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标题下“南外新鲜事”可一键   

之于这一问题,一个较为常见的见解是:拥有宗教信仰是中国人获得当地人脉,继而融入本土社会的一种有效方式。然而,无论中外学者都由于种种原因,而难以在非洲国家获得第一手的调研资料。出于对宗教议题的热心,我通过参访内罗毕当地分属不同宗教或教派的一些教会,并尝试与教会中来自各个国家的信徒对话,从而对肯尼亚华人同宗教的互动展开进一步的研讨与了解。   

 

在针对各教会的观察中,我所看到的最多的场景,就是在华人、西方人与肯尼亚人之间建立的融洽而亲密的关系。活动结束后,我通常会在寒暄和交谈中向教会中的华人说明我的来意。明白我的意图后,大多数华人信徒对我表示欢迎,并热情邀请我去他们家中做客。就这样,我一步步地走近了这个海外同胞中的特殊群体,并开始对他们的日常生活、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形成了一些基本的概念与认知。

通过与不同教会的接触,以及同各种人员的对话,我搜集了大量有关当地华人的资讯。在这些华人的非洲创业历程中,宗教作为一种从内而外改变自我的途径,无疑对他们的社交圈和经商手段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举例而言,身为基督教徒的华人往往能够树立较为良好的道德准则,更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文化包容性,多受人尊重认可。而在同肯尼亚人的频繁往来中,他们更易于融入当地的基督教社群,为他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最后,在离开肯尼亚返美前,我将自己的英文报告发表在了中非研究领域最负盛名的平台“中非项目”(TheChinaAfricaProject)上,ChinesemigrantsinKenya:Whydotheyseekreligion?以这一篇拙文,记述着我十多天来非洲宗教调研的些许成果。   

如果有机会,我还会希望再次造访非洲,去观察这片冉冉升起的土地正在发生的让人兴奋的改变,也见证“中国走出去”的大战略下每一个个体的成长与飞跃。

活动3:国际关系+拉美3

11年级下学期,年3月

葛同学说:和非洲调研不同,这次拉美调研的侧重点从华人与宗教的联系,变成了当地中国企业、商业社群的形象和生活状态。

语言优势让我在厄瓜多尔调研期间,找到了“主场作战”之感。我可以阅读西语文献,上街便能和当地人攀谈,调研期间甚至可以充当翻译和半个向导。面对当地人语速快、带有浓重的口音的问题,我会一边请对方慢慢说,一面自己把握说话节奏,引导对方“减速”。

我的运气不错,到达基多不久便“偶遇”了当地原住民对中国企业经营状态的意见表达。他们假扮游客和抗议人群沟通,又参访当地NGO环保组织,发现中国企业在当地的社会承认度欠缺,企业自己却没有足够的认识。

另一方面,基多各种官方资助或私营的汉语教学机构,对于中国的解读也远远不够——基于此,我与搭档共同构思修改,完成了一篇名为Behindthedebts,mines,andoil:theimageandlifeoftheChinesebusiness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guoxiaofua.com/gjxf/7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