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衔金龙中国皇家刀剑的传奇
中科医院曝光资质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6010350.html 背衔金龙 ——中国皇家刀剑的传奇 中国刀在汉至唐的阶段,都是直刀。进入宋、辽、金以后,刀姿开始出现弧度,自此以后中国刀开始出现弯刀。现存北京军事博物馆的出土的金代大定年一只刀(图1)就是证明,这只刀的造型是今后元、明、清三朝雁翎刀刀型的重要来源之一。 图1 中国历代皇室经常会用龙纹来代表皇室的威仪,其中刀剑的装饰也会应用龙纹,而现存的故宫保存的刀剑中的刃夹、鞘装、甚至刀剑刃体本身都会装饰龙纹。而对剑刃或者刀刃的背上出现浮雕或者圆雕龙纹的特殊形制在故宫的典籍中称之“背衔金龙”。 一、皇室的“背衔金龙” 1、御前“神锋” 清震君著《天咫偶闻》中记载的京城旧事中记载:“御前有刀名小神锋,长二尺余。每驾出,侍卫一人,负之而行,此与神枪皆置御座之旁,顷刻不得少离。”该文说的是清乾隆皇帝极为喜欢的一只名为“神锋”的佩刀,这个佩刀据钦定四库全书《皇朝礼器图式卷十八》记载:“皇帝吉礼随侍佩刀”:钦定吉礼随侍佩刀,炼铁为之,剑首单刃,通长三尺,刃长二尺五寸,阔一寸四分,中其脊三道,背衔金龙口外刃二寸二分,近柄錽银花文,左为“神锋”,右为“乾隆年制”,皆隶书,銎为银盘錽金花,厚两分,柄长四寸八分,木质蒙白鲨鱼皮,横饰九行,中绿松石两旁青金石红宝石,相间上围饰绿松石红宝石,贯明黄緌,室长二尺七寸木质,中蒙绿鲨鱼皮,旁一铁皆缀金花,文琫珌皆缀银花,文亦饰绿松石青金石红宝石。(图2) 图2 《皇朝礼器图式》撰成于乾隆二十四年(公元年),由庄亲王允禄领衔编撰。其后又再校刊增补,并被收入《四库全书》史部。内容分六类,一《祭器》,二《仪器》,三《冠服》,四《乐器》,五《卤薄》,六曰《武备》。《皇朝礼器图式》以礼法的形式钦定或规定了六类礼器的全部形制,并详细地用图文记载了各器物的尺度,材质,工艺,品级,佩饰制度等。《皇朝礼器图式》较为全面真实地反映了清中早期的兵器的形制,其中的冷兵器图式是研究清代刀剑的重要参考文献。 年商务印书馆(香港)出版的《清宫武备》刊登出了吉礼随侍佩刀图片(图3),剑刃背部清晰可见一条金龙。其外型和《皇朝礼器图式》所绘制图样和纹饰完全一致,其中“背衔金龙”的造型为世人所知,其工艺的严谨和整只剑表现的气度充分表现出皇家器物的法度。(图3) 图3 图4 吉礼随侍佩刀除剑刃为特制外,整体装具是完全按照金川藏刀形式制作,(图4)川大博物馆保存的金川藏刀)据《皇朝礼器图式》记载,吉礼佩刀于乾隆十五年钦定制造。应是乾隆十四年第一次平定金川后,为纪念平定金川后特制。 2、军博的“宝刀” 图5 在中国军事博物馆中还保存了一只“背衔金龙”佩刀(图5),军博介绍中只称之为“宝刀”,并未详细说明此刀的来源和身份。实际上这只刀应该是乾隆时期一种特制的佩刀,因为这个刀在各种史料中都没有详细记录,所以无法准确命名,简称“龙背刀”,此刀零件均为铁质錽金,纹饰为镂空雕刻穿枝花嵌宝,柄首、柄束、档手嵌珊瑚、松石。刀刃靠档手部分左右浮雕金龙,刀刃双血槽,贯穿刃体汇于刀尖。最为精彩的是整个刀背浮雕金龙一条,龙首高昂,圆睁双目,双角反曲,龇牙吐舌,龙鳞甲内錽金珠7颗外环绕10颗,錽金颗粒中髹黑漆,龙鳞甲层叠由龙首至刀尾,工艺极其复杂,该龙背的做法甚至更精巧于吉礼随侍佩刀。整刀刃略有弧度,气质庄严符合皇家气度。此类型佩刀存世极其稀少,在现有的资料中冷兵器收藏家皇甫江藏有一只、内蒙古五当召寺庙内藏有一只、香港藏家一只、美国藏家一只这是已知的情况。更为有趣的是此形制佩刀在《皇朝礼器图式》并无记载,所以至今无法给出此刀明确的名称和使用场合,但是可以非常肯定的是此刀是乾隆本朝制作,并且级别极高,笔者推测应该乾隆本人随侍佩刀,制作时间应该晚于《皇朝礼器图式》成书之后。 3、乾隆刀剑情怀 在经历了康、雍两朝的发展之后,乾隆时期是清朝较为平和繁荣的时期,满族执政者逐渐接受汉文化和艺术,乾隆皇帝除治国之外主要精力均投入各种各样的文化艺术和手工工艺活动,《养心殿造办处活计档》记载了造办处集合了天下工匠制作各种器物,乾隆时期的御制刀剑应该算整个清代武备制作的巅峰,据内务府造办处档案资料记载,除零散刀剑制造外,乾隆集中造过四批共90把刀剑,其中第一批里有刀剑各30把,从设计到完成耗时10年。乾隆帝对于制作腰刀一事颇费心血,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安排。从最初的画样、木样,到刀的数量、名称、年款、纹饰,以及刀的什件、用料、用金量、刀鞘、楠木箱匣和所附皮签上的满、汉文字等,每完成一道工序,都要由司库,首领太监交总管太监呈请乾隆帝御览,乾隆帝详细审看后,每每降旨,提出修改意见。这90只刀剑,除部分散落于外,大部分还原封不动地保留在故宫里。 第一批刀剑,每把通长都在三尺左右,重量在二十三至三十一两之间,刃底部近銎处镶嵌金、银、铜三丝相间的图案:一面为隶书“天”、“地”、“人”一至三十的编号,下有“叩鸣、月升、剪水、霜明、凝冰”等刀名;另一面为隶书“乾隆年制”款,下为与本刀剑名含意相吻合的图象,例如“涌泉刀”,但见飞流急下,一武士踏足躬身,持刀作入水状;又如“星行剑”,浓云之上,北斗七星闪烁。护手和金具都用铁鋄金工艺。柄为木质缠丝带。鞘为木质,大多外包红、绿色鲛鱼皮。 第二至第四批都是刀,每把均重十八两,其长度、造型、图记、款识等与第一批刀基本相同,但护手、刀柄、刀鞘有区别。护手多为铁鋄金镂空如意菱形盘,但也有少量仍是折沿圆盘。柄全部用白玉、青玉、墨玉等整块玉石琢刻而成,其形状采取痕都斯坦风格。木鞘外拼贴人字形金桃皮。(图6) 图6 二、济南“背衔金龙”大刀 1、面世 在济南收藏界一直传说有一枝规格极高的刀,被刀主人秘不示人地珍藏多年。很多人都曾听说,但却从未有人亲眼见过。 年3月,冷兵器收藏家杨勇和《中国刀剑》编辑、《刀兵相见》作者也是冷兵器文化研究学者彭鹏,结为好友,开始一起打探这把神秘宝刀的下落。历经反复后,得知了确有这样一只刀,收藏于杨姓古玩界前辈手中,当杨勇和彭鹏数次提出想看看杨家的宝刀。杨家后辈十分犹豫,说老人把那刀视若珍宝,几十年来都睡于枕下。经杨勇和彭鹏数次拜访,老人被其诚意所动,二人第一次看见该刀之情景历历在目,当时老人从枕头和铺被之下拎出一长铁盒子,打开之后,一本《中国刀剑》至于刀上,铁盒内贴着老人打印的“皇帝御用配刀”,还有一张写有“年宝腾拍卖万的报纸剪纸”以及及老人对此刀的文字考证。打开包裹刀的白布后,一只“背衔金龙”的双手刀静置盒中,由于老人怕刀生锈,曾反复用清漆涂抹刀身(图7),此刀比长于普通佩刀长(后来实测是公分),刃夹睚眦剔地高浮雕,刀背距刀尖二十厘米处,以圆雕形式在刀背上雕刻一行龙。刀身开双血槽,贯穿刃体汇于刀尖五厘米处,工整有力。睚眦吞口和龙体錽银。 图7 杨勇和彭鹏做为收藏家和研究学者,能够上手如此重器,已是不易,如果能收藏此生无憾。数日后,老人后辈给彭鹏打电话,给杨勇报出了天价。杨勇和彭鹏反复商议,纠结于几个问题,一是价格太高,二是由于刀未清理,满身锈迹,一旦清理后如果发现刃体纵裂、刃割、甚至焊接,刀茎后接,按古玩行规矩又不能退(图8)。如果不拿,如此级别的宝刀错过了,终生遗憾。经过艰难决择,杨勇下决心还是要赌一把,一方面给家人做了思想工作,另一方面给靠谱的好朋友打招呼准备资金援助。在做好逐项准备,单独去和见老人,杨勇对老人说:从见了这只刀以后,再也没睡着过,这样吧,您再开个让我不再还的价格,我认为可以,就没二话。实在不行,您就只有另寻他主。当老人儿媳报出最终价格后,寒冬腊月天,杨勇汗流浃背……一个流传济南多年的传说,总算告一段落,超出典籍记载的一只“背衔金龙“就此面世。 图8 2、纹饰解析 此刀经过彭鹏历时四月整理后,刀体没有任何缺陷,刀身的锻造坚密,刀全长.5厘米,刃长73.5厘米,刃身为明、清时期典型的雁翎形制,其造型豪壮华丽,工艺细节虽不如乾隆时期工艺繁复,但其体感和气质明显超出清代造办处水平。由于中国历史的特殊性,极少记载武备类文字,尤其进入清代前朝有关武备书籍大都在乾隆修四库全书时期销毁,军博的“龙背刀”都难找到典籍记载,面世的这只大刀更难查询资料,这只大刀的身份和年代就需要通过龙纹和工艺细节来推断年代和使用者。(图9) 图9 从美学角度讲,任何一个时代的器物都是那个时代对器物审美的表现,器物上的纹饰也是那个时代文化痕迹。那么每个历史时期的器物就会带有那个阶段独有的特征。而且这些特征不会随着历史进程突然消亡,而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变化,在吸收和变化后形成下一个阶段的特点。 笔者就济南这只“背衔金龙”纹饰的来做一下分析,重点分析的部分有:刀背反刃处的行龙、刀挡前刀刃根部刃夹的睚眦造型、档手、柄束、刀首的龙纹。 笔者就每一处纹样进行分解,并找出历史相关的依据。 反刃处行龙(图10) 图10 济南“背衔金龙”大刀中的行龙上吻长,下颚短,开口上下露尖齿外,露门齿,宋元龙形多为尖鼻,入明以后龙鼻开始更为具象化,变得更为真实化,逐渐形成牛鼻或者向后翻卷。龙额高耸,鬣发成火焰形后飘,角下弯,这样的下弯形式更多出现在明代。颈部细而弯曲,左爪前伸,趾爪为三爪,身躯呈弓形,背鳍如火焰。右腿前伸在,三爪分趾,趾尖顺时针排列,如风轮。唐、宋龙三爪居多,进入元大量使用三爪,元晚期开始出现四爪关系,进入明代《舆服制》规定五爪是皇室使用。尾部有一花枝镂空穿出缠绕尾部,尾部渐收,而尾鳍非散开火焰形。以上这些特征都是既有元代特征,又有明代特征,说明是元龙向明龙造型过度时期。 中国刀剑历史上,反刃处出现“背衔金龙”的造型屈指可数,军博的“龙背刀”中的龙已经非常具象,龙所有的细节都被赋予具象的形态,鼻子如牛,角如鹿,鳞甲如鱼,趾爪如鹰,整体龙的形态变的非常具象,龙纹越具象年代就越晚。 图11 (图11)是刀档前浮雕于刀身的睚眦,睚眦为龙种,明代杨慎所著《升庵外集》记载“龙生九子不成龙,七曰睚眦,性好杀,故立于刀环”。因此各种绘画和浮雕中都以龙形出现,此处的龙纹鬣发后飘,须发粗壮,龙额高耸饱满,上吻翻卷,开口露齿,舌前伸如浪,上吻长于下颚,这些造型特征都是明代早期风格,粗大豪壮。下颌须发翻卷,其中一缕长须蜿蜒较长,这样的纹饰特征是宋、元龙纹的表现手法。战汉时期青铜剑格出现的是“饕餮”,刃体都没有在根部出现刃夹。进入唐以后,刃体出现刃夹,唐辽晚期档手开始平面化以后,在档手上錾刻出龙形。进入宋以后已经非常明确在刃体上出现龙纹,元明开始明确称之“睚眦”。 (图12)石雕是浙江东钱湖南宋武士,可以清晰的看出刃夹位置出现的睚眦呈龙形。 图12 刀挡处龙纹是整刀中表现龙纹最明显和最具特点的地方,刃夹和反刃处的龙形会受到因为造型的要求,有些细节不能完全表现,刀挡整体体量足够,所以会是所有纹饰中最具典型性的。 此档手是宋、元流行的海棠纹的变形,周围以八朵云型相互碰边形成外围的装饰边,云型作为装饰在宋元形成了比较标准的云头形式,元、明两代基本了此种造型,进入清代后开始变形。(图13) 图13 刀挡中云型包围的是双龙形,姿态非常矫健,龙首居中,龙尾蜿蜒至顶部,右爪前探,左爪曲于胸前,左右后腿朝左右蹬出,龙尾造型非常特殊,如散开两个花枝,枝头反卷。这个造型非常少见,档手龙首能够清晰的看出额头高耸,双眼外凸,鬣发分于身体两侧。在故宫的钦安殿的石雕上有一组石雕,是元大都遗物。(图14)石雕中的龙纹正是这样的散尾造型,龙上吻长而反卷,闭嘴露齿,双眼外凸,龙额高耸,鬣发分批身体左右两侧,出爪为三爪形式,另外一种故宫保存的永宣瓷器上出现一种散尾夔龙,(图15)这种夔龙的形式都是元代龙形的延续。档手中的这个龙形明显是元末明初宫廷龙形的表现手法。 图14 图15 刀首和柄束由于保存的客观原因,纹饰基本已经无法辨识,残存的纹饰只能推测出刀首、柄束是各有两条行龙相互追逐。 龙纹的使用在元和明初时期非常严格,严禁僭越,明中期后逐渐放松对龙纹的使用,至清初又被严格界定,所以这样集中在大刀上使用龙纹,并且非常具有时代特征,笔者判断这只大刀应该是元末明初时期皇家器物,极有可能为明皇室之物。 三综述 中国历史中各个朝代不断更替,虽然各个朝代的纹样纹饰都有所不同,但是后朝总是会或多或少延续前朝的一些制作工艺和纹饰特征,有些器物的形制也会在后朝建立初期延续前朝的样式,随着后朝的发展,会逐步确立本朝的纹饰风格特点。从故宫的“背衔金龙”来看是皇室特有的一种装饰手法,不然不会造出“神锋”和军博“龙背刀”两种造型,可见乾隆对此种造型的喜爱。这样的装饰手法实际上不会凭空出现,一定是延续前朝的风格,此种“背衔金龙”的形制应该是继承于明,济南这只大刀具备了多种明初特征,同时又有“背衔金龙”这具有皇室符号性的特点,极有可能就是明皇室佩刀,由于明代典籍的散落和年代久远器物的消散,很难从典籍中得知出明代御制佩刀的造型,相信随着历史典籍的挖掘整理或许有一天能印证笔者判断这只大刀是明初时期皇家器物。 笔者向诚心于文明与艺术的收藏者致敬,在时光的河流中,他们寂静守望,拾起过去,使文明得以延续,重现那些辉煌和美妙。 本文作者(左)与宝刀收藏者杨勇先生(右) 龚剑,网名不戒,年开始常年深入藏区收集各地区的藏刀、长矛、盔甲、火绳枪等,历史十余年确定了藏武备研究方向及理论框架,正撰写《藏武备》。近年从事古法刀剑复制和传统金工技艺研究工作。分别在年《轻兵器》发表《藏族长矛的传承》;年《收藏界》发表《戚家刀收藏与辨识》;年《兵工科技》发表《唐刀—大唐不灭的传说》;年《收藏界》发表《藏兵天下》;《时间艺术》发表《藏族土司佩刀考》;年《收藏界》发表《雪域藏刀》;年《收藏》发表《藏密金刚杵的源流与鉴藏》等多篇专题文章,年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时做《从藏族冷兵器看汉藏关系》专题报告。 杨勇,网名易水寒,武汉中山舰研究会常务理事。专心于中国古兵器文化传承与研究、近代武备资料与抗战实物收集整理,收藏有众多中国传统古兵器及近现代、抗战题材历史文物。年至今,分别在武汉中山舰博物馆、山东省博物馆、上海鲁迅博物馆、上海青浦博物馆举办“伤心忍看旧山河”,“首届山东抗战实物展”、“热血山河”等抗战主题展览。年1月,杨勇先生将历经十余年收藏的中国古兵器珍品整理汇集成《易水寒武备集藏》一书,此刀及文即收录此书之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guoxiaofua.com/tyxf/3923.html
- 上一篇文章: 夏季滋补佳品西洋参
- 下一篇文章: 还在羡慕日本的JK校服咱们民国时期的旗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