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小区域微主题探究东北
《中国地理小区域微主题探究》 专题一东北区 专题二华北区 专题三晋陕内蒙古区 专题四长江中下游区 专题五东南区 专题六西南区 专题七西北区 专题八青藏区 专题九海岸及海域 专题十热点时事 百草之王——人参 濒临绝境的东北人参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将人参入药的国家,第一个将人参加入化妆品的国家,东北产的人参也因产量之大博得了“世界人参在中国,中国人参在东北”的美名。但这并不意味着东北产的人参在当下的名气和创造的价值超过了高丽参、西洋参。 百草之王的药用功效 人参的拉丁名在希腊语中,意为“能治百病的灵药”,可见它的认知程度和普世价值。人参特别娇气,对环境敏感而挑剔,稍有不如意就要“自寻短见”。同时它又极其皮实,能耐得住酷暑严冬,甚至可以长期休眠,生而不长,故有百年树千年参之说。人参必须生长在阴凉、湿润、昼夜温差大的地方,要有山地缓坡,要有针阔混交林或杂木林加以屏蔽,要有肥沃干净的土壤,要有深浅适宜的地表植被……这样的地理条件,唯东北独有,其中以长白山为最,张广才岭、完达山麓和小兴安岭局部也适宜。 满族人称人参为“奥尔厚达”,“奥尔厚”是草类的总称,“达”是头人首领的意思,“奥尔厚达”翻译成汉语就是“百草之王”。人们之所以把人参称为“百草之王”,主要是因为它神奇的药用功效。 中医认为人参能够补血养气、固津生液、开心明目、益智安神,对久病衰弱患者的治疗非常有效。在中医史上,关于人参入药的记载很多。战国时期的扁鹊就已经掌握了人参的药性和疗效,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称人参为药中上品,汉代的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记载了21个使用人参的方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更是大量记载了人参的药效。 通过现代研究证明,人参对神经系统、贫血、糖尿病、胃病和心血管系统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与传统中医药对人参的推崇不同,以西医体系为主的现代医疗行业把人参作为药物来使用的例子很少,更多的是把它当作了保健品来看待。 盛极而衰的野生人参 每年的7月,在东北长白山的原始林区,都可以看到背着大小包裹的“放山”人,他们走进茂密的原始森林,在遍覆浓阴的林地中寻找着永不放弃的梦想——野生人参。那片被叫做“大林海”的长白山原始森林,数百年来早已被数以万计的“放山”人梳理了无数遍,除了树干上没有采参人的脚印,每一寸山地都被搜寻过几千次了,野生人参还能藏到哪儿去呢?奇怪的是,即便如此,每年还是有极少数的“放山”人采到人参,因一根小小的野生人参得到数万元的意外之财。于是,那些执著的“放山”人到了季节还是要深入大山,艰苦地找寻像梦一样缥缈神秘的野生人参。 “放山”是东北地区对进山采挖野生人参这一行当的称谓。这一行当古已有之,在清朝时期就已形成了相当的规模,以致于清朝政府不得不制止滥采之风,在康熙年间就实行发票采参,严禁私采。这是历史上较早地由政府采取的保护野生人参资源的措施。 清政府的保护措施并不能完全控制私采人参,很多人在利益的驱使下不惜冒死私采人参。对人参的采挖,从那时开始就已经到了滥采的程度,而今天,他们对野生人参资源进行的更是灭绝似的采挖。 东北地区之所以存在“放山”这一行当几百年,跟野生人参性喜低温密不可分。野生人参主要分布在北纬38度至48度,东经度至度之间,具体分布在我国东北、朝鲜半岛和俄罗斯西伯利亚的东部。野生人参主要生长在针阔叶混交的茂密森林中,多生长在腐殖土层较厚、湿润、少光、通风良好的阴坡。人参属于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草本。我们所说的人参是指其肉质根。这种肉质根的根须很多,有着细密的类似于人皮肤上的皱纹,清除掉泥土后呈淡黄色,透出一种柔和自然的光泽。很多野生人参都有接近于人体的形状,可以很清楚地分辨出头、躯干和四肢,这也是人参之名由来的主要原因。 现今,野生人参的价格与黄金一样昂贵,在利益的驱使下,人们毫无顾忌地采挖这种已经成为国家一级保护物种的珍稀植物。长白山莽莽苍苍的林海充满了无限的生机,然而这种生机对于野生人参十分渺茫,野生人参的生存状况在人类无止境的欲求面前已经濒临绝境。 由于长期无节制的采挖,野生人参资源基本上已经枯竭,现在市场上出售的几乎是清一色的园参。园参制成品有这样几个品种:生晒参,是园参经晒干或烘干的制成品;红参,是蒸制后烘干的制成品。 从产地上,人参还有长白参和高丽参的说法,但也只是称谓而已,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但高丽人参作为国际人参市场上的重要品牌,名字本身就是成功的标志。韩国经过多年科学的栽培和经营,在利用农田土栽培、对园参的农药及化肥残留的有效控制这些传统人参种植中很难解决的问题上,都找到了较好的解决办法,特别是在人参的品牌培养上,长期集中树立“韩国人参公社”这个品牌,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在国际市场上,韩国人参(指园参)的交易价是中国产人参的10倍以上。 人参园圃的美丽和隐忧 吉林是人参产业大省,据保守统计,吉林省的人参种植面积接近1万公顷。7月是人参种植园最美的时节。鲜艳的参果在参帘下整齐地排列着,如果遇有阴雨天,参地的主人就打开参帘,一棵棵亭亭玉立的人参植株,层层平展的叶子上,高高地伸出一顶红鲜圆润的宝石一样团簇的参果,偶有风来,款款摆动,别有一番风韵。 参地一般都开在森林环绕的山坡上,远望参床一列列排得非常整齐,晴天的时候参床上都盖着防太阳晒的参帘。在方方正正的参地一角一般都有一个看参的小窝棚。外地人从山上经过,看到在高山上的森林中突兀地开辟出这样一块盖着帘子的土地,绝大部分人会问起它的用处。参地一般都开在自然环境很美的大山里,具有参观价值,因此前些年,东北有些人参种植县的旅游部门推出了参观人参园的项目。由于人参的众多传说和越传越神奇的药用功效,还真吸引了不少的参观者。如果赶上人参收获季节,参观者还可以和参农讨价还价买几根新鲜的人参。 但是好景不长,近几年,这种传统意义上的人参种植园在有些地区已经绝迹,当时人们参观的人参园应该叫做最后的人参种植园了。 人参的生长习性很独特,而且对参地的营养水平要求很高,参地绝大部分都是在林地砍伐以后开垦出来的处女地,而且要清凉湿润的山地。人参在这样的山地生长3年后,供养人参的养分逐渐耗尽,就要移参到新开垦出来的处女地上,否则人参就会因营养不良等问题大量掉苗(意即死苗)。也就是说要接连砍伐和开垦两块林地,才能保证人参长到勉强可以采挖上市。人参种植每年都要开垦大面积的林地,这与当前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这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人参种植走入困境的关键所在。 这样,人参在种植技术渐渐成熟的情况下,又面临着无地可种的窘境,野生人参资源在多年无节制的滥采滥挖下已大面积枯竭,在中国发展了数千年的人参产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在加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性利用自然资源的今天,人参产业走进了困境已经是无法回避的现实。在东北,有的省已经彻底不再审批开垦林地的参地了,原有的人参还不能上市的绝大部分移到林下栽种,有的省由于种植面积过大,难以快速调头,正采用种种过渡的办法,逐步实行人参林下籽种、林下移栽的办法。过不了多久,我们今天还勉强可以在东北看到的传统意义上的人参种植园,就会成为记忆中的景观了。 我们在思考野生人参的濒危和传统人参种植陷入困境的问题时,永远摆脱不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调整和校正。如果说大自然给我们创造了这种“能治百病的草”,我们有什么理由要使它濒危呢? (文章摘编自中国国家地理杂志) 《乡土》我的家在东北白山黑水有奇珍 东北,古称关外,又称关东,长白山脉,黑龙江水,世世代代滋养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孕育出了这里多样的人文环境和独特的生活方式。辽阔的地域、肥沃的土地、四季分明的气候,都使得这里的物产极为丰富。说到东北最具有代表性的宝贝,就不得不提有着“百草之王,百药之长”之称的人参。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guoxiaofua.com/szxfgm/3103.html
- 上一篇文章: 人参文化服用人参六大误解之二中国
- 下一篇文章: 中国人参大学专家教授简历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