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套规模达数百分册的地理科普丛书

范围无缝覆盖中国全境

自然

经济

历史

文化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以中国自然地理的山川或地域文化的构成差异为基础构建,打破行政区划界线,将中国国境划分为数百个自然或文化地理单元,由此集结成数百册图书。每一册图书包含一个自然地理单元的综合内容,主体呈现为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历史地理及文化地理四个部分。

丛书内容的撰写遵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理念,构建山川事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格局。它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知识于一体,以具象的“地理”概念为切入点和线索,从一个地理单元深入推及广阔的“国家”范畴,展示中国的地貌、生态、经济、历史、文化等多元内容。

荐读理由

●中国首套规模达数百分册的地理科普丛书

●中国科学院院士为顾问,内容严谨

●通俗读物+知识词典百科全书+有图读物

●高质量原创插图,高级印刷纸,生动直观

图书基本信息

丛书名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

作者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编委会

定价

49.90元(单册)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用纸

铜版纸(高级印刷纸)

已出版丛书目录

延边山区

闽西山地

云雾山脉

成都平原

大小凉山

南阳盆地

河西走廊

粤东岭谷

鲁西南平原

琼岛沿海

五指山区

鸭绿江畔

河湟谷地

潇湘源

阿勒泰

武夷山脉

蓟辽走廊

腾冲火山群

银川平原

羊城地

金陵地

夜郎地

陇中黄土地

伊犁河畔

姑苏地

太湖

豫北平原

秦岭

燕山山脉

漓江流域

武当山

福州平原

九万大山

祁连山

绿洲

长江三峡

关中平原

皖东丘陵

厦门半岛

徽州地

潮汕平原

粤西沿海

里下河平原

太行山

太行东麓

北江流域

怀玉山脉

三江并流区

上党盆地

运城盆地

雁门关外

藏东横断山区

天目山脉

汾河谷地

吕梁山区

胶东半岛

晋陕大峡谷

武陵西

宁波平原

阿里山·浊水溪

长江源

川西南山原

东江流域

甘南草原

赣南

高黎贡山

柴达木盆地

西江流域

武汉三镇

陇南山地

黄河中游峡谷

陇东高原

晋西黄土地

沙漠

罗布泊

太原-临汾盆地

巢湖流域

鲁东丘陵

罗霄山脉

雪峰山

苗岭

连云港

洞庭湖

宁绍平原

珠江

雷州半岛

南岭

长潭盆地

鄂东丘陵

瑞丽坝

神农架

江汉平原

武陵山

吐鲁番盆地

苏东海岸

阿尔金山

香格里拉高原

浙西北山区

鄱阳湖平原

青海湖流域

首期推荐

ChinaGeographyEncyclopedia

01《羊城地》

《羊城地》围绕中国的南大门——广东广州而展开,这片位于热带和亚热带过渡处,地处珠江三角洲北缘,西江、北江、东江交汇,珠江穿城,河网密集的土地,既有本地人又爱又恨的回南天、龙舟水等独特的气候特征,也有作为“广式生活”标签的叹早茶、煲老火汤等乡土风俗。本书更拓宽了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展示了这里从海侵到成陆,从小渔村到大都市的华丽变身;收录了如骑楼、碉楼、西关大屋、沙面建筑群、圣心堂等体现中西结合的广府文化特色的历史遗存。这一区域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影响:这里是珠江流域最大的政治中心,岭南第一个封建王国的都城所在;是中国南方远洋航运的优良港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是中国现代对外经济发展的里程碑、中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广交会的举办地……

02《粤东岭谷》

《粤东岭谷》以中国岭南“客家之都”——广东梅州为中心,辐射至河源、揭阳、汕尾等区域,向读者展示了粤东北一带由莲花山、凤凰山和罗浮山等一系列山地所构成的自然地貌,并呈现了受其所限而衍生发育出来的地垒状山块、断陷谷地、串珠状沿河谷地和众多夹杂其中、面积较小的中低山丘陵地貌。同时,书中还有针对“山地性”生物群落和自然保护区,以及当地人因地制宜、利用山区丰富的矿石和林木资源发展出来的山地经济的介绍。梅州作为历史上客家民系繁衍、聚居及最终形成地,是全世界客家华侨祖籍地及精神家园,有关这里的客家民族迁徙历史、宗族观念、代表性建筑、特色菜肴、传统祭祀仪式及中原遗留风俗在书中都有着精彩的呈现。

03《粤西沿海》

《粤西沿海》以广东西部沿海地带为范围,讲述这片山海之间的绵长地域。书中介绍了这里的地貌形态:三角洲、海岸、岬角、岛礁,杂然并陈,重点介绍了应地利而发展起来的海洋渔业,以及沿海岸线分布的诸多优良港湾。而关于生活在粤西沿海的古人类生活在书中也有讲述。同时,受地理位置影响,这里成为古代移民的避难所,中原文明、百越文化、客家文化、海洋文化交汇,随之而来的习俗——疍民婚俗、咸水歌、鳌鱼舞、妈祖崇拜,这些内容在书中都有精彩呈现。

04《潮汕平原》

《潮汕平原》以地处粤东的潮汕地区为主角,地涉潮州、汕头、揭阳、汕尾四地。这里众山环伺、河川相隔,被分为数片小平原。因为地理上的封闭性,唐宋以后随着中原汉民迁入此地才得以开发,到了明朝中叶,以潮汕平原为中心的潮汕民系逐渐形成。潮汕平原以精耕细作的绣花式农耕而出名,这种精细的风格也影响到其饮食、建筑装修、茶艺等。潮汕平原不但拥有众多奇妙而独特的多神信仰传统,同时还保留着盂兰节、中秋烧塔、新年烧龙等中原地区早已消失的古老习俗。

05《厦门半岛》

《厦门半岛》是依据厦门岛在地域上的独立性进行区域范围划分的,见证中原、闽南、客家文化的相互碰撞,回顾厦门人反清、抗倭、打列强等英勇史迹,感受有“万国建筑博览”之称的鼓浪屿的无穷魅力,了解钟宅畲族、厦港疍民的生活模式。

06《延边山区》

《延边山区》所述,即地跨黑龙江与吉林两省,被夹于太平岭、哈尔巴岭、甑峰岭与瑚布图河、图们江之间的起伏山地,涵盖绥芬河(市)、东宁及延边除敦化以外的全部地区。书中除了对当地的主要山岭和绥芬河、图们江两大水系进行较为详尽的介绍,还对区内的山间断陷盆地及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进行了盘点,从地理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当地水田稻作农业高度发达的原因。本书收录内容丰富,既从地域角度展示了长白山余脉多层次、多样化的森林资源,也列举了赤松、红松、红皮云杉,胡枝子、金达莱、东北虎、黑熊、紫貂等众多的具有东北地域特征的代表性物种。作为中国最大的朝鲜族聚居地,延边有十分独特的朝鲜族传统民居和服饰、婚庆习俗、饮食习惯,以及长鼓舞、摔跤、跳板、顶瓮竞走等民俗活动,本书皆有呈现。

07《漓江流域》

《漓江流域》一书的主体漓江流域,同时也是广西东北部的湘桂走廊,东起驾桥岭、西至都庞岭、北抵湘桂边界、南达漓江与桂江分界段流域,范围包括桂林大部分及贺州小部分地区。书中以“三山夹两谷”的地貌骨架为中心,展示该地海侵、海退的地质过程,以及山脉纵横、岭谷相间的地貌特点。除此之外,本书以相当大的篇幅向读者展示了这片世界上典型的热带岩溶地貌——桂林山水,将发育于漓江两岸的峰林、峰丛、孤峰、石林、溶洞、地下河等各种岩溶地貌类型一一呈现,铺开一卷“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山水画轴。同时还介绍了这里数量众多的孑遗植物、岩溶石山独有的石山植被类型,以及因地制宜发展的山地游耕、鸬鹚捕鱼、伐木放排、稻田养鱼等经济模式。漓江流域生活着汉、壮、瑶、苗等民族,形成了独特的人文风情:喜喝油茶、食腌酸肉,保留半夜嫁男、“两头扯”的婚姻形态,盛行歌圩、彩调、吹笙挞鼓舞等民俗活动……这些在书中都有着精彩的呈现。

08《成都平原》

《成都平原》所述的地理范围,包括以冲积平原地貌为主的成都平原,以及围绕其周边的峨眉山、龙门山等山脉,范围广及乐山、眉山、德阳。书中盘点了这里“大平小不平”的地貌特征、多云雾、少光照、高湿度的气候特点、天府之国的富饶物产以及适宜人居的“林盘聚落”文化。成都作为两千多年来中国巴蜀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拥有丰富的历史积淀,这里既孕育了奇丽的三星堆文化和金沙文化,也见证过蜀汉政权的兴起湮没;既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也是佛教的圣地;既诞生了神奇的川剧变脸艺术,也留下了苏东坡、司马相如、郭沫若等众多文人骚客的笔墨佳话……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本书皆有收录。

09《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围绕世界闻名的大峡谷——长江三峡而展开,论述范围涉及重庆至湖北宜昌之间的川江段一带。在此地域内,浩荡的长江依次切穿多重大山后进入中下游平原,沿途造就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河谷。这里地貌复杂,水土多样,峡谷气候显著,受第四纪冰川影响极小,因此成为孑遗生物避难所。依靠河谷所带来的生产生活便利,当地的农业、渔业和盐业很早就兴起。以三峡为代表的河谷地带是历代移民的走廊和集散地,孕育出了灿烂的三峡文化,巴楚文化、佛教、道教、巫文化、军事遗迹和骚人墨客等内容皆可在书中一一找到。

10《徽州地》

《徽州地》一书以除江西婺源以外,包括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六地的古徽州地域范围为叙写对象,向读者展示出这里以黄山山地和新安江为首的山脉、河流共同构成的“山盆相间”的地貌格局,以及黄山经历第四纪构造抬升和强烈流水下切所形成的独特的、壮观的“同心圆式花岗岩峰林”地貌景观。黄山山间“如仙境般的云海”“光怪陆离的奇石”“生机勃发的黄山松”与“冰川活动遗迹”等美景都会在书中有精彩的图片展示。与此同时,书中非常有针对性地围绕古徽州文化展开介绍:将这里丰富又具有地方特色的史物——古牌坊、古祠堂、古塔、古桥、古村落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并讲述它们背后深刻的历史含义及“天人和谐统一”等思想;对徽菜、徽学、徽画、徽医等文化精髓作出了高度概括,使读者感受到古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

推荐阅读

●习作素材|霍金去世:他最终属于浩瀚宇宙

●教育教学|爸爸带孩子越久,孩子越优秀?

●趣味汉字|个字谜,你能猜对几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guoxiaofua.com/gjxf/3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