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美校服评选,但等等,它是怎么变成时
服饰是一种符号,随着时代的演进,沉淀着人们的记忆,而在每个人的学生时代,有一种服饰,承载了莘莘学子求学岁月中校园生活那高度统一的符号,那便是校服。 只要身在学校中,无论是参与像每天的课间操、每周的升国旗、每年的运动会这样的集体活动,还是课间休息、课后活动这样的私人时间,校服是学校对每一名学生的着装要求。校服就这样成为了每一个学子青葱年华的时尚,在那从高到低整齐排列的队伍里最抢镜的,毫无疑问是这千篇一律的“时装”。 回望中国校服的变迁,校服在样式、材质上都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地进化,不同历史时期的校服总有那个时代最鲜明的色彩。从20世纪20年代中国校服出现至今这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校服代表了每一个年代的记忆,在我们的记忆里熠熠生辉。 第一所学校穿什么“校服”? 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公立”学校是始建于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间的文翁石室。 现在的文翁石室已经成为成都的石室中学。 石室中学这校服显然是没什么特色滴。 那么,一千多年前的汉代,在文翁石室读书的童鞋们有校服么? 从现存的记载上看,文翁石室并没有强行要求学生穿着什么样的定制服装上学。 不过,在汉代,读书人还是有“校服的”。 在古代,读书人一般会穿青衿,叫作“青襟”。例如,在曹操的《短歌行》中就有写到“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这种服饰一直沿用到隋唐两宋,成为当时学生的特定制服。 第一所综合性大学穿什么“校服”? 年戊戌变法后,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综合性大学京师大学堂在孙家鼐的主持下在北京创立。这是现在北京大学的前身。在当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方针指导下,京师大学堂主要教授洋务,西方的思想在这时也或多或少地在学校里传播。 根据胡适在《北京大学五十周年》一文中的表述“我曾说过,北京大学是历代的‘太学’的正式继承者”可见京师大学堂与国子监之间的传承;加之腐败的清政府并没有对大学堂给予充分的投入。因此,相关文献并没有在学堂中强制要求着装的记载。 当时的读书人一般是穿着大褂(长衫)。 据清人曹庭栋(-)在《养生随笔》中的这样描述大褂,“…如今制有口衣,出口外服之,式同袍子。惟袖平少宽,前后不开胯,两旁约开五六寸,俗名之曰“一箍圆”。老年御寒皮衣,此式最善。极寒时再办长套,表毛于外穿之。” 值得一提的是,在年底,京师大学堂首次向海外派遣留学生深造;诸如辜鸿铭、钱玄同、孙瑞林等大家就是在那时走出了国门。 他们的服饰则更像是“官服”。因为,这批留学生均穿长袍马褂,并且结着辫子。 但这种打扮被当地人误以为当他们是女生。 后来,为了减少困扰,出洋肄业局委员呈准留学生改穿美式服装。 虽然服装变了,但作为清朝人特色的辫子依然保留,所以才有鲁迅在《藤野先生传》中提到的:……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总之,在中国古代并没有学校所强制要求穿着的校服出现。 中国近一百年校服发展史 制服式校服出现(20世纪20年代) 辛亥革命后,在文化领域迎来一次翻天覆地地革新,打破了传统的“人分五等,衣分五色”的观念。 所谓“人分五等,衣分五色”是指我国古代官服制度中以颜色作为区分人的等级高低,以明代官服为例,四品以上绯色,五至七品青色,八、九品绿色;而到了清代则主要着青色官服;但黄色是皇帝独享的颜色。这种观念在辛亥革命后被推翻;此后,新文化运动带来新思潮,更加激发了年轻一代对自由的渴望。 这时,中国第一代校服出现,采取中西结合的方式,其中又以女生校服最有特色:上装为中式的袄子,齐领、前襟右掩,过长及腰,袖长过肘;下装则为西式的百褶裙,黑色为主,一般长过膝盖至足踝。 像这样的服饰,在那时候的中国却也是少数,几乎都是贵族学校才有的待遇。 旗袍装长布袍风靡校园(20世纪30-40年代) 在这一时期,斜襟扣、高开叉的旗袍在校园内迅速风靡起来;身穿旗袍的女学生引领着当时的社会时尚。 这种服装脱胎于清代满族妇女服装,不断地吸收西洋服装式样,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在社会中风行;而后又被引入到学校中。 与制服式校服相比,旗袍更能让女性体态和曲线美充分显示出来,正适合当时的进步女学生追求的风尚。在众多旗袍校服中,青布旗袍最为当时的女学生所欢迎,几乎成为20年代后中国新女性的典型装扮。 在20世纪上半叶,女学生美美哒服装引领了时尚,男童鞋的衣服则稍显得古板了一些。 当时的男生,经常是上身穿长布袍、下身穿西裤,脚穿布鞋。 真是一股浓浓的混搭风。 这种服饰是当时知识分子的标志性服装,就像鲁迅在《孔乙己》中描述的:“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里的长衫和长布袍是一种类似的装束。 不爱红装爱军装(20世纪50年代后)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风气的原因,那些正值风华正茂、青春年少的童鞋们在这一时期对军装情有独钟。 无论如何,穿上军装确实能把气质提升好几个档次:男生帅、女生俊,这样的观念至今也没有很大的改编。 说是军装成为校服可能略带一些牵强,因为那个时期,很多学校并没有强行要求学生穿特定的服装去学校上课(大多数是因为穷……) 少先队服出现(改革开放后) 改革开放的到来,使得校服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也得到了进步。80年代后,“校服”逐渐重现每一所学校中。虽然在刚开始,并不是所有学校都强制学生身穿校服,但少先队员服成为了大多数学校学生所青睐的服装。 这种服装以蓝白为主色调:男生上身尖角领白短袖衫,下身蓝色短裤、短裤两侧镶有两条白边;女生身着圆领白衬衫,天蓝色带花边背带裙,裙底同样镶有白边。佩戴上鲜艳的红领巾。 据当时的新闻报道,少先队员服的诞生主要是为了满足重大节庆活动(比如六一儿童节)时,统一服装的需求: 年3月26日共青团中央、轻工业部、纺织工业部联合通知:广大少先队员、辅导员和社会各方面都希望规定统一的少先队队服,以增强少先队员的责任心和荣誉感,更好地反映少先队组织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经有关部门多次讨论、设计,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初步确定了少先队夏季队服式样。 而中国少先队第一代少先队队服的设计和试行从年真正开始,但少先队员服只流传了10年就被新式的运动服校服给取代了。 90后的小封成为小学生时,就已经不再穿少先队员服了,取而代之的是学校统一采买的校服。 然后,就开始了专注丑陋十余年的青春期。 运动服校服称霸校园(20世纪90年代) 90年代,正是我们大多数80后念书的时候,相信这一时期的运动校服伴随着你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学年。而又正是这种宽袍大袖、毫无美感的运动服成为了我们学生时代的永恒记忆。 这种以蓝、绿等为主色调,以涤纶、腈纶为主要材质,超宽大剪裁风的校服,让每一个处在豆蔻年华的我们都躲在里面。 以至于小封现在去参加童鞋会的时候才发现,那些有料的妹纸小编当初竟然一个都没瞧出来,只恨自己眼瞎。 这种运动服校服最初是由于在年国家发布了《关于加强城市中小学生穿学生装(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后才应运而生的。该意见要求,城市范围内所有中小学生统一穿着学生服装。为了结合学生爱好运动的天性以及服装的实用性,大部分学校都采用了运动服作为校服。 虽然该规定已经出台了20多年,期间也有不少学校更换了更时尚的校服,但这种运动服校服依旧是许多学校规定的校服。 时装化校服百花齐放(21世纪后) 进入21世纪,运动服校服受到了来自流行时尚的冲击,校服在吸收了国外服饰元素的基础上演化出了各式各样时装化的校服。 在这个百花齐放的年代中,许多个学校都选择了不一样的校服。 有的是英伦范的西装、套裙,比如上海市三女中: 还有珠海女中的校服: 有的是岛国风的水手服,比如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再比如南京金陵中学河西分校: 郑州女中,这个真是校服,别看是在舞台上。 在小封看来,这里的每一款校服都比运动服好看N倍。 当然,还有一些不甘心于仍然穿着运动服校服的童鞋们,采取“手绘校服”的方式在原本的运动服校服上涂鸦制成个性化的校服。 这也引领了21世纪校服的一种新时尚。 小小的一件校服,穿越历史,在我们每一个学生身上演出了时代的足迹。从校服中,我们不仅仅看到的是服饰的进化,也是社会文化的变迁。 当然,还有被长辈们糟糕审美所“糟蹋”的青春。 文丨欧阳宏宇 戳我→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guoxiaofua.com/tyxf/1737.html
- 上一篇文章: 泱泱华夏年,校服的历史,你想知道
- 下一篇文章: 讨论聊一聊山传校服的进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