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几座故宫,这一座很多人不知道
白癜风诚信医疗 http://pf.39.net/bdfyy/bdfzj/171111/5837446.html 提到“故宫”,大多数人想到的都是位于北京首都的“故宫博物院”,其次就是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两大故宫博物院始终是全国各地小伙伴完成打卡“故宫”计划的重要地点,常会遗漏沈阳故宫,小编作为地地道道的沈阳人,偶尔听到一些往来游客猜测讨论,说“沈阳故宫”应该跟“承德避暑山庄”一样,只是一个行宫罢了。每每听到这种话,小编就有一种拉着那几位游客,好好“理论理论”的冲动。 如果您没到过沈阳故宫,您的“故宫”打卡计划将会是不完整的。如果您来过,走马观花的转过,却还以为沈阳故宫只是一个普通的陪都宫殿,那可是相当遗憾了。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了解一下,这座鲜少人知的“故宫”。 清人绘《盛京宫阙图》 沈阳故宫,又称“盛京皇宫”,始建于年努尔哈赤时期,建成于皇太极时期的年。清迁都入关后,盛京皇宫成为陪都宫殿,年至年,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朝皇帝曾先后10次东巡,并对盛京皇宫进行了多次改建和扩建,形成了宫殿亭台楼阁斋堂等建筑余座、房间余间,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东、中、西三路建筑的新格局面貌,具有浓郁多姿的满族民族风格和中国东北地方特色。 沈阳故宫按照建筑布局和建造先后,可以分为3个部分: 沈阳故宫 中路建筑 中路全景 从大清门进入沈阳故宫,我们首先看到的就是中路建筑。其中包括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台上五宫等建筑。于年至年,由皇太极建成。中国古代皇宫建筑的基本规制是“前朝后寝”,即前面的建筑是办公区域,后面的建筑是生活起居区。沈阳故宫的中路建筑群就是按照这一基本规制建造的。 大清门 崇政殿全景 崇政殿,为中路建筑群的主要建筑。崇政殿的主要功能是皇太极日常临朝、处理国家大事的场所。年皇太极就是在这里登基称帝,建立了大清王朝;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几位皇帝东巡盛京期间,都曾坐在这里接受群臣的朝贺叩拜。 崇政殿内景 崇政殿北侧 凤凰楼于年至年建成,楼高近22米,是当年沈阳城里最高的建筑。凤凰楼的一层作为前廷通往后宫的门户,二层和三层是供皇帝和后妃们举行家宴、读书集会的场所。一层明间门楣上悬挂有“紫气东来”九龙匾,是乾隆皇帝第二次东巡时所写,寓意沈阳乃至东北地区是大清王朝的龙兴之地。 此楼为当时盛京的最高建筑,故有“盛京八景”之一"凤楼晓日"、"凤楼观塔"等传称。 凤凰楼 走过凤凰楼,就是后妃生活区,即“台上五宫”。五座宫室按地位高低的排列依次是清宁宫、关雎宫、麟趾宫、衍庆宫和永福宫。在这里蕴藏着丰富的人文趣事,像大家熟知的庄妃,就曾居住于永福宫中,历史上更是上演了令人动容的多幕宫廷大戏,留下了许多为人乐道的历史传说。 “台上五宫”,顾名思义就是说五座宫殿均修建于高台之上,整个区域建立在3.8米的高台之上。这与皇帝办公的崇政殿相比,要高出很多。由此形成了不同于北京故宫的特点——“宫高殿低”,即办公的地方低,居住的地方高。而北京故宫则恰恰相反,是“殿高宫低”。这也反映出满族在山区居住时,部落首领居于最高处的习俗而形成的建筑特色。 清宁宫内景 沈阳故宫 东路建筑 大政殿与十王亭 主要指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历史早于中路建筑群。东路建筑群广场大约有八千平方米左右,于年开始创建,是皇帝举行重大庆典和礼仪的地方,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满族民族特色。 大政殿 大政殿,也称“八角殿”,是东路建筑群的主要建筑。大政殿的主要功能最初是商议军国大政的地方,后来成为举办重大典礼的场所。年,清朝建立后的第二个皇帝福临就是在此举行的登基大典。大政殿在建筑上的最大特点就是集满、汉、蒙、藏多民族建筑特色于一体。外形近似帐篷,是满蒙族古老文化的延续;在大政殿的房脊上,还饰有八个蒙古力士,牵引着八条铁链,象征着“八方归一”,流露出了浓郁的蒙古色彩;殿顶正中的相轮火焰珠顶和殿内的彩绘,则流露着藏传佛教的风格;而正门前的大柱上,盘旋着两条翘首扬爪的金龙,殿身由48扇木隔扇门组成,整体建筑为大木架结构,榫卯相接,不使用一根钉子,这是传统的汉族建筑特色。 大政殿门裙板与外檐柱 十王亭以大政殿为中心,八字形排开,其形制体现了作为游猎民族的满族人的生活习性,每一个建筑都像一顶帐篷搭建于地面之上。这种宫殿建筑形式是举世无双的。 大政殿与十大王亭是清朝八旗制度在宫殿建筑上的具体反映,体现了“君臣合署办公”的政治体制。平时各个旗的旗主在各自的亭子里办公,商议大事时则共同聚集在大政殿里,体现出一种军事民主制。 沈阳故宫 西路建筑 主要指戏台、嘉荫堂、文溯阁、仰熙斋、九间殿等。西路建筑建成于乾隆四十六至四十八年(-),是沈阳故宫中最晚建成的一批建筑,是清朝皇帝“东巡”盛京(沈阳)时,读书看戏和存放《四库全书》的场所。 文溯阁 文溯阁匾额 其中,必须要提到的就是文溯阁。文溯阁是整座宫殿建筑群中唯一一个冷色调建筑。其仿照浙江宁波范氏藏书楼“天一阁”的样式而建,屋顶、墙壁和门窗油饰,均以黑、白、蓝、绿等色调为主,彩画图案也选用与书卷有关的素雅题材,在金色和红色为主调的宫殿建筑群中独具一格,形成鲜明对照。这种色彩方面的使用,主要依据五行说。由于藏书楼最怕失火,而金、红颜色都是火的象征,因此在这里尽量避免采用,而黑色代表水,文溯阁以黑瓦为顶,就是出于以水克火的用意。 其他建筑: 沈阳故宫 东所建筑 敬典阁 颐和殿内景 沈阳故宫 西所建筑 继思斋内景 迪光殿内景 戏台 沈阳故宫 大清门外 武功坊 当时,建筑这样规模的宫殿,要驱使大量的工匠和农民。沈阳故宫的每座殿宇,一砖一瓦,一石一木,都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修建这座宫殿所耗费的人力物力无法统计,仅用砖瓦一项就折银六十八万两。 透过沈阳故宫,感受清朝入关前,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代帝王开拓江山、立志打进中原时的生活实景,不难体会年至年,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朝皇帝10次东巡瞻仰其祖先故居时的崇敬。 相比北京故宫的富丽堂皇,沈阳故宫或许朴素很多。这座宫殿历经祖先开疆扩土的时代,见证了清朝的繁盛与衰败。 清朝皇帝曾修建了有“万园之园”之称的圆明园,但沈阳故宫朴素的规制却从未改变。这或许源于清朝历代封建统治者对其发祥之地的崇敬,源于他们对祖先规制的遵循。 除了恢宏而独具特色的宫殿建筑群,沈阳故宫还以其丰富的珍贵收藏而著称于海内外,虽名气没有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大,但它馆藏的珍宝可不少,如努尔哈赤的剑,皇太极的腰刀和鹿角椅等。 1、努尔哈赤唯一遗物: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御用剑 明万历二十三年(),明朝曾敕封努尔哈赤为龙虎将军,该剑就是明朝所授的“龙虎将军剑”,即象征意义的职官佩剑。剑刃为钢制,全长80.5厘米。 剑首为铜质海棠形,开光内錾刻天官、鹿、鹤图案,柄身包以牛角。剑格为铜制,中间开光内錾刻玉兔、祥云图案,两端为龙首、鱼身纹饰。从剑柄、剑格纹饰图案看有“加官进禄”、“玉兔呈祥”的寓意。剑鞘分节包铜皮和鲨鱼皮面,有横箍7道,鞘表面另镶有铜质镀金螭虎纹和菱形花卉纹饰。剑身为钢制双刃,剑刃未开。清乾隆年间曾为此剑佩以皮条,其上用汉、满两体文字书写“太祖高皇帝御用剑一把,原在盛京尊藏”等字样。 2、皇太极御用腰刀 皇太极流传至今的遗物也非常非常少。此刀全长约为1米,精钢打造,开刃,且刃部十分尖利。刀身为传统的单刀造型,呈柳叶形。刀背逐渐加厚,以增加战斗时的砍杀力度。刀身双面皆制有两道长条形凹槽,涂以朱红色颜料,应为搏杀时的致命血刃。 刀鞘系有羊皮签条,上有墨笔楷书汉、满两体文字:“太宗文皇帝御用腰刀一把,盛京尊藏”,是目前所知的极少几件清初帝王实用兵器之一。 起初,努尔哈赤宝剑、皇太极腰刀这两件宝物是作为祭品,放在当时刚建成的“莲花净土实胜寺”(即如今北市场地区的“皇寺庙”)中的。沈阳解放后,沈阳故宫开放展览,便把包括努尔哈赤宝剑、皇太极腰刀在内的一批重要文物调出展览。从此成为沈阳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3、清太宗皇太极御制鹿角椅 该椅为清太宗皇太极御用之椅,为后金天聪至清崇德年间文物,现为沈阳故宫馆藏国家一级文物。通高.2厘米,全椅以鹿角、木材复合制成。椅上部以鹿角制成靠背形状,鹿角共12杈,椅下部为木质,以棕绳编织椅心,四腿之外加雕花护板,髹以金漆,椅前有木质脚踏。 《清太宗实录》记载了皇太极获取麇鹿的一段史事。公元年,即后金天聪五年,皇太极亲自领兵去辽西攻打大凌河城,驻跸在大凌河城对面的一座山上,在山上搭盖黄幄和黄布城。皇太极在此指挥官兵,用刚刚制成的红衣大炮轰击大凌河城。炮声隆隆,硝烟弥漫,山中野兽受惊吓四处逃窜。一只大鹿跑进皇太极大帐所在的黄布城内。皇太极将这只大鹿的到来看成是夺取大凌河城胜利的征兆,于是将它捕获。据载,皇太极曾经有三张鹿角椅,传说这些椅子都是用皇太扳亲猎的鹿角制成的,现尚无据可考。 4、《康熙南巡图》稿本第十一卷 《康熙南巡图》网络图片 《康熙南巡图》卷,是以康熙皇帝第二次南巡为题材的大型历史图卷,共十二卷。由王翚(huī)领衔主绘,参与绘制的画家还有冷枚、王云、杨晋等,全图历时六年告竣。详细描绘了康熙帝由金陵(南京)回銮的一段景致。全图场面宏大,人物众多,布景精心,笔墨技法也堪称绝佳,充分展示了康熙帝南巡的盛举,是清代宫廷绘画史中的宏制巨构。 清朝初年,黄河、淮河由于战乱而疏于治理,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以及南北大运河的漕运。“三藩及河务、漕运”成为康熙初年的“三大事”。此外,由于受三藩之乱的影响,南方士族对清朝政府有不满情绪。因此,自康熙二十三年()至康熙四十六年(),康熙皇帝先后六次出巡南方。其主要目的为了考察官吏,视察黄河、淮河以及长江水系的治理,同时也是为了笼络江南士族,稳定南方局势,使江南人民“改心易虑”,顺服清廷。 因此,康熙皇帝当年非常重视此画。据记载,《康熙南巡图》分为正本及稿本(亦称粉本)两个版本,先由王翬(huī)执笔绘制稿本十二卷,呈康熙帝亲验后,另绘制正本《康熙南巡图》十二卷。正本绘制时“海内能手,逡巡莫敢下笔,翬(huī)口讲指授,咫尺千里,令众分绘而总其成。”图成后康熙帝非常满意,赐书“山水清晖”与王翬(huī)以示嘉奖,并提出赐官,但被其婉言谢绝。王翬(huī)晚年自号“清晖主人”,正是为了纪念这一次的荣宠。 《康熙南巡图》因历史变迁而散落民间,沈阳故宫所藏为《康熙南巡图》稿本第十一卷。此卷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更是研究清康熙时期历史、艺术、地理、民俗、社会等的珍贵图像资料,现为沈阳故宫馆藏国家一级文物。 5、清雍正款青花红龙大盘 雍正朝是清朝瓷器制造高峰期,而此盘正是雍正朝所造较大器物,是标准的宫廷御用之器,其青花和红釉均为雍正时期典型釉色。 此盘高约9厘米,口径近50厘米,斜沿圈足。内刻四条红釉行龙,或象鼻或鱼尾,或五爪或三足,形态各异,盘心一条红色五爪正龙。整个盘面纹饰图案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可谓是清朝瓷器高峰的代表作,现为沈阳故宫馆藏国家一级文物。 6、郎世宁竹荫西狑图轴 此画为清雍正早期作品,绢本,设色,立轴,纵厘米,横厘米。此画全部景物立体感强烈,用精细之笔刻画动、植物明暗向背,阴阳凹凸,为清宫西方传教士画家郎世宁的代表作品,图右上角钤“怡亲王宝”朱文方玺,亦可称之为沈阳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7、乾隆御笔“紫气东来” 乾隆爷喜欢到处题字这事儿大伙儿都知道,但沈阳故宫里的这幅字,可不是随便题的。 沈阳故宫第一楼——凤凰楼 历史上,清乾隆帝先后四次东巡盛京皇宫,御制了大量诗文,但绝大多数真迹已不复存在。这块金漆赶珠龙纹匾,已高悬于凤凰楼上近年,目前存世仅一份,为国家一级文物。 “紫气东来”源于道家创始人老子的传说。据史书记载,函谷关令尹喜善于观测天象,一天登楼远望,见有紫气从东方徐徐飘来,便知有圣人要过关。果然不久,老子骑着青牛来到函谷关。尹喜款待老子数日,请他著述,于是老子写下了《道德经》以传后世。因此后人以“紫气东来”表示祥瑞。而乾隆皇帝则是借用这个典故寓意大清的国运兴起于东方,即清朝的发祥地盛京在北京的东边。 8、清乾隆款嵌珐琅缠枝花卉钵 沈阳故宫博物院珍藏着珐琅器数百件,大多为清中晚期所制,在众多珐琅器制品中,以这件清乾隆款掐丝珐琅缠枝花卉钵最为著名,是沈阳故宫博物院珐琅器藏品中唯一一件国家一级文物。 此钵口径30余厘米,腹部最大径近50厘米,高32.6厘米,是清代宫廷中典型的陈设观赏器。 9、明.文徵明《醉翁亭记》行书卷 明代书法作品,创作于嘉靖十六年(),为纸本、手卷。以行书书北宋文学家欧阳修《醉翁亭记》全文。末款:“嘉靖十六年春二月廿又一日书,徵明。”此卷为沈阳故宫书法类藏品中的唯一一件国家一级文物。 此卷为文徵明晚年佳作,纵观全幅古意盎然,色相俱足。字里行间蕴含着前贤法度,且清劲飘洒,笔锋刚利。 沈阳故宫部分文物赏析 清太祖高皇帝谥宝 清世祖章皇帝谥宝 清象牙双羊钮印(一对) 清牙雕洛神赋图插屏 清王鉴仿宋元各家山水册 明张路人物山水图册 清皇太极御用黄色团龙纹常服袍 清琴棋书画文具盒 清琴棋书画文具盒 向下滑动显示更多图片 沈阳故宫文物藏品众多,在这里无法一一列举。 曾经他们尘封在帝王家的宝库中不为世人所知。 建国以后,又因为一些文物数量多,有些文物体量太大,因展陈条件限制,而无法展出。 现在,沈阳故宫敬殿阁每季度更新展示一件馆藏国家一级文物,使得像皇太极鹿角椅这样体量较大的国家一级文物有机会与观众见面,如此机会应该好好把握。 走过沈阳故宫, 穿过历史的烽烟。 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等 清朝帝王的背影渐次远去, 那些踌躇满志的 八旗王公大臣, 早已化为尘埃。 巍峨的宫宇,一砖一瓦,一草一木, 似乎还隐隐透露着君临天下的壮志雄心。 参考: 《沈阳故宫博物院院藏精品大系》十三卷本、 沈阳故宫博物馆官方讲解词 相关网络图片及文字资料 扫描上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guoxiaofua.com/xfgm/3927.html
- 上一篇文章: 延禧攻略龙袍卖萌抢了乾隆的戏杭州玉皇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