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公元年9月6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龙泉市博物馆联合组建了由13人组成的考古队,开始对龙泉大窑村的枫洞岩窑址进行了主动性考古发掘。

前几天开局不利,没有什么重大发现。在大家心灰意冷时,一块碎片让所有人都瞬间打了鸡血:

五爪金龙!

(明代龙泉窑龙纹残器,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是一个盘子的残片,内底上刻着一条龙,龙身虽残,但五个爪子的龙脚却清晰可见。

一块残片何以引起如此震撼?

这得先从文献说开去。

关于明代处州龙泉官窑,有两则极为重要的文献资料:

一是《大明会典》记载:“洪武二十六年定,凡烧造供用器皿等物,须要定夺样制,计算人工物料。如果数多,起取人匠赴京,置窑兴工。或数少,行移饶、处等府烧造。”

二是《明宪宗实录》卷一记载:成化元年正月乙亥,诏,“江西饶州府、浙江处州府,见差内官在役烧造瓷器,诏书到日,除已烧完者照数起解,未完者悉皆停止,差委官员即便回京,违者罪之。”

上述文献明确记载,江西饶州府、浙江处州府自洪武至成化元年同为明代宫廷烧造瓷器,朝廷命派“见差内官(即督陶官)”监理窑务,将“江西饶州府、浙江处州府”并列记述,所以枫洞岩明代龙泉窑青瓷与景德镇御窑厂具有同等的官窑性质,只是景德镇烧造量大且一直没有中断,而龙泉窑烧造量少且至明成化元年停烧了,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与记忆罢了。

这块五爪龙纹残片与文献所载处州官窑有何联系呢?

这又得从龙这个纹饰的象征意义说开去了。

大多数中国人对龙有着一种特殊的亲切感。中国历代器物上,作为装饰题材的龙是一个桓久的主题,上至皇帝老儿御用,下至平民百姓膜拜,龙既代表了九五之尊的神圣,又承载着民间风调雨顺的祈祷,真可谓呼风唤雨无所不能。

(龙纹玉佩,图片来源于网络)

(金龙,图片来源于网络)

元代以前,历代帝王对龙纹的使用还没什么限制,《元典章》首次规定“龙谓五爪二角者”。元代皇帝虽然对龙纹情有独独,却并没有独断专享,直到朱元璋登基,五爪龙才成了皇家的专利。

洪武24年(),明太祖朱元璋明文规定:“官吏的衣服、帐幔,不许用玄、黄、紫三色,并织绣龙凤纹,违者罪及染造之人。”

为什么枫洞窑的发掘者一看到那块五爪金龙的残片就激动不已?

因为,那是一个重要线索,是龙泉窑与皇宫挂钩的直接证据。

今天咱们就来探寻这条龙在龙泉窑的“足迹”。

青姬梳理了一下各个时期龙泉窑中龙题材装饰的特点,归纳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北宋及以前——潜龙勿用

(五代龙泉窑印龙瓷片图片见于项宏金编著《龙泉青瓷装饰纹样》)

与上古就出现在玉器、青铜器上的龙不同,龙泉窑产品上的龙题材一出生就接着地气,既没有巫术用于祭天的宗教神秘感,也没有皇家专用的神圣感。

按庄绰《鸡肋篇》所述,龙泉窑在五代时期就是吴越国秘色瓷的主要产地之一,但龙纹在这段时期里与皇家没有半毛钱关系。这个时期龙泉产品上的龙是充满民俗意味的,更像一种吉祥物,大多为模印,如双龙戏珠等,是民间喜闻乐见的欢快题材。

龙的“自由散漫”终结于宋代,龙从宗教殿堂潜入民间世俗后正式步入艺术殿堂。

北宋中期美术理论家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叙图画各意”中指出:画龙者,折出三停(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也),分成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也),穷游泳蜿蜒之妙,得回蟠升降之宜。仍要鬃鬣肘毛,笔画壮快,直自肉中生出为佳也。(凡画龙,开口者易,为巧;合口者难,为功。画家称开口猫儿合口龙,言其两难也。)对龙的形象作了规定性的阐述,这使得历代带有不同程度的随意性的龙纹走上了规范化的轨道。从此以后,虽经改朝换代,龙的艺术形象基本上皆以此论为据,除形态姿势和细节有灵活性之外,总体形象不再有大的变化。

(宋画中的龙,图片来源于网络)

(宋画中的龙,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一特点,也反映在瓷器上。

这个时期,龙泉窑产品上的龙,“三停”“九似”的形象充分体现在龙虎瓶(又称鬼瓶、五谷瓶、魂瓶)上。

作为明器,担负着引魂升天重任的那条龙,堆塑于瓶口之上,神态飞扬,鳞片精细,张口探爪,轻灵矫健,奇伟而不怪诞,潇洒而不恣肆,虽是民间器物,却在乡土气中带有一种奇峻的艺术张力。

(南宋龙泉窑龙虎瓶)

第二阶段:南宋时期——龙跃于渊

龙跃于渊是从乾卦爻辞“或跃在渊”演绎而来,取其义,换其字,凑个数。

这个时期,龙泉窑上的龙主题装饰朝着两个极端发展:

一为极简复古的大雅范。主要体现在簋式炉上的龙耳装饰。请看下图

(红山玉龙,图片来源于网络)

(南宋龙泉窑簋式炉耳)

有没有觉得一点眼熟?像不像五千年前红山玉龙中的C形龙?

大雅范从来都不是民间所爱。这样的形制自然也不是民间创造。

簋式炉作为礼器,仿的是商周青铜器,是皇宫和官府专属的祭祀之物,形制也是朝廷那帮老学究研究了好久才设计出来的,龙泉窑烧制的簋式炉形制上与西周晚期的筥小子簋式样最接近,别看只是两只耳朵,那龙可有专门的名称:螭龙。

百度中关于螭龙的解释是无角之龙,寓意美好,吉祥,也寓意男女的感情。

宋代学究在设计时具体怎么想的,咱也不知,可以肯定的是,簋式炉中的螭耳肯定跟男女感情没什么关系。

(南宋龙泉窑簋式炉耳)

二为繁琐西来的大俗范。主要体现在鱼耳瓶上。请看下图

(南宋龙泉窑鱼耳瓶,图片来源于网络)

现在通常把鱼耳瓶上的耳称之为摩竭耳,青姬以为值得商榷。

在佛教传说中,摩竭是一种体型巨大、性情凶猛的怪鱼,其形象分别有鲸、象、鳄的特征。一说乃如来化身,因而是佛教圣物。

因辽代崇信佛教,故其形象常出现在辽代金银器制品中。宋代在瓷器装饰上用摩竭纹装饰也不少,越窑、耀州窑、汝窑、定窑等烧造的瓷器上,或印或刻或堆塑于器底,当阳峪窑主要用于建筑构件上。在这些窑口中,摩竭形态不一,有的带双翼或双臂,有的头部为兽面,有的有耳或角,定窑出土的一件器物上,才出现了龙首鱼身的形象,但还带着双臂。

而龙泉窑鱼耳瓶的出现晚于这些窑口,是在南宋中晚期,在形制上基本都是龙头鱼身,卷鼻翘尾,张开的大嘴衔住瓶耳根部。

(南宋龙泉窑鱼耳瓶耳,图片来源于网络)

摩竭乎?鱼龙乎?

(南宋龙泉窑鱼龙瓷片,徐建伟藏)

个人认为,是取摩竭之形鱼龙之意。

理由如下:

其一,此瓶形是和凤耳瓶同期出现的,此二款在子槌瓶上加两只吉祥之物的耳朵,是龙泉窑在中晚期的独创,非官方制样。既然是同时出现的两种瓶形,在初始阶段就自成系列,龙凤呈祥,何曾听说鱼凤呈祥?

其二,“龙鱼互变”的图案早在仰韶文化中的彩陶壶上就出现了。北宋神宗时尚书左丞陆佃所著《埤雅》开篇即《释鱼》:“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也就是说,鱼跃龙门的传说从北宋中期开始流行。

其三,宋代堪称文人的黄金时代,寒门学子通过科举改变命运,“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闻”是万千儒生共同的梦想。相对于吞噬一切的怪鱼,一跃成龙,恐怕更能代表购买者对自己或家中读书人的期许吧。从同时期龙泉窑中烧制的“高甲登科”水注可以看出,寄托这种期盼的器物还是颇有市场的。

(南宋龙泉窑水注,图片见于项宏金编著《龙泉青瓷装饰纹样》)

其四,有宋一代,对佛教虽然不过分打压,但因为历代皇帝信道教者多,佛教终究比不上南北朝、唐代时兴盛;到了南宋晚期,朱熹学派终于进入庙堂,成为儒家正统。朱熹对佛家是表面排斥内里融摄,同时又强调格物致知。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之下,即便是佛家圣物,也保不齐被“大宋特色”掺入了道家和儒家的精神特质。

其五,窑工虽然在八百年前属于高技术人才,但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基本是文盲或半文盲,即便想表达鱼跃龙门的意思,也未必能找到好的表现形式。越窑、耀州等名窑已有的的摩竭形象自然成了最容易获得的摹本。虽然他们未必懂得西来的佛家摩竭鱼与上古传说鱼化龙有多大差别。

也正是因了这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龙泉窑的鱼龙耳更添几份神秘色彩。

(南宋龙泉窑鱼耳瓶残器,图片来源于网络)

(南宋龙泉窑鱼耳瓶)

(南宋龙泉窑鱼耳瓶,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三阶段:元代——群龙无首

元代龙泉窑虽然少了皇家定制,在胎釉工艺上总体下降,但也创造出许多新的产品。这一时期的龙题材的广泛使用,就是一个鲜明特点。

(元代龙泉窑龙纹大盘,土耳其托普卡帕博物馆藏,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土耳其托普卡帕皇宫珍藏的大量元代龙泉产品中,相当一部分饰有龙纹。与南宋龙泉窑无论雅俗对龙的表现都比较含蓄相比,元代的龙泉产品上那叫一个群龙无首,出现量只能以几何倍计算。

元代纵横欧亚,在文化上是包容的。

红山玉龙虽然发现于今天的内蒙,但在蒙古族的文化里,无论是早期的萨满教还是后来的藏传佛教,并没有龙的图腾。可能是受金国影响(金已被汉化),才把龙当作权力象征。入主中原后,更是很快受到汉文化影响,对龙高看一眼,在瓷器这一主要出口商品上大量装饰。

元代的龙泉窑之龙,直接秉承宋代画师,祥云环绕,在盘底或瓶身,露胎泥塑或模印,精神饱满,生动自然。

(元代龙泉窑龙纹盘,图片来源于网络)

青姬还从朋友处见过一条非常特别的龙,立体雕塑,通身满釉,是一件笔搁,修胎精细,绝对是私人定制款,当非凡人所用。

元代虽然已在《元典章》中规定了龙为“五爪”,但龙泉窑的龙通常为三爪,亦有四爪,几乎不见五爪。

(元代龙泉窑龙纹瓶,大英博物馆藏,图片来源于网络)

(宋-元龙泉窑龙纹瓷片,图片来源于网络)

(元代龙泉窑龙纹盘,图片来源于网络)

(元代龙泉窑龙纹盘,图片来源于网络)

(元代龙泉窑捏塑龙瓷片,徐建伟藏)

(宋-元露胎龙纹瓷片,图片见于项宏金编著《龙泉窑装饰纹样》)

(元代龙泉窑凸花海水云龙纹瓶,首都博物馆藏,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四阶段:明代——飞龙在天

正如本文开篇所述,到了明代,龙泉窑跻身官窑,得以烧制五爪金龙。

可惜朱元璋出身草根,文化上的不自信充分体现在这条龙身上。请看下图:

(明代龙泉窑龙纹瓷片,图片见于《中国龙泉窑》)

明代龙纹,张牙舞足,眼珠突起,凶猛有余而灵性全失,最为怪诞的是龙头那撮毛,虽然还没有后期直立那么生硬,但已完全看不出前期的飘逸。只那五只亮晃晃的爪子无时不在提醒后人:我是皇家滴!

(明代龙泉窑龙纹瓷片)

(明代龙泉窑龙纹瓷片)

(明代龙泉窑龙纹瓷片)

(明代龙泉窑龙纹瓷片,徐建伟收藏)

自此,龙泉之龙算是正式进入了刻板僵化的时代,飞龙在天之后,亢龙有悔,龙泉窑在明代中后期也步入了衰退。

原创不易,转发请注明出处,更多精彩,敬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guoxiaofua.com/gjxf/3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