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白癜风公益活动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d%92%e5%b0%91%e5%b9%b4%e7%99%bd%e7%99%9c%e9%a3%8e%e9%98%b2%e6%b2%bb%e6%8f%b4%e5%8a%a9%e9%a1%b9%e7%9b%ae/22039760?fr=aladdin

作者:光吃肉

来源:评什么

本文转载已获授权

中国国产电影大溃败

如果你想体验失望的感觉,那就随便看一部国产电影,绝对不会让你失望的。

每年的暑期档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今年也不例外。

确切地说,从今年的6月1日起,到8月23日,国内院线一共上映了部电影,总票房是亿左右。这其中有75部是国产电影,但它们仅取得了46亿的票房。而去年同期,国产电影的票房成绩是78亿元。

还记得去年的暑期档,中国国产电影可谓豪杰辈出。《捉妖记》、《煎饼侠》、《大圣归来》,一个个闪亮的名字响彻江湖。可是今年的暑期档,连一部过十亿的国产片都没有。

为什么?因为它们太烂了。

我的一位在国内某著名院线做影院经理的朋友说:今年夏天,国产电影没有一部片子值得看。

市场永远是对的。据可靠调查,口碑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电影观众掏钱看电影的最重要的因素。去年的《煎饼侠》、《大圣归来》都是开始排片不高,后来直接受口碑影响排片逐渐提高的。

而今年,绝大多数国产电影实在太烂,如果我受到了某一部国产电影海量营销的蛊惑,掏钱去了影院。看完之后有朋友问我好不好看,我肯定实话实说,我的朋友如果智商正常的话,自然就不会去看了。

比如《盗墓笔记》,从什么角度看都有大片相,营销也做得还不错。首周票房达到了4.8亿,按照经验,首周4.8亿,最后怎么也得15亿,最差也肯定过10亿了吧,可事实就是没过10亿。

为什么呢?说得文雅一点,口碑差;说得真实一点,因为它太烂!第一周的观众是冲着这个超级IP,冲着南派三叔,冲着鹿晗、井柏然去的。之后大家不去了,就是因为它口碑太烂了。

再来看看豆瓣的评分,如果我们把6分算作及格线的话,那么上述提到的75部国产电影只有13部超过了6分。当然了,这其中也包括《使徒行者》、《寒战2》这样的内地与香港合作片。纯国产电影票房最高的是《路边野餐》,这部小众文艺片也不过上映了十天,票房只有万而已。

他们实在太烂了

很多烂片烂到我们已经不愿意用“烂”字来形容。

中国的表演学派深受斯坦尼斯拉夫表演体系的影响,是内—外—内的体系。可是,最近很多电影直接将这一理论颠覆,独创了外—外—外的体系。也就是不用演技,不看剧情,不讲内在,只看外貌。

“创造”这一理论的是很多连什么是“越轴”都未必明白的年轻导演,他们简直就是后现代艺术的解构大师。

恐怖片越来越搞笑,喜剧片却让人越看越沉重,青春片除了没有青春之外什么都有,大片除了特效之外其他地方花钱都很大。

我曾经在多个恐怖片剧组里待过,据说日本的很多惊悚片剧组的工作人员在杀青之后回家还觉得有点后怕,可是我在这几个剧组结束拍摄之后回家就想笑。

有一次,某个剧组在拍摄的时候很多工作人员都忍不住想笑,导演不得不怒斥他们:你们严肃点,我们这场戏是在营造恐怖气氛,别让你们的笑声影响演员的情绪。

拍出来的结果呢?有一次我们团队获邀参加一部惊悚片的首映礼(都是朋友就不点名了),因为认识制片方,所以出于礼貌观影时我严令大家必须忍住不许笑。但确实没忍住,连我也没忍住,于是和几百现场观众一起在导演认为特别吓人的好几处放声大笑……

这些人毁了曾经被认为“铁定挣钱”的中国惊悚片。

青春片除了没有青春之外什么都有,堕胎、辍学、打架、早恋……

当然了,今年的青春片终于突破了,他们终于让男主角在一部青春片里杀人了。

国产青春片无非就是挂着怀旧的狗头贩卖情怀,标配是一块吴亦凡式的鲜肉配上一朵刘亦菲般的鲜花。一群快三十了或者三十多了的孩子都快打酱油的人演一些连处女膜都没破过的大学生甚至高中生。

《致青春》

青春片的开山之作差不多是赵薇的《致青春》,但至少《致青春》还扎扎实实地在美术方面下足功夫,从视觉上多少让人产生了一点回到过去的感觉。后来的青春片连这个都放弃了,明明是十几年前的校园,校服却都是清一色日本制服系。

我也曾和我的一个朋友,一部著名的青春片的编剧之一聊过(我要是透露片名,就相当于砸这个编剧的饭碗)。他说青春片的编剧现在已经无形中形成了套路,这种套路比喜剧片、惊悚片还要死板一些。太多青春片的投资人认为必须按照这个套路来才能挣钱。我这个编剧朋友在改写这部青春片时突然灵光突现,一度还大胆创新了一回,但他和导演拿着剧本兴冲冲地找资方谈时却遭到资方的严厉驳斥。

我就不举欧美著名的青春片诸如《美国派》、《猜火车》之类的例子了。就在这个夏天,中国大陆院线上映了一部日本青春片,名字叫做《垫底辣妹》。在我看来,无论是意义还是意思,这部成本小到可怜的片子都足以秒杀所有大制作的国产青春片了。

他们为什么这么烂

很多人都会说是因为金融资本正在大举进攻电影界,他们绑架了中国电影,甚至篡改了电影人的基因。有太多的电影干脆就是资方自己拿钱出来玩的,指定一个像大象的演员演蚂蚁,像林黛玉的演员演刘姥姥是常有的事。

保底发行就是金融资本强奸中国电影后生下的娃,所以才有了《叶问3》票房作假的丑闻。

曾有一个只是小有名气的IP改编成了电影,目前已经上映了。在拍摄的时候,该片的投资方之一,某金融资本找到我,神秘地说这部电影虽然还没有杀青,但其实已经升值。他们已经投资了万,占总投资额万的25%,现在愿意把这25%的股份卖给别的公司。但由于这个IP已经升值20%(升值只是他自己说的,原因不详),也就是说片子还没拍完呢,当初投资的万已经变成了万,问我能不能牵线找到愿意出万购买这部电影25%版权的土豪。

这样的事情在中国电影界,每天都在发生。

这样下去,过不了几年,中国电影就不归总局管了,归证监会管。

当然了,将屎盆子都扣到金融资本头上也是不公平的。难道在金融资本大举进攻电影界之前,中国的烂片还少吗?

这根棍子也得打到电影人的屁股上。有太多的电影人跪舔金融人的进攻,因为到了最后,不管片子如何烂,不管资方赔了多少钱,负责制作的电影人是铁定挣劳务费的。所以很多技艺和人品双低下的电影人才持续不要脸地生产烂片。

在资本的诱惑下,电影界催生了数不胜数的大忽悠,他们往往只做了一个PPT就到处吹嘘票房过亿没问题。一旦有哪个新晋的土豪资本中招,就会生产出烂片。

PPT,在电影界就是“骗骗他”的缩写。

还有一个说法是这届观众不行。

中国电影平均观影年龄已经低到了21岁左右,掏钱买票的主体不再是楚楚动人的白领丽人,而是胸大无脑或者连胸都没有的小镇青年。

他们的眼界决定了中国电影的高度。

也就是说,这种观点认为烂片是市场造就的。既然很多烂片都能大卖,谁愿意跟钱过不去呢。

更多的人开始以烂为美,崇拜挣钱的烂片而不是好片。我在一个饭局上亲见这样一个景象:一个在《小时代》剧组混过的人成为饭局的中心,另一个深度参与过《美姐》的电影人却一直被冷落,顶多坐在他旁边的金融人客套地问一句:美姐?是三级片吗?

《小时代》

这一届上海电影节,我参加了一个公司的电影项目融资发布会。这家公司这么多年来就拍了一部有名的片子,居然是中国历史上最经典的烂片之一的《**山居图》。正是凭借这个“IP”,这家公司居然堂而皇之地称自己为著名电影公司,并发布了一系列看上去颇有烂片相的系列项目,希望得到金融资本们的投资。

这种以烂为美的无耻其实也是市场造就的,那部《**山居图》曾经获得过几个亿的票房。

其实,市场也是从业者破坏的。还真别以为小镇青年就都是品位低下的傻逼,好的片子在五线城市一样卖座。

那么,中国电影究竟该何去何从呢?

我也不知道。

因为这个问题好大啊。

如果非要建议的话,我只说一点,从重视剧本开始吧。

很多人,甚至土豪都在喊着剧本是非常重要的,但在现实中往往是最不重要的。我就亲见一位不太懂电影的大佬冲着跟他讨论剧情的制片人和编剧叫嚣着:甭跟我说这些我也不懂,我只要杨幂,我要杨幂,我这片子最重要的就是杨幂来演,实在不行就赵丽颖,就是她们站在那傻笑、吃饭、拉屎都能卖出一个亿。

如果其他的条件差一点,只要剧本过硬一样可以闪耀。去年的《心迷宫》,还有改编《十二怒汉》的《十二公民》都是明证。

年,中国仅院线电影的票房数就达到了亿,年虽然涨幅趋缓,但到亿左右应该也不是大问题。

中国电影高速增长,却缓慢成长。我们祈求,他不要成为一个粗壮而无脑的人。

点击关键词查看往期相关精彩

王宝强离婚案引爆舆论

王宝强离婚事件之前发生了什么

微博的复苏

专访好妹妹乐队

独家对话哈文

奥运“体育明星经纪战”

TFBOYS三周年

中影IPO

《战狼2》保底发行

“限韩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guoxiaofua.com/szxfgm/6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