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熊孩子读书系列西游记2
书接上回。 伴随着深圳恐怖的台风周和几个孩子们令我有点意外的阅读速度,依照我拟定的“分节阅读”的提纲,这周我进行了《西游记》原著的前两个部分:和的讲解。 这个读书系列的上一篇文章内容主要是谈了“给小学阶段的孩子讲《西游记》原著是件不容易的事儿。”这篇进入书中内容的讲解,我想聊一下我自己总结的“小学生如何读《西游记》原著”以及如何对他们进行辅助阅读。 《西游记》这种经典名著作品,它的阅读是会伴随着阅读者的一生。不同年龄阶段读这本书、阅读这本书的次数不同,阅读者的读后感其实都不一样。针对小学的孩子第一次读《西游记》原著,我给出了两条自己的建议:第一条是“清楚阅读”、第二条是“从文学创作的角度阅读”——而我针对原著的讲解方式也是扣住上面的这两个部分。 “清楚阅读”,对小学阶段阅读者而言,首先是要求他们必须对原文的字词句进行顺读,通过多段落、多篇幅的自我阅读积累训练,来逐渐找到并熟悉古代白话文小说的“语感”。这个“语感”主要包含字、词、句的运用。《西游记》中有大量的古代汉语的字词,有一定的阅读门槛,开始阶段可能需要孩子借助工具书或书中注释进行释义。这其中又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古代汉语中常用的字词,是古代白话文小说行文中的惯常表达形式,会在多章节反复出现;第二种是“通假”或已经不被使用的字词;第三种是有特殊指代意义的所谓“专业术语”。 “清楚阅读”,对小学阶段阅读者而言,其次是需要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在脑海中自主地理清对应章回的故事脉络,明白主体剧情及推进剧情所必须的“故事元素”,同时针对这些“故事元素”有发散性的思维——这个发散性的思维,不一定是非要得出某个判断或者某个结论,如果孩子能从任意的角度提出相关的问题,就算达成目标。 这里我说一个我自己的不一定正确的观点。小学阶段的孩子的阅读中,有个很大的忌讳是旁人为他们提供一个在读文章的“上帝视角”。一旦提供给他们在读文章的“过度信息”,譬如后期剧透、所谓的人物分析总结等等,会大大削弱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而影响他们的阅读探索感与愉悦感,对孩子刚刚形成的“浸入式体验阅读”也是一个很大的伤害。 作为讲解人员,在“清楚阅读”的方面,我采用了几个在张小虎同学往期的古文阅读中总结出来的方法。第一个方法是比较阅读。我在讲解中同时用几本明代的白话文小说先给孩子们梳理下这种类型的文学作品在作品架构和每章回所使用的通用写作手法,破除他们心中阅读此类书籍的神秘感。我多次给孩子们打气,告诉他们《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最佳“破壁文学”,一旦自主完成了《西游记》的阅读,其它的同时期的小说基本上都会沦为你们的消遣读物。 第二个方法是把稳主线。每个章回我会基于原著,先带着孩子们一起梳理一遍剧情主线。在这个过程中,我会采用节奏快慢的变化、分配时间长短的变化来让孩子们感知剧情主线的“主次之分”;同时在关键节点会停下来,和大家一起聊下,纠正一下孩子们脑海中既往的其它渠道的信息来源对“西游宇宙”本体的干扰和冲击,然后基于原著及时给出对应的准确回复。 第三个方法是针对文中一些有特殊指代意义的所谓“专业术语”,我做了筛选和重组。首先对人物原型塑造和剧情理解有影响的内容,这个会率先提出来进行讲解,它们往往是与现代孩子的生活距离太远,完全超出了他们的认知范畴的内容。譬如齐天大圣故事中的“定海神针铁”、“如意金箍棒”;涉及到了古代航海中的“锭子”的概念,如果不讲明白,读者会错过作者针对这个武器的创作上的精妙设计;同类的还有唐僧装备的概念,他的服饰和锡杖的说明。还有就是一些涉及到“西游宇宙”基础架构的内容:比如六道轮回从印度到中国的演变,以及“西游宇宙”中的地府设计的另外一个“轮回”。 对于剧情和文学欣赏性不太有关联的内容,我会让孩子们略读,在我讲解的时候用一些孩子们能够听懂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这个部分主要涉及的是书中繁杂的一些宗教内容的叙述、摘抄前人的内容又做了修改的小段以及艺术性不强的打油诗。而那些凡是踩在孩子们兴趣点上,又或者和他们有关联的内容,以及依托我个人有限的阅读经验判断,很有可能在孩子们后续读书上用的到的信息,我会抓出来,在一个章回梳理中,穿插来讲。 举几个例子。 比如哪吒的故事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内容,这聊起来大家都挺带劲。我会衍生出来讲讲哪吒的来历。从哪吒的来历串联起毗沙门王的原型及其在最早西游故事中的应用;讲讲哪吒的家庭情况的变迁;然后伸出去讲会儿“李靖”的人物原型;回到哪吒,讲讲三头八臂到三头六臂的演变,讲讲哪吒的几件宝物的变化和穿着打扮的变化,还带着他们看了会儿《西游降魔录》电影,给他们看看视频化的“绣球儿”的模型。 哪吒这个例子是踩在孩子们的兴趣点上,实际上借由哪吒的例子,我是在慢慢引导孩子们理解《西游记》原著中人物塑型的灵感来源——例如印度佛教中的经典人物是如何慢慢地被中国文化转化和吸收并重生;例如中土神仙和佛教密宗人物在艺术造型的天然不同,但在《西游记》中被巧妙的借用和融合等等。 再比如说二郎神的故事。丢出给孩子们的开头是:二郎神在《西游记》故事中,并没有三只眼,他的狗也不叫“哮天犬”。很快“大闹天宫”的故事就会被孩子们读的很顺利,而我同时也可以继续向外讲讲关于“二郎神”的来历和其它著作中“二郎神”角色参演的一些故事。 还比如书中有改头换面了几个禅宗六祖惠能的故事。这几个《坛经》里的故事我还是把本源给孩子们讲了一下,为啥,南华寺就在广东的韶关,旁边就是丹霞山和乳源大峡谷,保不齐哪天深圳的孩子们就到那里去玩,早听听身边的故事,也挺好,韶关不是只有唐朝的诗人张九龄,还有其它届的优秀代表。 除了张小虎同学,其他的几个孩子刚开始对这种讲法还有点不适应。有一天张小虎的妈妈晚上还特地和我聊了一下,问这样的讲法会不会把孩子们给讲糊涂了。我说这个讲法其实比较适合生活在网络时代的孩子。我做的是在他们的脑子里面铺一个连线地图,这个地图脉络上的很多点其实是模糊的,听完就忘。但是后面的日子里,如果在阅读中再次遇到,很有可能会让孩子自发进行查询与检索,加深印象;同时他们会联想到这个脉络的某根线可以连到其它地方,就触类旁通到其它的一些内容,奇怪的知识就又增加了。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阅读”,这个是我本次针对《西游记》选的一个阅读切入点。从这个点来切入的原因是这次的听众都是小学高年级的孩子,正处在语文写作的学习提升期,《西游记》原著在“创新”和“借鉴”的两大创作法宝上素材很多,我正好规整一下给他们讲讲,希望对他们的写作方面能够有所帮助。 文学创作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技能,它还是有一些基本的思路可以遵循。那天听说“干饭团”的孩子们去深圳博物馆看“月壤”的展出了,当天晚上在聊到这个话题的时候,我即兴用这个题材给他们讲了一下如何简单的瞎编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都是现成的,大家兴致勃勃地来到深博看“月壤”。由于“月壤”数量非常的稀少,所以大家要用展台前面的放大镜去观看。看完“月壤”接着去看其它展馆,看完了组团干饭回家,这个就是今天的流水日记。我们如果要开始瞎编故事,那么只需要选一个“变量”在合适的位置进行添加,这个“变量”指的是影响故事剧情走向的内容——比如在我们目前的故事中新增一条,小冉同学通过显微镜观察月壤的时候,突然发现“月壤里面动了一下,好像有些其它的东西在里面”。 这个变量虽然字很少,但是已经足够把原来的流水日记,变成一篇有意思的科幻童话故事。我快速地讲一个粗略的提纲,用数字的序号表示故事发展的顺序: 1小冉同学发现动的东西是一个小小的宇航员。(宇航员的外貌,装备) 2.通过某种方式,小冉和这个宇航员产生了联系,得到了宇航员的信息。(如何能在别人不被发现的情况下实现) 3.宇航员是一名外太空的某星球的科学考察人员,被中国的月球车误采集到了地球(他的星球科技水平、到达月球的方式、他有没有同伴,如何和母星球联系) 4.小冉同学和宇航员在地球发生的故事(借助这样的小人,可能会有哪些有趣的事儿发生) 5.小冉同学协助该名宇航员返回。(如何实现,遇到了哪些困难) 一个标准的童话故事就这样。这个中间有两个重要的东西,一个是前面讲的“变量”,另外就是数字序号之间和括号中的一些内容,它们相互之间需要设计比较准确的“行文逻辑”来保证让故事顺利且令人信服的发展下去。 “变量”+“行文逻辑”,这就是构成一个故事有效性的两个基本元素,同时也是能否能把这个故事变成一个精彩故事的重要助推器。 回到“西游”的启动与奇怪的附录章节中,“变量”其实就是地狱中的枉死城,其中那些“枉死的冤业”,需要度他们超升。从这个点,引出了玄奘法师去西天拜求三藏真经。而这一个大章节的“行文逻辑”的设计,作者也是非常巧妙的把历史上早于《西游记》出现的单独的五个故事:“斩龙”、“门神”、“入冥”、“游地府”、“刘全进瓜”整合到了一起,同时进行改编,把剧情“合情合理”地推动到了唐僧出发的前夕。 另外,我还结合了这个章节的附录内容《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僧复仇报本》——一个关于唐僧的出生的故事,讲解了中国民间故事中常用的“借鉴”手法。像这出故事中的“杀夫夺妻,子成年后报仇”,这其实是中国民间故事中的经典套路,出现在很多的古代文学作品中。这类故事统称为“类型化”故事,有个专门的名词,叫做“母题”。这些同类型的故事,主角、发生时间地点都在变,不变的是“剧本的基础架构”,这就是他们的“内核”。 我告诉孩子们说,我们在阅读每一个章回的时候,不妨读完了自己想想,这个章回讲了什么,其中的“变量”+“行文逻辑”是什么样的,如果把所有的主角、物品全部抹除,是否能够提炼出一个“剧本的基础架构”——这个思维的训练,会帮助你们把一个个貌似纷繁复杂的故事精炼,变成哪吒那小小的“绣球儿”——当你需要它们帮忙的时候,只需要抛出去就好,它会见风而长,根据你需要的具体环境,演化出不同的内容。 那天讲完了“齐天大圣的故事”,我和孩子们坐在一起聊天,我说从前面七回来看,你们觉得孙悟空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孩子们七嘴八舌,讲得都挺有意思。轮到我了,我给孩子们讲了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两个点。 第一个点是孙悟空面对“死亡”这问题的时候,他的表现是什么。当然“死亡”这个话题可能对你们来讲比较难理解,我们换个说法,就是孙悟空面对一个“极大的困难”的时候,他的表现是什么。他的表现是勇于直面这个困难,没有逃避,用实际的行动,经历了千辛万苦,最终解决了这个困难。这种积极和无畏的态度,特别值得我们学习。 第二个点是孙悟空大闹天宫时,面对众多的天兵天将,把他围在核心,一场恶战,文中特别配了一首诗: “圆陀陀,光灼灼,亘古常存人怎学?入火不能焚,入水何曾溺?光明一颗摩尼珠,剑戟刀枪伤不着。也能善,也能恶,眼前善恶凭他作。善时成佛与成仙,恶处披毛并带角。无穷变化闹天宫,雷将神兵不可捉。” 这首诗其实是把孙悟空当作一颗宝贵的“真心”来讲。这个“真心”怎么理解?我自己的理解是,“真心”不是好坏,也不是善恶,它就是一种人的生活状态——拥有“真心”的人,他活得特别的真实,而且永远忠于自己内心的选择,并愿意承担这个选择所带来的后果。 往近了说,你们现在音乐、美术,体育的学习;往远了说,以后学业结束后大家去从事的那份职业,如果这些是你内心中真心喜欢的东西,无论过程多么的曲折,只要你能始终坚守住内心的选择,能够接受其带给你的荣辱成败,那这就“真心”,那你就是一个特别了不起的人。 我们老说“名著”、“名著”的,其实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文学名著不管写得是啥,它们的内涵,都是刻画出真实的人性,或者说刻画人性的真实。人性是最难被描述的,所以没有什么标准答案。也正因为是没有标准答案,所以无论时光的流逝,时代的变迁,“名著们”仍然存在,并被一代又一代人所阅读。 (未完待续) 本系列的其它文章的链接在下面: 骗熊孩子读书系列--《西游记》番外篇 骗熊孩子读书系列--《西游记》(1) ---欢迎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guoxiaofua.com/tyxf/8767.html
- 上一篇文章: 说我怼武亦姝你们都错了,来看看我赞赏的诗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