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校服的发展演变
校服起源 “校服”一词,源于英语中的Uniform,在英语中,Uniform为“uni”(统一、一致)和“form”(形式)两个部分,其本质含义是统一的服装。它主要包括制服、礼服、运动服、学位服等。校服已经成为校园的一种独特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赋予其他社会制服所不具备文化功能。将校服作为学校精神的载体,有效的宣扬校园文化与办学品质。 中国校服的起源 中国校服的源由,最早的大概要从中国古代文人着装追溯。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德”、“礼德”,授学时,要求学生青衣青帽,穿戴整齐,以表示尊师重道;到了汉代,最初为文冠上书大多是将所奏的事情用毛笔写在竹简上,写完之后,则将笔杆插入耳朵旁边的头发中,此后凡文官上朝,皆需插笔,历史上著名的“簪白笔”就是这样出现的;汉代太学的学生则是统一穿着青色衣服。直至明朝时期,儒家学生男子的服饰一般为腰部垂至下锞的青色长衣,搭配四方平定巾,显示沉稳。同时进士服、儒士服由此兴起。 近代中国学生制服的发展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掀起了创办近代学堂的浪潮,先后创建了军校、技校、医校等多种不同科目的学校,这些学校的校方发给学生统一的衣服、帽子、靴子。这些服饰都以中国的传统服饰为主,可以说是中国式学生制服的开始。逐渐也有学堂开始使用西式制服。在民国时期的男子学生装主要分为军服西式学生装和改良中山装两种。军服样式的学生装,是在军队制服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也是西装类型的一种,款式比较简单,将原来的翻领简化为短而小的立领,用纽扣将两侧立领扣紧可以代替以前的领结。上衣的胸前左侧有一个长方口袋,下摆正面的左右内部各有一个暗袋,可以用来装重要物品。穿上这样的学生装让青年男子学生自然而然就产生一种庄重、精神、干练的感觉,深受当时青年男子学生的喜爱。另一种在男子学生中流行的就是中山装,在学生装的立领加上一条翻领,衣服后面背部有一条中缝,在腰部中间搭配一条腰带,显得尤为精神。正面前襟设计为五粒扣,袖口处则为三粒小排扣,上衣前面胸部和下摆各有2个平贴带软盖开明扣眼扣子方形口袋,大到可以放笔记本的程度。下裤则前面开缝,前侧左右各有一个暗袋,同时在前腰处也开一个暗袋,大小可以装下一个怀表,左右后臀部有用来装东西两个方形大暗袋。中山装以其特有的简洁朴素、大方得体赢得年轻学生和青年的追捧。民国时期女子学生装主要中西混合式的“文明新装”和改良旗袍两类。从存下来的资料来看,“文明新装”款式上,一般上衣较小,领口偏低,短袄长度到腹部,下摆大多为弧形,稍微有点翘腰的款式设计,增加女子学生的活泼。袖子大概为七分袖,袖口是加宽的喇叭型,在颜色的选择上,上衣大多为白色、灰色、淡蓝色等,下身长裙自然下垂至膝盖下一般为深色、黑色或条纹等,与上衣搭配起来,衬托出女子的亭亭玉立,淡雅简约的的风格,凸显出中国民族服饰的特色。另一类女子学生服则为改良旗袍。在满族男女通用的旗袍的基础上结合西式服装简短的特点改良而来的。旗袍长度短至小腿,由直筒式改为收腰式,袖子仍然贴合胳膊,袖口则如喇叭型分散开。旗袍的形象和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十分契合,穿上这种旗袍的女子学生展示出一种含蓄端庄的东方女性之美。 文革十年,女学生们把长辫子剪成短发,梳成两个“小刷子”。当年,当毛主席穿上绿军装、戴上红袖章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红卫兵开始,绿军装成为这一时期学生们的标准制服。 现代学生校服的发展 到了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我国的以蓝色、红色的运动衫占主要位置,还有不少人穿着父辈的干部服。不过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牛仔裤、休闲装开始粉墨登场,但校服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处在空白期。直到八十年代后期,校服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但这时的校服还比较散乱,不是每个学校都有。 九十年代,运动装开始统一天下。以蓝、绿、黄三种颜色为主的运动服取代了校服的地位。各省各市众多小学、初中、高中开始统一穿着校服,校服开始逐渐统一。这时期的校服面料以涤盖棉、金光绒等为主。由于颜色单一、款式呆板、毫无特色,这时期的校服被很多学生吐槽,称之为“最丑的校服”,大多数学生很不情愿穿。 个性化校服成为发展趋势 学生校服经过中间的不断发展直至现代,渐渐开始接受新潮时尚,校服逐渐追求个性化设计,校服已经成为校园的一种独特文化,越来越成为展示校园文化的标识。款式上,学生的安全为首要条件,根据学校的不同活动课程分为不同的类型,有西装款,运动装,日常装等。面料上,选择符合标准的舒适无害的耐脏面料,冬季以保暖为主,夏季以透气干爽为主。颜色上,主要以深色为主搭配亮色,便于学生的日常校园活动。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guoxiaofua.com/szxfgm/1450.html
- 上一篇文章: 2016年中国校服市场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
- 下一篇文章: 民国,那个校服最美的年代图片故事