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blueandwhiteporcelain),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龙纹:龙在传说里有多种类型,共同特点是身躯长、眼睛突出、嘴边有长须、四只爪子、鳞片大、腥味浓烈、叫声如牛。其中一种龙的形象特点是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龙的传说和龙文化是中国等一些东亚国家的历史传承,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象征之一。

藏品介绍

中文名称:大明宣德龙纹青花碗

英文名称:DaMingxuandedragonblueandwhitebowl

类别:瓷器

规格:一件

品相:美品

一眼看去呈现鸭蛋青,中间内圈龙纹翱翔天际,周边伴有云纹,碗口画有海水纹,像一朵朵浪花,波涛汹涌,龙历来就是海中之王,在古代象征着真龙天子,皇上。这件青花龙纹碗,画工极其精美,规整,一看就是官窑器,官窑器做不好可是要砍头的,所以一般官窑器都是十分精美,非民窑所能比拟的。

五爪龙:周朝有“五爪天子、四爪诸侯、三爪大夫”的说法,清朝开始有“五爪为7龙,四爪为蟒”的说法。元朝以前的龙基本是三爪的,有时前两足为三爪,后两足为四爪。明朝流行四爪龙,清朝则是五爪龙为多。

“五爪为龙,四爪为蟒”的说法形成于清代,皇帝与下臣服装上纹饰的差别,皇帝穿”龙袍”,其它皇族和下臣穿“蟒袍”,但这只是名称上的差别而已,从龙的形式上来讲无论龙和蟒都是四足蛇类,形状无差异。

五爪龙实际是实际是五趾不是五爪,金龙是中国皇帝的标志,在封建社会中规定只能由皇帝使用。而其他皇室人员以及地方需要用到龙形的时候,只能使用“四爪龙”

从这个角度可以明显的看到龙身上的龙鳞已经出现了非常明显的晕散,光线折射部分有了明显的蛤蜊光,是不可多得开门瓷器。

蛤蜊光,含铅的釉上彩瓷、低温铅釉瓷,受外界物理、化学物质的侵蚀以及本身发生的变化,在瓷器表面产生的一种彩色膜状物。粉彩瓷器经过几十年以后彩面自然会氧化出一种彩色光,迎光侧视,隐约可见五光十色位于彩色上面的光芒。还有迎光侧视彩料的周围紧紧围绕着淡淡的五颜六色光圈。随着“瓷龄”增加,这种彩色膜状物也会慢慢地增加、增厚,达到一定厚度时,就会产生类似蛤蜊壳里面那种闪烁的“彩光”,故人们称它为“蛤蜊光”。

圈足发黄:这是由于青花瓷用的高岭土,含铁量极高,经过氧化在口缘或者足底会有氧化现象,圈足发黄,可以看到底足中间内圈落六字款:大明宣德年制,此款非常正,在看六字已经晕散,青花吃进胎骨,是一件十分难得的开门到代青花瓷。

这件瓷器品相完美,无穿线,磕缺,损坏,修补问题,品相完美,更重要的它是皇家才能用的五爪龙瓷器,能收藏它不仅是财富身份的体现,更能体现对艺术喜爱,很多藏家看到好的藏品是必须要咬牙才能拿下来的,这两件瓷器已经是瓷器界的顶峰,刘益谦说过:收藏品只买贵的,因为价值越高的越稀有,越是能刷新艺术品的交易记录。

本文转载自网络,不代表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guoxiaofua.com/szxfgmd/4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