与文艺。

三十年代的新式旗袍,

芊芊淑女,

婀娜旗袍着身,曼妙多姿,

笑颜如花绽,玉音婉转流。

八十年代的随意风格,

勾勒出曼妙身材。

校服是一种符号,

承载了人们很多记忆,

也记录了时代的变迁。

责任编辑:赵雅坤

编辑:文海璇

图片来源于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guoxiaofua.com/szxfgm/4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