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3月末,中、美第一夫人在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旁听几何机器人课和书法课,但最受争议的却是校服——站在米歇尔两个女儿旁边,接待学生身穿后来被网友热烈讨论“丑到爆”的蓝白运动校服。

校服丑,是几代人“不堪回首”的青春回忆,那么中国的校服为什么这么丑?

米歇尔到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访问,校服饱受吐槽。

中国学生什么时候穿上了运动服

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的制服制校服首次出现,三四十年代新式旗袍在校园得宠,当时的男大学生,经常是上身穿长布袍、下身穿西式裤子、脚穿布鞋。五十年代没有特定的校服,六十七十年代,旧军装席卷全国,但是这个时候“校服”这个词从中国消失了。八十年代校服重新出现,九十年代至今,运动校服一统天下,颜色主要有蓝,红,绿,白等,面料以涤盖棉,金光绒等为主。

在中国的特殊环境下,服装释放着重要的政治信号,直到90年代,“谨慎”、“不出众”依然是人们穿着的一大考虑。年,教育下发了《关于加强城市中小学生穿学生装(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其中关于校服的设计原则是这样描述的:“学生装的设计原则是‘朴素、大方、明快、实用’,充分体现青少年的生理和个性特点。在广泛征集学生装效果图或实样的基础上,各地要认真组织专家和有关人员进行评选。着装款式一经确定,应保持相对稳定,以利于充分发挥统一着装的作用。”

文件里还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是地方城市中小学生着装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具体负责本地区的规划、计划、步骤、办法等。”

根据这份文件,符合“朴素、大方、明快、实用”几项原则的运动服最终成为校服的首选。这样的校服被称为“面口袋”。一直到当下年,面口袋运动服依然是中国学校校服的主流。

当下依然选择运动服做校服是为了控制成本

据《今早晨报》对南京市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办主任后有为的采访,教育部门对校服价格都会有所限制,学校采购校服会采取“招投标”的方式,供应商价格卖贵了就根本中不了标。

兰诗国际是一家专做校服的服装公司,总经理王慷亢说:“校服价格差异主要体现在面料、颜色和设计上。如果想把校服做美观些,设计、处理工艺、原材料都会使校服成本上升,为此抬高价格学校又不‘买账’。”

“便装礼服成本难降,一些学生家长表示难以接受。”长林中学校长周渝直截了当地说:“就秋冬装来说,还是运动装最便宜。”周瑜林认为,收费问题是其他种类校服推行最大的阻力。“我校曾为学生订制过一套藏蓝色套装,配马甲、衬衫、领带共四件套,每套收费元。一些家长投诉价格偏高,校长立刻将全部校服退回,仅保留了原有的运动装。”周表示,“孩子身体长得快,一套校服的‘使用寿命’只有两三年,不合适了又得换,几百元一套的校服,多换几次家长们都喊受不了了。所以从成本角度考虑,还是运动装最便宜,好推广。

方便省钱,家长偏爱运动服

为什么全国各地的学校都偏爱“运动装”?成高学校校长张军认为:“还是运动装最方便。”学校也曾试着要求学生统一穿礼服上学,但很多家长表示强烈反对,认为学校太苛求,而且实际操作中也有很多问题。“每天的课间操,学生穿着没弹性的西装礼服根本没法做,更别说打球、运动了。如果有体育课,那就更麻烦了,学生们只能带着衣服和鞋来上学,上课前到教学楼的洗手间换运动装。”而且,公办中小学基本上都没有专用的更衣室,也没有国外学校的个人衣橱,运动前学生换衣服不方便,所以还是运动装做校服最省事。

南京市鼓楼区教育后勤办负责人万老师表示,家长也要为孩子不爱穿校服负一定责任。他说:“家长考虑到孩子身高变化快,订校服时都会选择偏大的校服。无论什么衣服合身才会美观,永远‘大一号’的校服怎么可能好看呢?”

校服生产管理混乱

年国家教委印发《关于加强城市中小学生穿学生装(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这份21年前出台的通知是目前为止教育部门专门规定校服问题的唯一文件,其中除了对学生装的设计原则提出“朴素、大方、明快、实用”的要求,对生产、定价、招标和销售没有任何规定。即使是设计要求本身,也反映出学生装的模糊定义:城市中小学生穿学生装(校服)是指在一个城市范围内所有中小学生统一穿着的学生服装,它不是时装、礼仪服或运动服,而是日常穿着的学生服装。

全国各地有勤工办、后勤办、后勤装备协会等独立于教育局的事业单位管理校服,但如果校服出现问题,它又变成了教育局、物价局、工商局、质监局等诸多部门都需要参与或撇清的事情。

在官方指导和监管都不明确的环境下,中国几千家校服生产商、几十万所学校和几亿位家长参与完成了校服的生产和购买。校服生产在中国极为分散,校服家庭作坊和体量庞大的代工厂多如牛毛,难以统计。南京一家名叫“伊顿纪德国际校服”的生产商,年产量为万件,销售额和产量在中国校服行业排名第一,也才占据不到1%的市场份额。

而购买校服需要照顾方方面面的意见冲突很多,学生们没有话语权,更多以教委、学校和家长的意志为转移。团订校服跟服装业别的品类有很大区别,涉及招投标,涉及教育系统、校长、家长、学生、区域差异等冲突。学生作为最终的用户,却处于被包办的位置,没有选择决策权。

校服反映了单一审美文化

据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传播与外语学院副教授杨剑锋评论,中国的运动式校服的主要特点,一是去性别化,二是审美上的粗鄙化。

去性别化,折射出部分教育管理者对女性身体和性的恐惧,这种恐惧源于中世纪式的禁欲主义传统。身体,特别是年轻女孩子的身体,被看作一种具有威胁性的、难以把握的危险现象,不得不受到文化过程的充分控制和管理。而有些教育管理者则乐于通过去性别化的校服对学生青春期正在发育的身体进行简单有效但却违背人性的“规训”。例如有些家长认为过于好看的校服会让学生早恋。曾经南京一所中学要给学生定做“韩版”校服,因反对的家长太多,学校终于放弃了这一计划,将校服改回了运动服。

至于审美上的粗鄙化,则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基础教育中美育的缺失,以及对学生基本人格尊严的忽视。穿上这种校服,学生恐怕很难有被尊重、被重视的感觉。

如何让校服变美?

甘肃省服装协会副秘书长杨贺雄表示中国目前使用的运动形制的校服,发挥了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它特定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现行校服已跟不上历史的步伐,中小学生校服有待变革与发展,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推动中学生校服的健康发展。

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甘肃省服装协会副秘书长杨贺雄建议:中国校服要立足国家历史、民族文特征、校园文化、时代精神重视研发设计,要制定规范全国校服标准,要对大中小学校服的原材料、色牢度、PH值、透气性、保暖性、环保制定最低标准,杜绝劣质服装进入校服市场;要求大中小学生校服加装反光标识。要分季节、地域、文化设计研发制定校服。同时鼓励各学校通过市场化手段进行公开采购,加强对学校采购校服中的听取意见、公示和过程等程序性工作的监督监管,加强事后监督,通过法律手段处理采购环节中的舞弊现象。从小做起,从中国大中小学生开始,把中国的纺织服装行业做好做强做大。

国外的校服很美也很贵

据全球华语广播网英国观察员侯颖评论,英国人认为穿校服能够灌输学童对自身身份的自豪感,帮助他们遵守学校纪律,并鼓励学童认可自身身份。培养其学校的凝聚力,也促进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当然从款式和价位上来说,英国的公立和私立学校还是有所不同,公立学校校服的价格能让绝大部分家庭接受,但是私立中学的校服却非常讲究细节与设计,他们采取羊毛、长绒棉等高级且天然的面料,精致剪裁,出彩的细节以及多样的零配件都展示着自己的校风,而价格更可以用昂贵来形容了。以伊顿公学为例,数据显示早在年,伊顿公学每位学生的校服基本花费就高达英镑,而且还不包括某些运动项目时,需要额外购置的服装。

据全球华语广播网日本观察员黄学清说,日本从幼儿园就有园服,公立的小学没有校服,私立小学和中学都要穿校服。他们的校服和运动服是分开的,以稳重、宁静的藏蓝色等深色为主,易于搭配。穿着后给人清洁健康的感觉,材料注重清亮、耐脏和速干的特性,校服对学生来说不仅仅是学校的标志,而且有点时髦的象征。有一个对东京的中小学的民意调查,其中问到学校里最流行什么?结果接受调查的所有学生都回答说是穿校服。很多学生表示校服是他们最喜爱的服装,校服的做功非常讲究,价格也比较贵,一般由校方委托专门厂家设计制作,校服一旦定型就多年不变。在今天日本大量的产品在海外生产的情况下,校服却大部分都是日本国产的。

网易《热观察》文

田歌

赞赏

长按







































治疗白癜风有什么方法
北京中科医院正规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guoxiaofua.com/xfgm/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